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將一塊光亮的純銅片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表面變黑。對黑色物質的來源,提出你的兩個預測(假設),并設計一個或幾個實驗來證明你預測的正確性。
預測序號 |
實驗步驟和方法 |
現(xiàn)象和結論 |
預測1:可能來源于_____ |
|
|
預測2:可能來源于_____ |
1.某學生在報刊上看到:孔雀石(主要成分為Cu2(OH)2CO3,假設其他成分不參加反應)在熊熊燃燒的木樁上灼燒后,灰燼中有紅色固體生成。他想在實驗室利用如圖所示裝置來驗證此現(xiàn)象,將少量孔雀石和木炭粉放入試管,然后加熱。試回答下列問題:
(1) 寫出試管內(nèi)可能發(fā)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最少寫兩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實驗結束取出導氣管后,空氣往往會進入試管使紅色物質又被氧化。為防止空氣進入,對此裝置可以改進的措施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請你猜想一下導出的氣體中可能含有的氣體是____________,請設計實驗驗證您的猜想。
10.小華同學用右圖所示裝置進行中和反應實驗,反應后為確定硫酸和氫氧化鈉是否剛好完全反應,他取出一定量反應后的溶液于一支試管中,向其中滴入幾滴無色酚酞試液,振蕩,觀察到酚酞試液不變色,于是他得出“兩種物質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結論。
中考資源\網(wǎng)(1)寫出該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中考資源網(wǎng)(2)小亮認為小華的結論不準確,他認為除了“恰好中和”外還有第二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是 。
中考資源網(wǎng)(3)請你另外設計一個實驗,探究上述燒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寫下表(選擇甲、乙中的一個作答):
實驗 |
實驗操作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甲 |
|
|
恰好中和 |
乙 |
|
|
第二種可能性 |
中考資源網(wǎng)附答案:
中考資源網(wǎng)1.D2.D3.C4.C5.B6.A7.B
中考資源網(wǎng)8.(1) 紅 無 HCl+NaOH===NaCl+H2O
中考資源網(wǎng)(2)<
中考資源網(wǎng)(3)NaOH(或Na2CO3 NaHCO3)
中考資源網(wǎng)9.(2)實驗操作步驟:固體氫氧化鈉 無水硫酸銅
中考資源網(wǎng)實驗現(xiàn)象:沒有變成藍色
中考資源網(wǎng)解釋、結論與化學方程式:固體氫氧化鈉和無水醋酸中沒有水
中考資源網(wǎng)(3)變藍色
中考資源網(wǎng)10.(1)2NaOH+H2SO4=Na2SO4+2H2O
中考資源網(wǎng)(2)硫酸過量
中考資源網(wǎng)(3)選擇甲:取樣,滴加紫色石蕊試液 試液不變色
中考資源網(wǎng)或:取樣,加入碳酸鈉溶液 無氣泡產(chǎn)生
中考資源網(wǎng)或:取樣,加入鋅粒等活潑金屬 無氣泡產(chǎn)生
中考資源網(wǎng) 選擇乙:取樣,滴加紫色石蕊試液 試液變紅色
中考資源網(wǎng)或:取樣,加入碳酸鈉溶液 有氣泡產(chǎn)生
中考資源網(wǎng)或:取樣,加入鋅粒等活潑金屬 有氣泡產(chǎn)生
中考資源網(wǎng)
中考資源網(wǎng)
中考資源網(wǎng)
1. (2008年太原市)下列鑒別物質的方法中,切實可行的是( )中考資源網(wǎng)
中考資源網(wǎng)A.用酚酞溶液鑒別NaCl溶液和鹽酸
中考資源網(wǎng)B.用燃著的木條鑒別CO2和N2
中..考資源網(wǎng)C.用石蕊溶液鑒別稀鹽酸和稀硫酸
中考.資源網(wǎng)D.用水鑒別NaOH和CaCO3固體
中考資.源網(wǎng)2.右圖為噴墨打印機工作原理示意圖。溶解在打印墨水(pH:7.5-9.0)中的染料,從噴嘴噴到打印紙(pH:4.5-6.5)上,變?yōu)椴蝗苡谒墓腆w。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中考資源.網(wǎng)A.打印墨水偏酸性 B.打印墨水顯中性
中/考資源網(wǎng)C.打印紙偏酸性 D.打印紙偏堿性
中考/資源網(wǎng)3.月季花適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長。某同學給月季花施肥前,對下列氮肥溶液的pH進行了測定,結果如右表。該同學最好選用: ( )
中考資源網(wǎng)
|
中考資源網(wǎng)
中考資/源網(wǎng)
中考資源網(wǎng)A.尿素 B.碳酸氫銨
中考資源/網(wǎng)C.硫酸銨 D.氨水
