2.根據(jù)演講稿的寫作要求,看看本文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1)這次演講的目的就是讓人們丟掉幻想,準備戰(zhàn)斗。為了使議員們接受自己的主張,爭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講時十分注意策略,采用了后發(fā)制人、逐層推進的方法。
(2)演講一開始,他先對其他發(fā)言人的愛國精神與見識才能表示了欽敬。接著話鋒一轉,說明自己毫無顧忌、毫無保留地講出截然不同的觀點,并非不敬和冒犯,而是在論及事關國家存亡的重大問題時,不能緘口沉默,很自然地轉到堅持斗爭、反對妥協(xié)的觀點上來。
亨利對議會中主張和解的保守派的心理了解得十分清楚,直截了當?shù)刂赋鏊麄儭俺龄嫌谙M幕糜X”、“不愿正視痛苦現(xiàn)實”的心理傾向,批評他們對“關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問題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然后,以“我只有一盞指路明燈,那就是經(jīng)驗之燈”領起,詳盡陳述求和的歷史事實與大兵壓境的嚴峻現(xiàn)實,逐層批駁和解妥協(xié)的思想,用連續(xù)的問句啟發(fā)人們從對經(jīng)驗的回顧中判斷未來,呼吁人們“再也不能沉迷于虛無縹緲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用斬釘截鐵的語氣反復強調“必須戰(zhàn)斗”,“我們的惟一出路只有訴諸武力,求助于戰(zhàn)爭之神”。
接下來針對“力量太單薄”、不能與強敵“抗衡”的畏懼心理,分三層展開說理。先說力量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結果是束手就擒;次說利用自然條件,發(fā)動民眾為正義而戰(zhàn),任何敵人都無法戰(zhàn)勝我們;最后說戰(zhàn)爭不可避免,我們別無選擇!
隨著演講的逐步展開,亨利的語調越來越堅決,言辭越來越激烈,感情越來越高昂,直到最后,以“不自由,毋寧死”的警句表達了誓為自由而戰(zhàn)的堅定決心,將整篇演講推向高潮,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學生選擇語段演講
1.演講稿的寫作要求
首先,演講稿的內容、風格要根據(jù)對象、場合,甚至演講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況而定。用美國演講專家多利斯?莎勞夫的話講,即演講稿既要適合你,又要適合他,同時,還要適合當時的場合以及規(guī)定的時間。
所謂適合你,是說演講稿正好適合演講人的年齡、身份、氣質以及特長等。否則,不僅會影響演講效果,有時甚至還會弄得人啼笑皆非。比如你是一個中學生,卻偏偏要你去演講一篇老成持重,帶有嚴重教訓口吻的演說詞,你試試看?再比如你是一個飽經(jīng)滄爽的成熟老練的長者,那么,你去對一群天真活潑的青年作一次情緒激昂、甚至不合自己身份的演說試試看?這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說,演講稿一般來講要適合演講人。像1987年曲嘯的題為《我的路》的演講,就非常適合演講者本人的身份、年齡、職業(yè)以及氣質。這次演講的聽眾是大學生和大學里的老師們。而演講者本人就是一個大知識分子、大學教授。他把自己的遭遇以及當時知識分子的真實心態(tài)呈現(xiàn)在聽眾面前,深深地打動了聽眾。正因為這篇演講稿準確地把握住了演講者本人的身份以及其它一些特定的情況,所以,它雋永動人,易于接受。
所謂適合他,適合場合,這也是寫演講稿時必須考慮的。比如你對一批山區(qū)的老農演講,卻不斷地使用著“是可忍,孰不可忍”之類的文言句子,那么,盡管你的拳頭握得再緊,你的聲音提得再高,但聽眾的表情反映恐怕也只能是一片茫然。而像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瑞典斯得哥爾摩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所作的題為《我在美國的日子》的演講,盡管它文氣十足,講究優(yōu)美,但由于它適合到會的聽眾,適合當時的環(huán)境,所以,被認為是一篇著名的演說詞。
總之,演講稿的寫作,一定要注意它的適合性。只有適合“你”的,才能易于表達,表達得更好;只有適合“他”的,才容易被人接受,取得應有的、更好的效果。
其次,演講稿一定要有充沛的感情,有較強的說服力。當然,二者在一篇演講稿中有時允許有所偏重。如果是一篇呼吁性的演講,由于要考慮到它的煽動性,可以偏重于充沛的激情;如果是一篇辯論性的或是一篇勸導性的演講,由于要以理服人,所以,它可以偏重邏輯性、論證性。不過,如果能將二者統(tǒng)一在一篇演講稿中,則更好。
像
最后,演說詞的寫作還要注意文學性、技巧性。為了使演說詞寫得生動、形象,人們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甚至有時采用通篇用比的手法。
為了加強演說詞的感人效果和說服力量,還可以在文中適當?shù)夭捎门疟、反問和重復等修辭手法。
2.掌握演講稿的特點,學習演講的技巧。
【學習時間】1課時
【學習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演講是一門藝術。有人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連下數(shù)城;也有人單槍匹馬,面對眾多敵人,慷慨陳辭,結果竟化敵為友;而陳勝當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便能風云呼應,這其中的原因,雖然主要是因為客觀因素,但也不能說與他的那篇“演說詞”毫無關系。
