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1,點F從菱形ABCD的頂點A出發(fā),沿ADB1cm/s的速度勻速運動到點B,圖2是點F運動時,△FBC的面積ycm2)隨時間xs)變化的關(guān)系圖象,則a的值為( )

A. B. 2C. D. 5

【答案】A

【解析】

通過分析圖象,點F從點ADas,此時,FBC的面積為a,依此可求菱形的高DE,再由圖象可知,BD=,應(yīng)用兩次勾股定理分別求BEa

解:過點DDEBC于點E


由圖象可知,點F由點A到點D用時為as,FBC的面積為acm2
AD=a
DEADa
DE=2
FDB,用s
BD=,

RtDBE中,
BE===1,

ABCD是菱形
EC=a-1,DC=a
RtDEC中,
a2=22+(a-1)2
解得a=.

故選:A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小王、小張和小梅打算各自隨機(jī)選擇本周六的上午或下午去高郵湖的湖上花海去踏青郊游.

(1)小王和小張都在本周六上午去踏青郊游的概率為_______;

(2)求他們?nèi)嗽谕粋半天去踏青郊游的概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1,地面BD上兩根等長立柱AB,CD之間懸掛一根近似成拋物線y= x2x+3的繩子.

(1)求繩子最低點離地面的距離;

(2)因?qū)嶋H需要,在離AB為3米的位置處用一根立柱MN撐起繩子(如圖2),使左邊拋物線F1的最低點距MN為1米,離地面1.8米,求MN的長;

(3)將立柱MN的長度提升為3米,通過調(diào)整MN的位置,使拋物線F2對應(yīng)函數(shù)的二次項系數(shù)始終為,設(shè)MN離AB的距離為m,拋物線F2的頂點離地面距離為k,當(dāng)2k2.5時,求m的取值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AB<AD,D=30°,CD=4,以AB為直徑的⊙OBC于點E,則陰影部分的面積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拋物線的圖象經(jīng)過坐標(biāo)原點,且與軸另交點為.

1)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2)如圖,直線與拋物線相交于點和點(點在第二象限),求的值(用含的式子表示);

3)在(2)中,若,設(shè)點是點關(guān)于原點的對稱點,如圖.平面內(nèi)是否存在點,使得以點、、為頂點的四邊形是菱形?若存在,直接寫出點的坐標(biāo);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某塔觀光層的最外沿點E為蹦極項目的起跳點.已知點E離塔的中軸線AB的距離OE為10米,塔高AB為123米(AB垂直地面BC),在地面C處測得點E的仰角α=45°,從點C沿CB方向前行40米到達(dá)D點,在D處測得塔尖A的仰角β=60°,求點E離地面的高度EF.(結(jié)果精確到0.1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biāo)系xOy中,直線y=x經(jīng)過點A,作ABx軸于點B,將ABO繞點B逆時針旋轉(zhuǎn)60°得到CBD,若點B的坐標(biāo)為(2,0),則點C的坐標(biāo)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平面直角坐標(biāo)系xOy中,拋物線y=-x2+mx+nx軸交于點ABAB的左側(cè)).

1)拋物線的對稱軸為直線x=-3,AB=4.求拋物線的表達(dá)式;

2)平移(1)中的拋物線,使平移后的拋物線經(jīng)過點O,且與x正半軸交于點C,記平移后的拋物線頂點為P,若OC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點P的坐標(biāo);

3)當(dāng)m=4時,拋物線上有兩點Mx1y1)和Nx2,y2),若x12,x22,x1+x24,試判斷y1y2的大小,并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在矩形中,為原點,點的坐標(biāo)為,點的坐標(biāo)為.拋物線經(jīng)過點,與交于點.

(1)求拋物線的函數(shù)解析式;

(2)為線段上一個動點(不與點重合)為線段上一個動點,,連接,設(shè),的面積為,求的最大值及此時點的坐標(biāo);

(3)(2)的條件下,為拋物線的對稱軸上一點,請求出使為銳角三角形時,點的縱坐標(biāo)的取值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