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420  1428  1434  1438  1444  1446  1450  1456  1458  1464  1470  1474  1476  1480  1486  1488  1494  1498  1500  1504  1506  1510  1512  1514  1515  1516  1518  1519  1520  1522  1524  1528  1530  1534  1536  1540  1546  1548  1554  1558  1560  1564  1570  1576  1578  1584  1588  1590  1596  1600  1606  1614  3002 

 

 

 

 

 

 

 

 

 

 

 

 

 

 

 

 

 

 

 

 

 

 

 

 

 

 

 

 

 

 

 

 

 

 

 

 

 

 

 

 

 

 

 

試題詳情

對一道數(shù)學題的展開

賴友志

在數(shù)學復習教學中,選好一道例題。通過一題多思,一題多解,一題多講?梢造柟虒W生知識,訓練學生思維,開拓學生視野。

例題:已知x,y∈R,求x+y的最小值。

法一:均值不等式法

此題答案有誤。因為⑴,⑵式的等號不能同時成立,所以⑶式等號不能取。但事實上推導過程無誤,只不過擴大了x+y的范圍。此種推導在選擇題時,其選擇項若是6,8,12,16,當可排除6,8,12得16。

此法作為例子強調(diào)使用重要不等式時等號成立條件的必不可少。

法2,1的妙用

法3,構(gòu)造x+y不等式法

變式:已知x+xy+4y=5  (x,y∈R)求xy取值范圍

法4,換元后構(gòu)造均值不等式法

法5,用判別式法

注意實根分布情況討論。

類似地,如2x+y=6,求的范圍也可用判別式法。

法6,三角代換法

變:0<x<1,a>0,b>0,則的最小值

法7,導數(shù)法

以上所涉及到的方法都是學生應掌握的。通過一道例題講解即可復習多種方法。

2005年1月

試題詳情

“能聽懂課,不會解題”的原因調(diào)查與分析

按:為了搞好高中數(shù)學教學,利用課余時間與職業(yè)高中同仁在兩校學生中作了抽樣調(diào)查,對學生反應的問題作了系統(tǒng)的分析,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省教研室評為二等獎。

 

內(nèi)容摘要:本文在對中學生數(shù)學學習中普遍存在 “能聽懂課,不會解題” 原因的調(diào)查分析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改進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學習、學生如何學習的具體對策。

主 題 詞:聽課  解題  調(diào)查  分析

試題詳情

在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在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時代的要求。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應該有與之相適應的,能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的教學方式。當前,數(shù)學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 、開放式教學。

這種教學在通常情況下,由教師通過開放題的引進,在學生參與下解決,

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體驗數(shù)學的本質(zhì),品嘗進行創(chuàng)造性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開放式教學中的開放題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結(jié)果開放,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結(jié)果;二是方法開放,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三是思路開放,強調(diào)學生解決問題時的不同思路。

2 、活動式教學。

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讓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的數(shù)學活動,包括模型制作、

游戲、行動、調(diào)查研究等,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數(shù)學、理解數(shù)學、熱愛數(shù)學。

3 、探索式教學。

采用“發(fā)現(xiàn)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形成、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

問題的解決等過程。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應當在數(shù)學教學中充分有效地結(jié)合上述三種形式(但不限于這三種形式),通過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以下各種能力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一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敏銳的觀察力是創(chuàng)造思維的起步器。那么,在課堂中,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呢?第一,在觀察之前,要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又具體的目的、任務(wù)和要求。第二,要在觀察中及時指導。比如要指導學生根據(jù)觀察的對象有順序地進行觀察,要指導學生選擇適當?shù)挠^察方法,要指導學生及時地對觀察的結(jié)果進行分析總結(jié)等。第三,要科學地運用直觀教具及現(xiàn)代教學技術(shù),以支持學生對研究的問題做仔細、深入地觀察。第四,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觀察興趣。

試題詳情

1993年全國高考數(shù)學科命題組就指出:“要考查一些開放問題”,國家教委將“數(shù)學開放題”列為九五重點科研項目.相對于傳統(tǒng)的封閉題嚴密完整,開放題在構(gòu)成問題的要素――條件、策略、結(jié)論中有一些是不明確的(分別稱為條件開放題、策略開放題、結(jié)論開放題).當前數(shù)學開放題之所以引起我們中學數(shù)學教師的關(guān)注,我以為一是以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為核心的素質(zhì)教育的深入的需要.數(shù)學開放題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結(jié)論開放)、聚斂性(條件開放)、創(chuàng)造性(策略開放),不失為好載體.二是高考命題的導向作用,數(shù)學開放題走進高考試卷的需要.三是數(shù)學走向應用的需要.我們的數(shù)學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繼續(xù)深造所必需的數(shù)學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xiàn)實社會,去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

為了滿足上述三方面的需要,必需將開放題引進課堂教學.本文談對數(shù)學開放題教學的一些認識,不當之處,謹請多多指教.

