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如圖所示,用細繩把小球懸掛起來,當小球靜止時,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細繩受到的拉力是由于細繩發(fā)生的形變產(chǎn)生的
B.小球受到的重力和小球?qū)毨K的拉力是一對平衡力
C.小球受到的重力和細繩對小球的拉力是一對平衡力
D.小球受到的拉力和小球?qū)毨K的拉力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分析 彈力是發(fā)生形變的物體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的作用力;小球受重力,繩的拉力,處于平衡狀態(tài).
小球受到的重力和小球?qū)毨K的拉力,大小相等,但作用在兩個物體上,不是平衡力,但由于它們之間不是相互作用,故也不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解答 解:A、細繩受到的拉力是由于小球發(fā)生的形變產(chǎn)生的;故A錯誤;
B、C、小球受重力,繩的拉力,處于平衡狀態(tài),故小球受到的重力和細繩對小球的拉力是一對平衡力,故C正確,B錯誤.
D、小球受到的拉力和小球?qū)毨K的拉力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故D正確.
故選:CD

點評 要會區(qū)分平衡力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平衡力能使物體平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種相互作用.不能僅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否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做判定.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某同學在“探究產(chǎn)生感應電流的條件”的實驗中經(jīng)過正確操作,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得出了結論.
請在空白處填上正確答案.
 磁鐵的動作 表針是否擺動 磁鐵的動作 表針是否擺動
 N極插入線圈 S極插入線圈是 
 N極停在線圈中 S極停在線圈中否 
 N極從線圈中抽出 S極從線圈中抽出是 
得出的實驗結論是:穿過閉合線圈的磁通量發(fā)生變化,產(chǎn)生了感應電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水平桌面上的木塊在如圖所示的兩個力F1、F2共同作用下保持靜止,其中F1=10N,F(xiàn)2=2N,則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為8N;若撤去F1,保持F2不變,木塊所受的合力為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如圖所示,圖線為物體做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從圖象上可知( 。
A.物體在0~5s內(nèi)做勻加速直線運動B.物體在5s~7s內(nèi)處于靜止狀態(tài)
C.物體在7s時運動的速度最大D.物體在10s時離出發(fā)點距離最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如圖所示,小剛同學用與水平地面成α=37°角的拉力F,拉著質(zhì)量為11.4kg的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勻速前進,在水平地面另一端放一個固定傾角為θ=37°的斜面(斜面足夠長).當箱子運動到斜面時,撤去拉力,箱子在斜面上繼續(xù)滑行,滑行的最大距離S=4m.箱子與水平地面之間、箱子與斜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μ=0.25.(sin37°=0.6,cos37°=0.8,g取10m/s2),求:
(1)拉力F的大小;
(2)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勻速前進時速度v0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如圖甲、乙所示,彈簧測力計和細線的重力及一切摩擦均不計,物體的重力G=1N,則彈簧測力計A和B的示數(shù)分別為( 。
A.0,1NB.0,2NC.1N,1ND.1N,2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以卵擊石,雞蛋破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雞蛋對石頭的力小于石頭對雞蛋的力
B.雞蛋對石頭的力大于石頭對雞蛋的力
C.雞蛋對石頭的力與石頭對雞蛋的力性質(zhì)相同
D.雞蛋對石頭的力與石頭對雞蛋的力是一對平衡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牛頓在總結C.雷恩、J.沃利斯和C.惠更斯等人的研究結果后,提出了著名的牛頓第三定律,闡述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與牛頓第一和第二定律形成了完整的牛頓力學體系.下列關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先對地面產(chǎn)生壓力,然后地面才對物體產(chǎn)生支持力
B.物體對地面的壓力和地面對物體的支持力互相平衡
C.物體在地面上滑行,不論物體的速度多大,物體對地面的摩擦力與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始終大小相等
D.人推車前進,人對車的作用力大于車對人的作用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物體在直角坐標系xOy所在的平面內(nèi)由O點開始運動,其沿坐標軸方向的兩個分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所示,則對該物體運動過程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物體在0~3 s做直線運動B.物體在0~3 s做變加速運動
C.物體在3~4 s做直線運動D.物體在3~4 s做曲線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