中考資源網(wǎng)4.某種消化藥片的有效成分是氫氧化鎂,能減緩因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在氫氧化鎂與胃酸作用的過程中,胃液的pH變化的情況符合下圖中的( )
中考資源網(wǎng)
中考資源網(wǎng)
中考資源網(wǎng)
中\(zhòng)考資源網(wǎng)
中考\資源網(wǎng)
中考資\源網(wǎng)
中考資源\網(wǎng)5. 若想使某種pH=0的溶液成為pH=8的溶液,應加入下列何種物質才能實現(xiàn)( )
中|考資源網(wǎng)A.水 B.氫氧化鈉溶液
中考資源網(wǎng)C.稀硫酸 D.pH=0的溶液
中考資源網(wǎng)6. 只用一種試劑就能把KOH,HCl,KCl 3種溶液區(qū)別開,這種試劑是 ( )
中考資源網(wǎng) A.紫色石蕊試液 B.BaCl2溶液
中考資源網(wǎng) C.AgNO3溶液 D.無色酚酞試液
中考|資源網(wǎng)7.30 g 20%的氫氧化鈉溶液與20 g 30%的鹽酸混合,充分反應后,滴加紫色石蕊試液,溶液的顏色為( )
中考資源網(wǎng)A.藍色 B.紅色 C.紫色 D.無色
中考資源網(wǎng)8.某興趣小組用下圖所示裝置做酸堿中和反應實驗,試回答:
中考資|源網(wǎng)
中考資源網(wǎng)
中考資源網(wǎng)
中考資源網(wǎng)
中考資源|網(wǎng)
中考資源網(wǎng)
中考資源網(wǎng)
中考資源網(wǎng)
(1) 中\(zhòng)考資源網(wǎng)用膠頭滴管吸取鹽酸逐漸加入燒杯中,當溶液剛好由 色變?yōu)?u> 色時,停止加入鹽酸,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 中考資源網(wǎng)實驗(1)中,某同學不小心又多加了幾滴稀鹽酸,這時溶液的PH 7(填“>”、“<”或“=”)。
(3) 中考\資源網(wǎng)若要除去實驗(2)中過量的鹽酸可選用的試劑是 (填化學式)。
中考資\源網(wǎng)9.某同學設計實驗證明:酸與堿發(fā)生中和反應時有水生成。請幫助其完成實驗報告:
實驗操作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解釋、結論與化學方程式 |
⑴取少量CuSO4粉末,向其中滴加幾滴水 |
中考資源網(wǎng)CuSO4粉末 變藍色 |
化學方程式: 中考資\源網(wǎng) CuSO4+5H2O== CuSO4·5H2O |
⑵向盛有無水醋酸的干燥試管中加入CuSO4粉末;另取一支干燥試管,向其中加入 中考資源網(wǎng) 和 。 |
中考資源網(wǎng)CuSO4粉末 中考資源網(wǎng) |
實驗說明: 中考資源網(wǎng) |
⑶將固體氫氧化鈉加入盛有無水醋酸和CuSO4的試管里 |
中考資源網(wǎng)CuSO4粉末 中考資源網(wǎng) |
結論: 中考資源網(wǎng)NaOH與醋酸反應有水生成 |
14、小剛從資料上知道,二氧化碳可用做食品的保鮮劑。于是在家里做了如下的探究實驗:將煮熟的米飯均分成兩份,分別放入A、B兩只相同的玻璃杯中,然后向A杯中倒入二氧化碳至滿,并將兩杯密封好,控制溫度在30℃左右。兩天后打開密封,A杯中仍可聞到米飯的清香氣味,而B杯中散發(fā)出難聞的餿味。
(1)可將二氧化碳倒入A杯中,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 。
(2)B杯中米飯變餿,說明細菌在新陳代謝過程中需要 (填一種氣體)。
(3)實驗成功的關鍵是杯內(nèi)一定要充滿二氧化碳,檢驗二氧化碳已充滿的方法是
。
13、下圖所示裝置可以驗證某混合氣體(無色無味)是否含有CO2和CO。
請回答下列問題:
(1)A裝置中的試劑是(寫名稱,下同) ,B裝置中的試劑是 ;
(2)證明原混合氣體中CO2存在的實驗現(xiàn)象是
;證明原混合氣體中CO存在的實驗現(xiàn)象是
;
(3)如果沒有B裝置,對實驗結果有何影響?(2分)
。
12、取一個吹足空氣的小氣球,入在燒杯或小塑料 小氣球
桶里,通入足夠濃度的二氧化碳。一會兒,小氣球就乖乖上
浮,懸在燒杯中央(如右圖所示)。這是為什么? 稀鹽酸
大理石
11、如下圖所示是某學生設計制取二氧化碳并試驗其性質的裝置。其中:B中裝有澄清石灰水;C中裝有紫色石蕊溶液。請回答:
A B C D
(1)在A中裝的藥品是 和 。
(2)當有二氧化碳生成,B中的現(xiàn)象是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3)若有二氧化碳通過,C的現(xiàn)象是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4)若有二氧化碳通過,D中 蠟燭先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具有
和 的性質,因此可用來 。
10、下面O2和CO2的自述中,屬于物理性質的是( )
9、一支試管中充滿由CO和CO2按體積比2 :3組成的混合氣體,次其倒置于盛有足量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過一段時間后,液面要上升至( )
A、2/5 B、5/3 C、2/3 D、無法確定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