1、砸破籬笆,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青少年時代是一生中最富有活力、充滿想象的時代.開放題往往形式活潑,供學生思考的角度眾多,思維活動的空間寬闊,正好給青少年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翅的舞臺.而封閉題往往形式單一,要求學生在特定的范圍內(nèi)進行定向思維.長期作這類機械式的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中將立起一道道難以逾越的籬笆.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沒有促進學生進一步開放自己,反而束縛了他們的思想.通過開放式教學,可以讓學生砸破這些禁錮思想的籬笆,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發(fā)揮自身才華.

根據(jù)我校搬遷前曾有一塊操場需要改造這一實際,我們編擬:

開放題1 我校準備在長120米,寬100米的空地上建造操場,請同學們設(shè)計操場形狀,思考能否造出滿足以下條件的環(huán)形操場.

①每道跑道寬1.22米;②跑道用直線或圓弧吻接;③跑道共八道且內(nèi)圈為300米

本題有學生認為不能造出滿足要求的操場,他認為操場應由兩個半圓和一個矩形構(gòu)成(如圖1),經(jīng)計算,跑道內(nèi)圈無論如何達不到300米的要求.也有學生認為能造出滿足要求的操場,可將操場設(shè)計成如圖2,由四個四分之一圓弧及五個矩形構(gòu)成.還有學生將操場設(shè)計成如圖3,彎道部分由三段圓弧組成,他們認為這樣才是操場.更有學生將操場設(shè)計成花園式(如圖4),跑道全部由圓弧組成,他們認為這樣的操場更美.

開放題2  用一塊長2米,寬1.6米的玻璃加工出橢圓形鏡子(鏡面為完整的一體).①要使鏡面面積最大,該如何設(shè)計加工鏡子(注S=).

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如何畫出橢圓,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可以用硬紙板代替玻璃,讓學生親手畫一畫,動手截一下.學生至少可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思考:①建立坐標系,寫出方程描點;②確定焦點,長軸長,由第一定義得到;③用解析幾何課本P116橢圓參數(shù)方程的定義;④用橢圓規(guī)工作原理(P124).

2、傳授定式,幫學生克服畏懼的心理

開放題引入課堂教學之初,學生的表現(xiàn)往往士為一是覺得好奇,感到有趣;二是感到畏懼,不知從何處入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介紹一些典型開放題的求解思路,幫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定式.

⑴尋找充分條件型開放題.

開放題3 在直四棱柱中(如圖5),當?shù)酌嫠倪呅蜛BCD滿足條件       時,有(填上你認為正確的一種條件即可,不必考慮所有可能的情形1998高考卷第18題).

這類題型,只需找到能使結(jié)論成立的一個充分條件即可,而不必去尋找結(jié)論成立的充要條件.這類問題的要求并不高,可考慮特殊值或極端情形,從而找出充分條件.這一點,學生一開始往往不習慣.

⑵“是否存在”型開放題.

開放題4  設(shè){}是由正數(shù)組成的等比數(shù)列,是其前n項和.是否存在常數(shù)C>0,使得成立?并證明你的結(jié)論(1995高考卷第25題).

這類開放題的答案,不是肯定就是否定,開放度較小.若“存在”,就是具有適合條件的某種數(shù)學對象,無論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出一個就說明存在.若“不存在”,一般需要有嚴格的推理論證.故這類“是否存在”型開放題的解決思路一般為,先假設(shè)存在滿足條件的數(shù)學對象,如果找出矛盾,說明假設(shè)不成立,進而否定假設(shè),如果經(jīng)過嚴格推理,沒有找到矛盾,說明確實存在,找出滿足條件的一個對象即可.

⑶猜想型開放題.

開放題5  已知數(shù)列{bn}是等差數(shù)列,b1+b2+……+b=145, b1=1.①求數(shù)列{bn}的通項bn;②設(shè)數(shù)列{an}的通項an= 其中a>0且a≠1),sn是數(shù)列{an}的前n項和,試比較sn的大小(1998高考理科第25題).

解答這類開放題,要求學生學會猜想.牛頓早就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fā)現(xiàn).”美國數(shù)學教育家彼利亞在1953年也大聲疾呼:“讓我們教猜測吧!”可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往往過分強調(diào)數(shù)學學科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忽視實驗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覺得數(shù)學枯燥、無趣、難學.

