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2010-2011學年江西省撫州市初三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化學卷 題型:推斷題
已知A—G為中學化學中常見物質,它們之間有如圖所示的轉化關系(部分生成物已略去),其中A、E、F為單質,A、E為固體,E為產量最大的金屬,C、F為氣體,反應②為實驗室制取C的方法。請回答下列問題:
(1)反應①的反應類型為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B__________;G__________。
(3)寫出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2011學年江西省撫州市初三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化學卷 題型:實驗探究題
某化學活動小組的同學在探究金屬與酸反應時,發(fā)現(xiàn)銅與濃硫酸在加熱條件下能夠發(fā)生反應,并產生大量氣體。
【提出問題】產生氣體的成分是什么呢?
【分析討論】經分析討論,大家認為產生的氣體可能是H2、SO2、SO3、O2等氣體,經進一步查驗后確認沒有SO3、O2,于是大家決定進一步探究氣體成分。
【提出猜想】猜想①:產生的氣體僅為SO2;猜想②:產生的氣體僅為H2;你認為猜想③ 。
【查閱資料】 SO2是一種有毒氣體,不能燃燒,能使紅色的品紅溶液變?yōu)闊o色,是一種主要大氣污染物。H2則不能使紅色品紅溶液褪色。銅與濃硫酸反應時,硫酸總會剰余。
【設計實驗】該小組的同學據此設計并完成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分析與結論】
(1)圖中X為 溶液。
(2)由以上實驗可知:猜想 (填①、②、③)正確。
【反思與評價】
(3)與活潑金屬和稀硫酸的反應不同,銅與濃硫酸反應時,硫元素的化合價 。
(4)實驗結束后,有同學認為在處理圖中反應①試管中殘液時,應先用水將殘液稀釋,正確的操作方法是 。
(5)另有同學認為多余的氣體應通入一個裝有NaOH溶液的燒杯中,其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2011學年江西省撫州市初三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化學卷 題型:選擇題
向pH為a的某無色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釋后,溶液的pH( )
A、一定增大 B、一定減小 C、一定不變 D、在a ~7之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2011學年江西省撫州市初三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化學卷 題型:填空題
已知A元素常見的原子里不含中子;B元素的單質在空氣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其產物在空氣中較多時會導致酸雨現(xiàn)象;C是氧化物中必含的元素;D是一種金屬元素,含D元素的某種鹽既為人的生理活動所必需,也是廚房里一種重要的調味品。
(1)由上述某幾種元素組成的一種常見的酸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名稱);一種常見的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化學式)。
(2)上述酸、堿在溶液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此原理,人們常在酸性土壤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和其酸性,以利于作物生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2011學年江西省撫州市初三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化學卷 題型:填空題
用燒杯和試管分別給液體物質加熱時要墊上石棉網的是__________;要得到干燥的CO2氣體應選用濃硫酸和堿石灰中的_____________作干燥劑;過濾時,玻璃棒的下端要靠在________層濾紙一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2011學年江西省撫州市初三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化學卷 題型:計算題
某部分變質的NaOH試劑經處理后只含有NaOH和Na2CO3兩種物質。小明同學從中均勻取出9.3g樣品用19.9g水溶解后,再向其中緩慢滴加10%的稀鹽酸至恰好完全反應時,用去稀鹽酸73g,經測定共放出氣體2.2g。
(1)向樣品中加入稀鹽酸至恰好完全反應時,發(fā)生的兩個反應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3g樣品中,含Na2CO3的質量為_____________g,含NaOH的質量為_____________g。
(2)通過計算確定原NaOH試劑的變質程度。(用質量百分數(shù)表示)
(3)上述恰好完全反應后的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是多少?(用百分數(shù)表示,保留一位小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2011學年江西省撫州市初三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化學卷 題型:選擇題
“測土選種”是現(xiàn)代農業(yè)常用的科學方法,取武當山特區(qū)某村土壤浸出的溶液,加入無色酚酞溶液后顯紅色。下表為四種農作物適宜生長的pH值范圍,你認為該村土壤比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是( )
農作物 |
水稻 |
茶樹 |
玉米 |
馬鈴薯 |
pH |
6.0~7.0 |
6.0~7.0 |
7.0~8.1 |
4.8~5.5 |
A、玉米 B、茶樹 C、水稻 D、馬鈴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2011學年江西省撫州市初三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化學卷 題型:實驗探究題
小丹同學在學習酸的性質時,從同一卷鎂帶中剪取相等的兩根鎂帶,分別與室溫下H+濃度相同的稀鹽酸、稀硫酸反應。觀察發(fā)現(xiàn):鎂帶在稀鹽酸中放出氣泡的速率明顯快于在稀硫酸中放出氣泡的速率。
【查閱資料】
1、金屬與酸發(fā)生置換反應,其本質是金屬單質與H+反應。
2、生產H2速率主要取決于:①金屬的表面積 ②溶液中H+濃度 ③溫度等條件。
3、H+的濃度與1L溶液中H+ 數(shù)目成正比。
4、溶液中除H+外的其它離子可能會影響反應速率。
【提出問題】
①小丹同學在進行上述實驗時,控制了鎂帶與酸反應的哪幾個條件?(回答兩條即可)
②上述反應中Cl-、SO42-如何影響反應速率?
【猜想假設】
Ⅰ、 Cl-促進了鎂與酸的反應,SO42-對反應無影響。
Ⅱ、 SO42-抑制了鎂與酸的反應,Cl-對反應無影響。
Ⅲ、 。
請回答問題①,完成猜想Ⅲ。
【實驗探究】為了證明猜想,小丹設計了如下實驗:
實驗編號 |
鋁片長度 |
H+濃度相同的酸 |
反應片刻后添加少量試劑 |
產生氣泡的速率 |
結論 |
A |
2cm |
5 mL |
Na2SO4固體 |
無明顯變化 |
(結論A) |
B |
2cm |
5 mL |
(試劑B) |
明顯加快 |
Cl-對反應有促進作用 |
試劑B是 (化學式)固體。
【結論】結論A為 。
【反思】將試劑B改用HCl氣體,不能達到實驗目的,其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2011學年江西省撫州市初三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化學卷 題型:計算題
取12.4g碳酸銅(CuCO3,式量124)粉末放入盛有92g稀硫酸的燒杯中,恰好完全反應,生產的CO2氣體全部逸出。請計算:
(1)反應生產H2O的質量。
(2)反應后燒杯中硫酸銅(式量160)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