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兩列火車在同一軌道上同向行駛,A在前,速度為vA=10m/s,B車在后速度 vB=30m/s.因大霧能見度低,B車在距A車500m時,才發(fā)現(xiàn)前方有A車,這時B車立即剎車,如果前方?jīng)]有任何障礙物,B車還要滑行1800m才能停止.問:
(1)B剎車的加速度為多大?
(2)A車若仍按原速前進,兩車是否會相撞?若會相撞,將在B剎車后多長時間相撞?
(3)若B車在剎車的同時發(fā)出信號,使A車收接到信號立即加速前進,若不計發(fā)射和接收信號的時間差,則A車的加速度至少是多大時,才能避免事故發(fā)生?
分析:(1)根據(jù)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v2-v02=2ax,求出B車剎車的最大加速度.
(2)在兩車速度相等之前,兩車的距離越來越小,若未相撞,則不會在相撞,因為速度相等之后,兩車的距離又越來越大.所以判斷兩車是否相撞,只需判斷速度相等時,兩車有無相撞.
(3)該問題為臨界問題,求出在速度相等時,兩車恰好不相撞,兩車的位移之差即為所求得距離.
解答:解:(1)設(shè)火車的加速度為a.
由運動公式v2-v02=2ax得a=
v2-v02
2x
=
0-302
2×1800
m/s2=-0.25m/s2

所以B車剎車的最大加速度為0.25m/s2
(2)當B的速度等于A的速度時sB=
v
2
B
-
v
2
A
2aB
=
302-102
2×0.25
m=1600m

運動時間t=
vB-vA
aB
=
30-10
0.25
s=80s

sA=vAt=10×80m=800m
sB-sA=(1600-800)m=800m>500m
所以會相撞.設(shè)相撞時間為t1
 vAt1+s1=vBt1-
1
2
at
 
2
1

10t1+500=30t1-
1
2
×0.25×
t
2
1

解得 t1=31s
(3)A、B速度相同時時間為t2vB-aBt2=vA+aAt2
即 30-0.25×t2=10+aAt2
vBt2-
1
2
aB
t
2
2
vAt2+
1
2
aA
t
2
2
+500

30t2-
1
2
×0.25
t
2
2
≤10t2+
1
2
aA
t
2
2
+500

解得 t2=50s
aA≥0.15m/s2
答:(1)B剎車的加速度為0.25m/s2
(2)會相撞,將在B剎車后31s相撞;
(3)A車的加速度至少是0.15m/s2,才能避免事故發(fā)生.
點評:解決本題的關(guān)鍵知道速度大者減速追速度小者,在速度相等之前,兩車的距離越來越小,若未相撞,速度相等之后,兩車的距離越來越大,可知只能在速度相等之時或相等之前相撞.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A、B兩列火車在同一軌道上同向行駛,A在前,速度為vA=10m/s,B車在后速度 vB=30m/s.因大霧能見度低,B車在距A車500m時,才發(fā)現(xiàn)前方有A車. 這時B車立即剎車,但要經(jīng)過1800m B車才能停止.問:A車若仍按原速前進,兩車是否會相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A、B兩列火車在同一軌道上同向行駛,A車在前,速度vA=10m/s,B車在后,速度vB=30m/s.因大霧,能見度很低,B車在距A車750m處才發(fā)現(xiàn)前方A車,這時B車立即剎車.已知B車在進行火車剎車測試時發(fā)現(xiàn),若車以30m/s的速度行駛時剎車后至少要前進1800m才能停下,問:
(1)B車剎車的最大加速度為多大;
(2)計算說明A車若按原來速度前進,兩車是否會相撞;
(3)能見度至少達到多少米時才能保證兩輛火車不相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A、B兩列火車在同一軌道上同向行駛,A車在前,速度為vA=10m/s,B車在后速度為vB=30m/s.因大霧能見度低,B車在距A車500m時,才發(fā)現(xiàn)前方有A車.這時B車立即剎車,但要經(jīng)過1800m,B車才能停止.問:
(1)A車若仍按原速前進,兩車是否會相撞(通過計算寫明你判斷的依據(jù))?
(2)B車在剎車的同時發(fā)出信號,使A車接收到信號立即加速前進(不考慮接收時間差),則A車的加速度至少是多大時,才能避免事故發(fā)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A、B兩列火車在同一軌道上同向行駛,A在前,速度為vA=10m/s,B車在后速度 vB=30m/s.因大霧能見度低,B車在距A車500m時,才發(fā)現(xiàn)前方有A車.這時B車立即剎車,但要經(jīng)過1800m B車才能停止.
(1)B車剎車時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
(2)A車若仍按原速前進,兩車是否會相撞?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