我們應該教會學生如何猜想.教學生通過實驗、觀察,進行猜想,教學生通過對特例(特殊值)的分析、歸納, 猜想一般的規(guī)律(共性),教學生通過比較、概括得到猜想,教學生對具體問題的特殊解從宏觀上作出估算.先有猜想,再作嚴密的數(shù)學證明.這樣“既教猜想,又教證明”,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也是生動活潑,充滿激情,并富有哲理的一門學科.不至于學生說“過了幾十年,還做學習數(shù)學的惡夢”(徐利治語,見文5).

3、開展實驗,用計算機輔助開放式教學

利用計算機強大的計算功能和作圖功能輔助開放式教學,有利于改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觀察(實驗)、猜想、證明(否定)”這一思想方法的運用,快捷方便地驗證學生自己作出的猜想,從而充分利用課堂活動的時間.

開放題6 (荒島尋寶)從前,有個年輕人在曾祖父的遺物中發(fā)現(xiàn)一張破羊皮紙,上面指明了一項寶藏,內(nèi)容是這樣的:

“在北緯**,西經(jīng)**,有一座荒島,島的北岸有一片草地,草地上有一棵橡樹,一棵松樹和一座絞架.從絞架走到橡樹,并記住所走的步數(shù),到了橡樹向左拐一個直角,再走相同的步數(shù)并在那里打個樁.然后回到絞架再朝松樹走去,同時記住所走的步數(shù),到了松樹向右拐一個直角,再走相同的步數(shù)并在那里也打個樁,在兩樁連線的正中挖掘,就可獲得寶藏.”

年輕人欣喜萬分,租船來到海島上,找到了那片草地,也找到了橡樹和松樹,但絞架卻不見了.長期的日曬雨淋,一切痕跡也不復存在.年輕人無從下手,只好空手而返.同學們,你能用數(shù)學方法幫助這位年輕人嗎?

本題,學生往往不知從何處入手.如果我們利用數(shù)學教學軟件幾何畫板制作圖6(設(shè)A,B兩點為橡樹和松樹所在地,假設(shè)C為絞架所在地.依題意找到打樁處D,E).不妨先讓我們做一個小實驗.拖動點C,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無論C在何處,DE中點H是不動的.我們問:這說明什么?寶藏是否就在中點H處?

這樣,學生將會積極地思索,不難從解析幾何,復數(shù)、向量、平面幾何角度尋求具體的解決方法.

學習“過拋物線 的頂點O作二條互相垂直的弦OA,OB( ∠AOB = 90°)則弦AB 恒過定點(2P ,O ) ”之后,引導學生探討:

開放題7  過拋物線 上任一點C( ) 作二條互相垂直的弦CA 、CB(∠ACB = 90°) 則弦AB有什么特性? 利用幾何畫板設(shè)計如圖 ;

 探討過程為 :

1 、雙擊移動按紐 “ 移 動C→O ” 顯示直角頂點在原點時,弦AB 恒過定點(2P ,0)  .

2、直角頂點移回C 處,對AB作軌跡跟蹤,發(fā)現(xiàn)弦AB過一定點.

3、作出該定點D并顯示該點坐標.

4、尋找關(guān)系:⑴ 顯示C及點C關(guān)于X軸對稱點E的坐標,我們發(fā)現(xiàn)點D與點E的縱坐標相同.⑵ 作出線段ED并顯示長度,發(fā)現(xiàn) ED = 2P.

5 、改變點C 的位置,或拖拉焦點F,變化P 的長度再作上述觀察.確認我們的結(jié)論正確,從而猜想弦AB恒過定點D()  .

6 、用代數(shù)方法證明以上猜想.

參考資料

1、戴再平:數(shù)學習題理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

2、張奠宙:數(shù)學教育的全球化,開放化、信息化、數(shù)學教育.1998.5

3、王珂:從高考的新題型―開放題引起的思考,數(shù)學通報. 1999.12

4、陳錫龍:設(shè)計開放性的數(shù)學教學初探,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1999.10

5、“現(xiàn)代數(shù)學及其對中小學數(shù)學課程的影響”數(shù)學家座談會紀要            數(shù)學通報. 1999,11.

