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a)所示,兩段等長細線將質(zhì)量分別為2m、m的小球A、B懸掛在O點,小球A受到水平向右的恒力4F的作用、小球B受到水平向左的恒力F的作用,當系統(tǒng)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可能出現(xiàn)的狀態(tài)應是(     )
  B

試題分析:;因系統(tǒng)處于靜止狀態(tài),所受合力為零,故AD錯;對A進行受力分析,A受重力2mg,向右的已知力4F,繩的拉力T1, 繩與豎直方向夾角的正功值為,對B進行受力分析,B受重力mg,向左的已知力F,和拉力T2,繩與豎直方向夾角的正功值為,又繩長相等,所以水平距離相等,B物體又回到了中軸上,所以本題選擇B。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10分)如圖所示,在傾角為θ的粗糙斜面上,一個質(zhì)量為m的物體被水平力F推著靜止于斜面上,物體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且μ<tanθ,求力F的取值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15分)如圖甲所示為一傾角=30°的足夠長的絕緣斜面,在斜面上P點的上方是光滑的,P點下方粗糙,整個斜面體處在一個交變的電磁場中,電、磁場的變化規(guī)律如圖乙和丙所示,磁場方向以垂直紙面向外為正,而電場的方向以豎直向下為正,其中,,現(xiàn)有一個可視為質(zhì)點、帶負電的小物塊(其質(zhì)量為、帶電量大小為),從t=0時刻由靜止開始從A點沿斜面下滑,在t=3t0時刻剛好到達斜面上的P點,在以后運動過程中的某時刻開始,物塊運動的速率保持不變.若已知斜面粗糙部分與物塊間的動摩擦因素為,求:

(1)小球在t0時刻的速度及AP的長度;
(2)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物塊離開斜面的最大距離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直角三棱柱A放在水平地面上,三棱柱的斜面是光滑的,且斜面傾角為θ,質(zhì)量為m的光滑球放在三棱柱和光滑豎直墻壁之間,A和B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求地面對三棱柱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各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8分)如圖所示,一根長L=1.5 m的光滑絕緣細直桿MN,豎直固定在場強為E=1.0×105 N/C、與水平方向成θ=30°角的傾斜向上的勻強電場中。桿的下端M固定一個帶電小球A,電荷量Q=+4.5×10-6 C;另一帶電小球B穿在桿上可自由滑動,電荷量q=+1.0×10一6 C,質(zhì)量m=1.0×10一2 kg,F(xiàn)將小球B從桿的上端N靜止釋放,小球B開始運動。(靜電力常量k=9.0×109 N·m2/C2,取g=l0 m/s2)

(1)小球B的速度最大時,距M端的高度h1為多大?
(2)小球B從N端運動到距M端的高度h2=0.6l m的P點時(圖中未畫出P點),速度為v=1.0 m/s,若取N點的電勢為零,求P點的電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可視為點電荷的小物塊A和小球B分別帶負電和正電,B固定,其正下方的小物塊A靜止在絕緣斜面上,則A受力個數(shù)可能為:
 
A.2個B.3個
C.4個 D.5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6分)如圖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一向右勻速行駛的車,車內(nèi)用繩AB與繩BC拴住一個小球,BC繩水平,AB繩與豎直方向夾角為370,小球質(zhì)量為0.8kg,小球在車中位置始終未變(g取10m/s2,sin370=0.6,cos370="0.8)" 。

求:(1)AB繩的拉力大小 (2)BC繩的拉力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有一直角V形槽固定在水平面上,其截面如圖所示,BC面與水平面間夾角為60°,有一質(zhì)量為m的正方體均勻木塊放在槽內(nèi),木塊與BC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與AB面間無摩擦,F(xiàn)用垂直于紙面向里的力推木塊使之沿槽運動,則木塊所受的摩擦力為( )       
A.μmgB.μmgC.μmgD.μ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粗糙的斜面體M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物塊m恰好能在斜面體上沿斜面勻速下滑,斜面體靜止不動,斜面體受地面的摩擦力為f1;若用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F推動物塊,使物塊加速下滑,斜面體仍靜止不動,斜面體受地面的摩擦力為f2;若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F推動物塊,使物塊減速下滑,斜面體還靜止不動,斜面體受地面的摩擦力為f3,則 (      )
A.f2>f3>f1B.f3>f2>f1
C.f1=f2=f3D.f2>f1>f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