一場成功的演講,仍是一枝神奇的槍,一柄鋒利的劍。而一場成功的演講,又首先取決于一篇成功的演講稿。
二、簡介作者與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亞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師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從1607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陸續(xù)建立了13個殖民地,采取剝削、壓制的政策。18世紀中葉,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種手段,軟硬兼施,企圖維護其宗主國的地位。1774年,英國頒布了諸如關閉波士頓港、增派英國駐軍、取消馬薩諸塞的自治權、確立英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等法令,從政治上、軍事上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與鎮(zhèn)壓。殖民地中的一些溫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國政府的壓力,極力主張妥協(xié)和解。帕特里克?亨利與之相反,屬于激進派人物,主張不惜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換取獨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亞州議會上,眼看著妥協(xié)勢力占了優(yōu)勢,他義無反顧,登臺發(fā)表了這篇著名的演講。
亨利的演講極大地鼓舞了人們?yōu)闋幦—毩⒍M行戰(zhàn)斗的激情,他的演講結束后,會場群情激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聲響徹議會大廳。這篇演說詞被后人作為不朽的名篇,特別是結尾的警句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1.理清課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內容;
6、文章寫至此,我們已經(jīng)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凄切切和秋之蕭條。但是作者還嫌不夠。大家來看,接下來作者又從哪幾方面來寫秋的?這里講到“五行”“時令”“樂音”,看起來非常雜亂,但是最終呢卻都能歸結到秋聲上面,這種看似漫無目的,類似于意識流的寫法,我們稱之為什么修辭手法呢?
明確:“夫秋”至“物過剩而當殺”。聯(lián)想和想象的手法,分別從幾個方面來闡述秋蕭條、傷夷的本質屬性――“常以肅殺而為心”“物過剩而當殺”。
這樣,作者就運用了正面比喻手法,鋪墊烘托手法,聯(lián)想想象以及對比的手法,從秋之聲、秋之狀、秋之性幾個方面來描繪了秋的肅殺。而“秋之聲”始終是描寫的核心。
探究二:文章主題思想
第三段:
宋人寫文章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特點那就是:有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歐陽修會不會只是為寫秋聲而寫秋聲呢?恩,不是,那么他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人生感悟呢?這也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探究的第二個問題,請大家瀏覽第三段,用我們自己的語言,來對歐陽修的感悟做一下概括。(分小組自行翻譯討論,最
明確:A.人生的憂慮煩惱、勞頓困乏會耗損人的經(jīng)歷。
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會使人快速老去。
C.人應該知足常樂,不要與人爭榮。
這一段,作者聯(lián)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聲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傷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五、課后作業(yè):學習作者歐陽修的寫作手法,寫一篇描寫夏日之景的文章。
六、板書:
秋聲賦
歐陽修
秋之聲:淅瀝蕭颯,奔騰澎湃。(比喻)
秋之狀:色、容、氣、意。 (鋪墊、烘托、對比)
秋之性:肅殺為心、傷戮為責。(聯(lián)想想象)
不自由,毋寧死?教案
【學習目標】
5、下面的一小段文字,似乎是對秋之狀的再次引申寫到春夏之交的草木之色,然后有些秋風過后的草木蕭條之色,這里前后草色之變,又是運用的什么手法呢?
明確:對比。用前后色差之大來顯示秋風的蕭殺之力度。
4、大家再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作者沒有直接寫秋之聲,而運用這么多的筆墨來寫秋之狀呢,是不是離題了?(這里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
明確:不是離題
A.為寫秋聲做一個鋪墊, 使寫秋聲的筆觸不至于太突兀
B.是烘托,使“秋之聲”更為形象而有聲勢,是通過寫秋天的悲涼,來表現(xiàn)秋聲的悲,是烘托的寫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3、寫秋之狀分別從那幾個方面來寫的?
明確:色,容,氣,意。
2、大家看一下這段文字在具體寫到這句有關秋聲的特點以前,先寫了什么?
明確:先寫“秋之狀”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