 

試題詳情

例 談 情 境 教 育

內(nèi)容提要:情境教育是素質(zhì)教育的一種教育模式,它服務(wù)于素質(zhì)教育,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教學情境,能使數(shù)學教學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從兩個定理的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以及達到的教學效果出發(fā),論述情境教育在素質(zhì)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情境教育;情境教學;素質(zhì)教育

一 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是由情境教學發(fā)展而來的。近半個世紀來,中國的教育受凱烙夫教育思想的影響極深,注重認知,忽略情感,學校成為單一傳授知識的場所。這就導致了教育的狹隘性、封閉性,影響了人才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響了情感意志及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情境教學則針對我國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學造成的中學數(shù)學教學的弊端而提出的,這些弊端是:呆板、繁瑣、片面、低效,以及壓抑學生興趣、特長、態(tài)度、志向等素質(zhì)發(fā)展。情境教學開辟了一條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人格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情境教育反映在數(shù)學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注重數(shù)學的文化價值,創(chuàng)設(shè)有利于當今素質(zhì)教育的問題情境。在數(shù)學課中加入數(shù)學史的講授會使學生興趣盎然。任何一個靜止的事物,如果和它的歷史聯(lián)系起來,就會對它有濃厚的興趣。教師講授一條定理,如果不僅僅給出推導和證明,還指出它的思考路線,以及學者研究和發(fā)現(xiàn)定理的經(jīng)過,課堂氣氛會立刻活躍起來。教師也可以適當介紹和本定理有關(guān)的典故和趣事。學生開闊了眼界,知道一個定理的發(fā)現(xiàn)過程竟如此曲折,印象會非常深刻。講述定理的來龍去脈,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從多方面去思考問題。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二 兩個定理的教學

在初二幾何的勾股定理的教學中,如果教師講授新課時,照本宣科地將知識程式化地交給學生,學生即使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失去了對知識、技能、方法的領(lǐng)悟過程。不如先給學生講“勾股定理”的歷史及其一些著名的證明方法,把學生帶入勾股定理的教學情境。

教師可介紹:《九章算術(shù)》記載:今有勾三尺,股四尺,問為弦?guī)缀。答曰:五尺[1]。

我國古代稱直角三角形的短直角邊為勾,長直角邊為股,斜邊為弦[2]。又如《周髀算經(jīng)》稱:“勾廣三,股修四,徑隅五!闭n本表述為: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這個定理,國外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作為幾何學中一條重要的定理,古往今來,有無數(shù)人探索它的證明方法。同學們能否猜出有幾種證法?怎么證?

 

這個問題一提出,就讓學生倍感新鮮、有趣。當教師告訴學生它的證明方法有500來種,更讓他們吃驚。接著教師可以向?qū)W生介紹歷史上幾種著名的證法。如果學校教學條件允許的話,教師可發(fā)揮信息技術(shù)的優(yōu)勢,利用現(xiàn)代教育媒體,配合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現(xiàn)證明的過程,使學生印象更深刻。

 

(課件演示)

(一)     劉徽以割補術(shù)論證這一定理(圖1)

 

(二)     君卿注里記載的證法    (圖2)

 

2ab+(b-a)2=c2 化簡為 a2+b2=c2

 

(三)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zhì)的證法 (圖3)

 

直角三角形ABC,AD為斜邊BC上的高。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zhì)可得:

AB∶BC=BD∶AB   即   AB2=BD×BC

      AC∶BC=DC∶AC        AC2=DC×BC   

    兩式相加得:AB2+AC2=BD×BC+DC×BC=(BD+DC)BC=BC2

B   朱出

  a 朱方   青入

C      b   A

青入       

朱入           青出

青出       

c          a

b      

 

 

 

 

 

(圖1)          (圖2)        (圖3)

(四)如圖一:兩個正方形邊長分別是a,b。它們的面積和為 a2+b2

      如圖二:在圖一的基礎(chǔ)上,構(gòu)造了以a,b為直角邊的直角三角形,斜邊為c。

在圖二的基礎(chǔ)上把兩個直角三角形順時針旋轉(zhuǎn)90°,構(gòu)成了如圖三的正方形,且它的邊長為c,即面積為c2。

定理得證。

 

 

 

a

 

c         b

a

 

b

a     c

b

b      a

 

 

 

 

(圖一)               (圖二)                (圖三)

 

教師在演示課件時,可介紹這幾種證明方法,讓學生清楚運用割補法、等比法、代數(shù)法等可證明定理。學生們觀看了教師所演示的勾股定理的幾種證法之后,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并為之驚嘆!產(chǎn)生“竟有此事”之感。如此簡明、巧妙的證法,且都是非常形象、簡單。這時,教師可抓住這時學生產(chǎn)生驚詫,思維正處于積極活動狀態(tài)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用課前準備的材料,自己動手試一試。

要求:用8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它們的兩條直角邊長分別為a,b,斜邊長為c;3個邊長分別為a,b,c的正方形,用拼圖的方法來證明勾股定理。

 

 

 

 

 

 

(圖4)

 

 

