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列幾個小實驗,結果有科學性錯誤的是(  )
A.色素提取液放在自然光源和三棱鏡之間,從三棱鏡的一側觀察連續(xù)光譜中變暗(或出現(xiàn)黑帶)的區(qū)域是紅光和藍紫光區(qū)
B.在溫暖晴朗的一天下午,從某植物向陽處采得一片葉,用酒精浴加熱脫色,用碘液處理后做成切片,在顯微鏡下觀察被染成藍色的結構是葉綠體
C.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葉綠體時,可看到葉綠體在細胞質基質中向光集中移動,當光照過強時葉綠體會以較小的側面朝向光源
D.在天氣晴朗的一天的上午10時左右,用鉆有直徑為lcm左右的小孔的錫鉑紙將田間一株植物的葉片夾住,下午2時左右取下這片葉,用酒精浴加熱脫色,用碘液處理,小孔處照光的部位成藍色,而被錫鉑紙遮住的部分則呈乳白色

分析 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歷程:
(1)普利斯特利通過實驗證明植物能凈化空氣;
(2)梅耶根據(jù)能量轉換與守恒定律明確指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光能轉換為化學能;
(3)薩克斯通過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除了氧氣外還有淀粉;
(4)恩格爾曼采用水綿、好氧細菌和極細光束進行對照實驗,發(fā)現(xiàn)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
(5)魯賓和卡門采用同位素標記法進行實驗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O2來自水;
(6)卡爾文采用同位素標記法探明了CO2的固定過程中碳元素的轉移途徑.

解答 解:A、葉綠體色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故變暗的區(qū)域是紅光和藍紫光區(qū)域,A正確;
B、葉肉細胞中含有葉綠體,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光合作用產(chǎn)生淀粉,淀粉遇碘變藍,B正確;
C、在顯微鏡的高倍鏡下觀察葉綠體時,可看到葉綠體在細胞質基質中向光集中移動,當光照過強時葉綠體會以較小的側面朝向光源,防止溫度過高,破壞酶的活性,C正確;
D、因為事先沒有進行“黑暗”處理,葉片內(nèi)部的淀粉沒有耗盡,故染色處理后,各個區(qū)域都會呈現(xiàn)藍色,D錯誤.
故選:D.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光合作用探究、實驗的設計,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理解應用能力;要重視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fā)展有重大影響和意義的生物學新進展以及生物科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如圖分圖甲和圖乙,其中圖甲表示豌豆種子圓粒性狀的產(chǎn)生機制,圖乙表示細胞中發(fā)生的某些生理變化,請據(jù)圖分析回答有關問題.

(1)若圖甲中的基因R所在的DNA進行復制,其中的氫鍵會發(fā)生斷裂,此過程需要的條件是解旋酶和ATP,通過復制形成的子代DNA有兩條鏈,一條來自親代,一條是新形成的子鏈,這種復制方式稱為半保留復制.
(2)寫出圖乙下列代號所表示的物質或結構的名稱:②轉運(t)RNA;④信使(m)RNA;⑥核糖體.
(3)圖乙中從①到④的過程即是圖甲中的過程[a]轉錄([]填圖中字母,橫線上填文字).
(4)圖乙中合成產(chǎn)物⑤的過程即是圖甲中的過程[b]翻譯([]填圖中字母,橫線上填文字),該過程的產(chǎn)物除了⑤外,還有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在20世紀初,科學家用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將番茄的原生質體和馬鈴薯的原生質體融合,成功地培育出了番茄-馬鈴薯雜種植株(如圖),但目前還沒有實現(xiàn)這美妙的設想--地上結番茄果實、地下結馬鈴薯塊莖.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利用雜種細胞培育成為雜種植株的過程中,運用的技術手段是植物組織培養(yǎng).
相比于②過程,動物細胞工程特有的誘導方法是滅活的病毒.
(2)與植物細胞培養(yǎng)基有所不同的是,動物細胞培養(yǎng)液的配方除含有糖、氨基酸、促生長因子、無機鹽、微量元素等營養(yǎng)物質外,通常還需加入動物血清.
(3)人工“種子”與自然種子相比,不具有的優(yōu)點是B.
A.生產(chǎn)不受季節(jié)限制                  B.培植簡易
C.制種過程不需占用大量土地          D.保持親本優(yōu)良性狀
(4)若番茄是二倍體,馬鈴薯是四倍體,則圖示雜種植株為六倍體.若番茄細胞內(nèi)含A條染色體,馬鈴薯細胞內(nèi)含B條染色體,將番茄和馬鈴薯采用
雜交育種方法培育(假設能成功),得到的后代應含$\frac{(A+B)}{2}$條染色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欲從土壤中分離出能分解尿素的細菌,下列實驗操作中不正確的是( 。
A.用加入剛果紅指示劑的培養(yǎng)基可篩選出分解尿素的細菌
B.將土壤用無菌水進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釋
C.同一濃度的土壤稀釋液應至少涂布三個平板
D.可將未接種的培養(yǎng)基在相同條件下培養(yǎng)作為對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對某品種番茄的花進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無籽番茄果實平均重量見表.
2,4-D濃度( mg/L)05101520253035
無籽番茄平均重量(g/個)013.526.246.553.653.743.030.2
據(jù)表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A.2,4-D濃度超過25mg/L,對果實的發(fā)育起抑制作用
B.2,4-D與生長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2,4-D可以促進扦插枝條生根
D.2,4-D誘導無籽番茄的最適濃度范圍為20-25mg/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如圖表示某生物細胞有絲分裂相關示意圖,請分析回答:

(1)圖B中有8條染色體,8個DNA分子,0條染色單體.該生物體細胞中含有4條染色體.
(2)圖B表示的分裂時期相當于圖A中cd段,①和②兩條染色體是經(jīng)過染色體復制和著絲點分裂所形成.
(3)若要觀察該生物的染色體數(shù)目和形態(tài),應選擇圖A中的bc段.
(4)上述細胞分裂全過程中,參加分裂的細胞器有核糖體、線粒體、中心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下列有關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摩爾根在證實“基因在染色體上”的過程中,運用了類比推理的方法
B.薩頓提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運用了假說演繹的方法
C.恩格爾曼的水綿實驗中,好氧細菌的作用是檢測細胞產(chǎn)生氧氣的部位
D.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時,可選一個細胞持續(xù)觀察它的整個分裂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動物細胞的無絲分裂中(  )
A.一般是細胞核先延長,中部凹陷縊裂為兩個細胞核
B.有紡錘絲的出現(xiàn)
C.一般是整個細胞先延長,中部凹陷縊裂為兩個細胞
D.也有染色體的出現(xià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某小島上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變化(圖中A點)后,生活在該島上的某個種群中T和t基因頻率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T基因較t基因控制的性狀更適應新環(huán)境
B.若變化后的環(huán)境條件保持一段時間,則該種群中t的基因頻率將為0
C.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fā)生定向改變
D.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