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5N、32P、35S標記一個噬菌體后,讓其侵染含14N、31P、32S的一個細菌,若此細菌破裂后釋放出n個噬菌體,則在子代噬菌體的組成結構成分中,能夠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情形為( )

A.可在外殼中找到15N和35S

B.子代噬菌體的DNA中都能找到15N和32P

C.有2個子代噬菌體的DNA中能找到15N和32P

D.有n-2個子代噬菌體的DNA中含14N和31P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將一株綠色植物放入一個密閉的三角瓶中,如圖甲所示,在瓶口放一個測定瓶中CO2濃度的傳感器,傳感器的另一端與計算機連接,以監(jiān)測一段時間內瓶中CO2濃度的變化.根據(jù)實驗所測數(shù)據(jù)繪制曲線如圖乙所示.

(1)如果圖甲中的裝置用于在適宜條件下測定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應首先將該裝置置于黑暗條件下,此時測得數(shù)值表示的是呼吸作用速率:之后再將裝置置于適宜光照條件下,此時測得的數(shù)值表示的是凈光合速率(或“光合作用速率與呼吸作用速率的差值”)
(2)由乙圖可知,25分鐘后測得CO2濃度保持不變,其原因是呼吸作用速率與光合作用速率相等(或“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相等”):此時該植物的根細胞中能產(chǎn)生ATP的場所是葉綠體、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葉綠體基質中發(fā)生的能量變化是活躍的化學能→穩(wěn)定的化學能:若持續(xù)維持該狀態(tài),植物不能 (能/不能)正常生長.
(3)欲使該植物能夠繼續(xù)正常生長一段時間,可將試管中蒸餾水換成含適宜濃度NaHCO3的營養(yǎng)液.若該植物的呼吸速率為每分鐘使瓶中的CO2增加1mg/L,有光時對CO2的利用速率與乙圖第10min時相同,一晝夜(12h恒定光照,12h黑暗)后,瓶中O2的增加量為1571mg/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云南云天化中學高二下期中文科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為細胞中ATP與ADP相互轉化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過程①不需要酶的催化

B.過程②發(fā)生高能磷酸鍵的斷裂

C.過程①不能發(fā)生在線粒體中

D.過程②不能發(fā)生在葉綠體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云南省高二4月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不屬于基因重組的是( )

A.四分體中同源染色體上等位基因隨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而互換

B.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組

C.精子和卵細胞隨機結合

D.將胰島素基因導入大腸桿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云南省高二4月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將精原細胞的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兩個DNA分子用15N標記,并提供14N的原料,則該精原細胞產(chǎn)生的四個精子中沒有15N的有( )

A.0個 B.1個 C.2個 D.4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云南省高二4月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表示在不同生命活動過程中,細胞內染色體的變化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a(chǎn)過程沒有姐妹染色單體

B.a(chǎn)、b、c過程表示減數(shù)分裂

C.b過程結束后細胞核中DNA數(shù)目是體細胞中的一半

D.d過程可能發(fā)生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云南省高二4月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面是科學家探究基因本質的研究過程中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及結論,正確的是( )

A.孟德爾通過豌豆雜交實驗,運用類比推理,提出遺傳因子的傳遞規(guī)律

B.薩頓根據(jù)基因和染色體行為的平行關系運用假說一演繹法,推測基因在染色體上

C.沃森和克里克運用模型方法,發(fā)現(xiàn)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

D.摩爾根通過果蠅雜交實驗,運用同位素標記法,提出基因在染色體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如甲圖和乙圖表示原核細胞中轉錄和翻譯過程的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甲圖中有4條mRNA正在合成,在乙圖中多聚核糖體合成蛋白質的基本條件除模板①核糖核酸和能量外,還需要酶、氨基酸等條件.
(2)若最終形成的②中含有21個氨基酸,則DNA模板鏈中至少含63個堿基,該過程縮合失去20分子H2O.
(3)圖中核糖體在模板①上的移動方向是從右到左(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
(4)一條mRNA上串聯(lián)有多個核糖體(即多聚核糖體),多聚核糖體在蛋白質合成中有何意義?單位時間內合成較多的多肽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1928年,荷蘭科學家溫特為了研究植物體的向光性,設計實驗如圖所示.A瓊脂塊上放有胚芽鞘尖端,B瓊脂塊上沒有胚芽鞘尖端.①~⑥是在黑暗環(huán)境中對切去尖端的胚芽鞘進行的不同處理.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在溫特之前,科學家研究初步認為,胚芽鞘向光生長是由尖端部位產(chǎn)生某種化學物質向下運輸后引起的,溫特推想這種物質也可以擴散到瓊脂塊中.
(2)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②的現(xiàn)象說明A瓊脂塊中確實含有某種化學物質,且這種物質的作用是促進生長.
(3)③和④的現(xiàn)象均表明,胚芽鞘能夠向該物質分布少(多、少)的一側彎曲生長;設置⑤和⑥組的目的是排除瓊脂塊對胚芽鞘生長的影響.該實驗應在黑暗環(huán)境中進行,其原因是該物質分布會受到光的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