教師演示的各種前人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自己動手嘗試,希望自己也能證明定理。由于有了許多前人的證法作鋪墊,學生有條件、有能力去思索和探究。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很快就能把定理證出來(如圖4)。教師也就能在一個輕松的環(huán)境中完成“勾股定理”的教學。

因此,教師所創(chuàng)設(shè)的這個勾股定理的教學情境,由于引入了勾股定理的歷史背景,及簡明、巧妙的證法,為學生學習定理提供了環(huán)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yǎng)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實踐,使學生深入其境,真正作為一個主體去從事研究。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免不了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同時也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在這過程還能使學生嘗試失敗和挫折,體驗成功的喜悅!所有這些,都對后續(xù)學習起了一定的激勵作用。所以,實施素質(zhì)教育,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至關(guān)重要。

在素質(zhì)教育中,我們提倡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所謂教學效率是學習收獲與師生的教學活動量在時間尺度上的度量。教師只有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在保證教學質(zhì)量的同時,努力減輕數(shù)學課的學習負擔,讓學生獲得較好的自由度,發(fā)揮較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下面以“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一節(jié)為例[4],談?wù)勄榫辰虒W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積極作用。

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這一節(jié)中,教科書中利用“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推論2”得到了“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它是運用同一法思想來推理的。初中學生還不容易接受,但決不能因此而簡單地把定理告訴學生,然后就開始練習。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啟發(fā)誘導引入新知識,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在迫切要求之下學習。

在復習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的推論2后,結(jié)合圖形(圖5)分清定理的條件是AD=BD,DE∥BC。結(jié)論是AE=CE。

(圖5)

提出問題后,學生可能證明結(jié)論有些困難,這時可稍作引導,提醒學生:“我們現(xiàn)有幾種判定平行的方法?”學生容易聯(lián)想到同位角相等,內(nèi)錯角相等,同旁內(nèi)角互補等方法,可提醒學生還有:平行四邊形來判定對邊平行。并注意條件是AD=BD,AE=CE。這時同學們經(jīng)思考有些已找到思路。通常能找到兩種證明方法。

一種是如圖6,延長DE至F使EF=DE。由ΔADE≌ΔCFE得AD∥CF且AD=CF。從而證得四邊形DBCF是平行四邊形,所以DE∥BC。

(圖6)

教師可用多媒體設(shè)備,演示課件,把兩個證明過程演示出來,這樣更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最后介紹教科書上的推理過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幾何的興趣,又使學生對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收到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但教師應不極限于常規(guī)的證法,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要學生去思索、去研究、去創(chuàng)造。比如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可嘗試用向量的方法來證明。

如圖7,在ΔOAB中,C、D分別為OA、OB的中點,設(shè)有向線段

 ,

同理:

(圖7)

用向量計算代替?zhèn)鹘y(tǒng)平面幾何中有些過于復雜的演繹推理,這不僅是一種解題方法的變革,更重要的是研究平面幾何的觀點的變革。這種變革,已逐漸成為平面幾何教材的一種流派。用向量法計算,有時可避免用演繹法時所帶來的某些麻煩。

這里教師還可設(shè)置懸念,為下節(jié)課梯形中位線定理的教學埋下伏筆。讓學生親自動手畫梯形,并測量其上、下底和中位線的長度,要求學生探索梯形的上、下底和中位線是否和三角形一樣具有一定的數(shù)量關(guān)系。這樣會激起學生繼續(xù)學習的熱情。

由于學生親自做一做,測一測,猜一猜等實踐活動,初步得出結(jié)論:梯形中位線好象平行于兩底并且約等于兩底和的一半。這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關(guān)于角的重疊,線段的疊加等演示活動,讓學生形象直觀的進一步加深對自己的發(fā)現(xiàn)正確性的強烈印象。教師再給出證明定理的基本策略提示:

(一)           證線段平行的途徑和方法:

1、兩條平行線互相平行→證線段平行

2、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平行→證平行四邊形

3、三角形中位線平行底邊→證三角形中位線

(二)           證明一線段等于兩線段和的途徑和方法有:

     把線段分成兩段使其分別與要證的兩線段相等,或把兩線段合成一線段使其與另一線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或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證之。

證明基本策略給出后就給了學生充分自主的活動空間,充分調(diào)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學生得出許多不同的證明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五)

 

 

這種讓學生實踐、體驗的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教學中單純的知識傳授和結(jié)果測查截然不同的,它更注重于學習的過程。

學習完了定理,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定理呢?數(shù)學中的定理是一個有序的結(jié)構(gòu)體系,要掌握一個定理,必須了解它在定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雜亂無章的定理,猶如散沙一盤,不便于保持和選取。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按定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將它們組織成一個邏輯圖,形成定理鏈,使之在定理的結(jié)構(gòu)體系中掌握定理。如“三角形中位線定理”與“梯形中位線定理”的聯(lián)系:(如圖8)當梯形的上底等于零時,梯形變成三角形,這時,“梯形中位線定理”與“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等價,即“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是當梯形上底等于零時的“梯形中位線定理”。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加深學生對它們的關(guān)系的理解。

 

      1. <th id="e44ug"><strong id="e44ug"><acronym id="e44ug"></acronym></strong></th>
        • (圖8)

           

           

           

           

          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進一步拓展定理,提出:“當梯形和三角形的中位線所在的直線向上、下平移時,會產(chǎn)生什么后果?各線段之間有何聯(lián)系?”這樣又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問題情境,使學生很自然地進入到另一個問題情境中,教師也就順利地把學生的思維帶到了“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論”的教學中來。這個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是傳播知識,更重要的是發(fā)揮育人的功能,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利用知識的素質(zhì)和能力。發(fā)現(xiàn)并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三 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以上兩個例子的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說明:情境教學能促進教學過程變成一種不斷能引起學生極大興趣的,向知識領(lǐng)域不斷探索的活動。它借助新異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shè)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滿足。但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教師在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時,一定要緊扣課題,不要故弄玄虛,離題太遠,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要直接有利于當時所研究的課題的解決,既要考慮教學內(nèi)容又要考慮學生的差異,注意向?qū)W生提示設(shè)問的角度和方法。使學生從教師的情境設(shè)計教學中學到提問題的本領(lǐng)。一個好問題應該是解答中包含著明顯的數(shù)學概念與技巧;或問題有多種解法;或問題能夠推廣各種情形;或問題來自學生的經(jīng)驗和日常生活中[5]。

          2、      要啟發(fā)引導,保持思維的持續(xù)性。首先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必要時可作適當?shù)膯l(fā)引導,教師的啟發(fā)要遵循學生思維的規(guī)律,因勢利導、步步釋疑,切不可不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思維狀態(tài),超前引路,也不可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問題,越俎代庖。

          3、      要不斷向?qū)W生提出新的數(shù)學問題,要提出帶有導向性、難度適宜、啟發(fā)性的問題。其實,問題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啟發(fā)性,是否是關(guān)鍵性的問題,是否能夠觸及問題的本質(zhì),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4、      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保護學生的獨特見解,即使對沒有多大價值的問題,也要盡量找出合理部分,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

          四 結(jié)束語

          教學實踐證明,精心創(chuàng)設(shè)各種教學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望,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又使課堂教學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另外,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自己要刻苦鉆研、精心設(shè)計,而且要經(jīng)常向別人學習,學習別人先進的教學方法和設(shè)計思路,另外還要敢于示范,在學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在教學中應打破“老師講,學生聽”的習慣,變“傳播”為“探究”,充分暴露知識形成的過程,促使學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jié)規(guī)律,獲得成功,同時激發(fā)學生鉆研,從而為學生將來成為創(chuàng)造型人才奠定基礎(chǔ)?傊榫辰逃菍嵤┧刭|(zhì)教育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白尚恕 《九章算術(shù)》注釋[M]  科學出版社  1983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數(shù)學室 幾何[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3

          【3】燕國材 素質(zhì)教育概論[M]  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2,1

          【4】陳  虹 教學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優(yōu)化一例[J]  中學數(shù)學月刊 2000年,第2期

          【5】 施文娟 發(fā)揮問題情境教育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作用[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第3期

           

           

           

           

          試題詳情

          “直線與平面”錯解點擊

          四川省樂至縣吳仲良中學   毛仕理   641500  (0832)3358610

          maoshili@126.com

           

                在“直線與平面”內(nèi)容中,為了研究直線與直線之間,直線與平面之間,平面與平面之間的各種關(guān)系,引進了一些基本概念和數(shù)學方法,例如“異面直線”,“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概念,反證法、同一法等方法,對于這類特定的概念理解不準確,對這些方法的掌握存在某些缺陷,解題時就容易出錯.

               下面通過幾例,對產(chǎn)生錯誤的解法進行分析,研究糾正錯誤的方法,從中吸取有益的教訓,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解題能力.

               例1  證明;斜線上任意一點在平面上的射影,一定在斜線的射影上.

               錯解  如圖,   對于平面,直線AB是垂線,垂足B是點A的射影;直線AC是斜線,C是斜足,直線BC是斜線AC的射影.

               在AC上任取一點P,過P作PO⊥交BC于O,

               ∴點P在平面上的射影在BC上.

               點擊   這樣的證明似乎有點道理,事實上這些點也是在這條斜線在該平面的射影上,但仔細分析,這些點在這條斜線在該平面的射影上的理論根據(jù)不足,過點P作PO⊥交BC于O,恰恰是本題要證明的.是一種易犯的邏輯錯誤,許多同學在解題中往往錯而不覺,對此應引起警覺.

               正解   AC是平面的斜線,點C是斜足,AB⊥,點B是垂足.

               則BC是AC在平面上的射影.

               在AC上任取一點P,過點P作PO⊥,垂足為O.

                ∴AB⊥,  ∴PO ∥AB,

                ∵點P在A、B、C三點確定的平面上,因此,PO平面ABC,

                ∴ O∈BC.

               例2  已知、是兩個不重合的平面,

               ①若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則平面∥平面;

               ②若平面內(nèi)不共線的三個點到平面的距離相等,則平面∥平面;

               ③a、b是平面內(nèi)的兩條直線,且a∥,b∥,則平面∥平面;

               以上正確命題的個數(shù)為(    ).

               (A)O個          (B)1個          (C)2個        (D)3個

               錯解  三個命題都正確,選(D).

               點擊   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是對問題不能全面的分析,缺乏把握空間元素位置關(guān)系的能力,不是用特殊代替一般,就是用一般統(tǒng)蓋“特殊”.如判斷①、②是真命題,只是考慮了圖1與圖2的情況,而忽略了圖3與圖4的情況.

           

           

           

           

          (1)             (2)                 (3)             (4)

               而判斷③是真命題,則是對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個平面內(nèi)的兩條相交直線都平行于另一個平面,那么這兩個平面平行”沒有真正理解,用任意兩條直線代替了定理中的特指條件“兩條相交直線”.

               正解    因為三個命題都不正確,所以選(A).

               例3  如圖   E1、E2、F1、F2、G1、G2、H1、H2分別是空間四邊形ABCD的邊AB、BC、CD、DA上的三等分點,求證:E1H1,與F1G2是異面直線.

              錯證1  (直接法)            

              ①連BD,由題設(shè)==,

               ∴ E1H1與BD不平行,設(shè)其交點為P,

          則P∈BD.

               ∵ ==,      則  F1G2∥BD,∴  PF1G2

               ②又E1P平面BCD,且E1∈E1P,

                ∴ E1平面BCD.

              故平面BCD內(nèi)一點P與平面BCD外一點E1的連線E1P(即E1H1)與平面BCD內(nèi)不過P點的直線F1G1是異面直線.

                錯證2   (反證法)

                設(shè)E1H1與F1G2不是異面直線,則E1H與F1G相交或E1H1∥F1G2

                ①設(shè)E1H1 ∩F1G2=P,

                 ∵E1H 平面ABD,F(xiàn)1G 平面CBD,

                則E1H1與F1G2的公共點P應在平面ABD與平面CBD的交線BD上,

                則F1G2∩ BD=P,這與F1G2∥BD    (∵△CBD中,==)矛盾,

                ∴ E1H1與F1G2不相交.

                ②設(shè)E1H1∥F1G2

                 ∵ F1G2∥BD,由公理4知

                E1H1∥BD,這與E1H1 BD=P(∵在△ABD中,=,=,∴E1H1與BD不平行,必相交于一點P)矛盾,

                ∴ E1H1與F1G2不平行.

                綜合(1)、(2)知E1H1與F1G2是異面直線.

                點擊    采用證法1時,有些同學往往忽略強調(diào)點P在平面CBD上但不在直線F1G2上,且點E1在直線E1P上但不在平面CBD上,只證E1H1與F1G2無公共點的一面,而忽視它們不在同一平面上,便得出E1H1與F1G2是異面直線的結(jié)論,這是對其判定定理的片面理解,因而是錯誤的.

                在采用證法2時,易犯的錯誤也是不全面,只排除了E1H1與F1G2不可能相交而忽略了還應排除它們平行的可能.因此,一定要深刻理解異面直線的定義,克服證題中的片面性.

                例4  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求它的對角線BD1與平面A1B1CD所成的角.

          錯解   連結(jié)A1C交BD1于E,則∠D1EA為BD1與平面A1B1CD所成角.設(shè)正方體的邊長為a.

          則A1E=D1E=a.又  A1D1=a,

          在△A1ED1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A1ED1=

          ===     

          ∴∠A1ED1=arccos,即BD1與平面A1B1CD所成角為arccos.

               點擊   以上證法的錯誤在于,∠A1ED1不是直線BD1與平面A1B1CD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條斜線與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銳角,叫做這條直線與這個平面所成的角,本題中D1A1不垂直于平面A1B1CD,所以A1E不是D1E在平面A1B1CD內(nèi)的射影.正是對“直線在平面內(nèi)的射影”這個概念理解不清,導致了以上錯誤,所以在解此類題時,一定要先找出斜足,再作出垂足,垂足與斜足連線才得射影.

          正解    ∵A1B1⊥平面A1ADD1,   又A1B1平面A1B1CD

          ∴平面A1ADD1⊥平面A1B1CD.

          連結(jié)AD1交A1D于O,則D1O⊥A1D,

          ∴D1O⊥平面A1B1CD.

          連A1C交BD1于E,連OE,則OE為D1E在平面A1B1CD內(nèi)的射影,

          ∴∠D1EO為BD1與平面A1B1CD所成的角.

          設(shè)正方體的邊長為a, 則D1O=a, OE=AB=a,

          在RtD1OE中,    tan∠D1EO==,

                ∴ ∠D1E0=aretan,即BD1與平面A1B1CD所成的角為arctan.

               例5  已知,AB是半徑為R的⊙O的直徑,0C⊥AB,P、Q是圓上兩點,且∠AOP=300,∠COQ=450,沿OC折疊使半圓面成一直二面角(如圖),求P、Q兩點間的距離.

          錯解   在平面AOC內(nèi),過點P作PD⊥OC于D, ∵ 平面AOC⊥平面BOC,則PD⊥平面BOC,連結(jié)DQ,

                ∴DQ 平面BOC,∠PDQ是直二面角A―O―CB的平面角,

                 ∴∠PDQ=900

                 ∵∠AOP=300, ∴∠POD=600

              在Rt△POD中, PD=Rsin600=R,

              在Rt△DOQ中, DQ=Rsin450=R,

               ∴在Rt△PDQ中,PQ===,

                即P、Q兩點間的距離是

              點擊   此證法的錯誤在于對二面角的平面角理解有誤.判定一個角是否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①頂點在棱上;②角的兩邊分別在兩個半平面內(nèi);③這兩條射線都必須垂直于棱.誤解中忽視了條件③中的“都”字,事實上,DQ與OC不垂直,這再次提醒我們必須搞清空間每個元素的確切含義,概念一定要清楚,解題過程中要嚴格按定義要求落實,不能隨心所欲.

              正解   同錯解,得PD=R.

          又0D=R.在△0DQ中,由余弦定理得

              DQ2=0D2+0Q2一20D?OQcos450

                ==R2

              在Rt△PDQ中,由勾股定理,得PQ=

                                  ==.

          故P、Q兩點之間的距離為.

          試題詳情

          西南師大附中2008―2009學年度上期期末考試

          高一化學試題

          (總分:150分    考試時間:12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wù)必將自己的班級、姓名、學號和考試科目用鋼筆、鉛筆分別填在機讀卡和第II卷密封線內(nèi)。

          2.第I卷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機讀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3.第II卷用鋼筆或圓珠筆直接答在答題卷上。

          4.考試結(jié)束,將機讀卡和答題卷上交(第I卷和第II卷自己保留好,以備評講)

          第Ⅰ卷  選擇題(共72分)

          相對原子質(zhì)量:  H 1   He 4   C 12    N 14    O 16     Na 23    F 19   Al 27   Cl 35.5

                          K 39    Mn 55   Fe 56    Cu 64    Br 80   Ag 108 

          試題詳情

          高二化 題(B卷)

          注意事項:

          1. 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 54分,第Ⅱ卷 46分,共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

          2.答第Ⅰ卷前,考生務(wù)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試科目用鉛筆涂寫在答題卡上。

          3.答第Ⅰ卷時,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不能寫在試卷上。答第Ⅱ卷時,用藍、黑鋼筆或圓珠筆直接答在試卷上。

          相對原子質(zhì)量:H1 C12  N14  O16  F19  Na23  Mg24  Al27  P31  S32  Cl35.5  K39  Ca40  Mn55 Fe56  Cu64  Zn65  Br80  Ag108  I127

          第Ⅰ卷(選擇題 共54分)

          試題詳情

          2008年哈九中第五次月考語文試題

                        2008年12月29日

          本試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兩部分,共150分,考試時間7:40――10:00,140分鐘。

          祝各位考生考試順利!

          第Ⅰ卷(選擇題共30分)

             注意事項:

             1. 答題前,考生務(wù)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科目涂寫在答題卡上,并在規(guī)定位置粘貼考試用條形碼。請認真核準條形碼上的準考證號、姓名和科目。

             2. 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案在試卷上的無效。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