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石的主要成分為Cu2(OH)2CO3,還含少量鐵的氧化物和硅的氧化物。以下是實
驗室以孔雀石為原料制備CuSO4·5H2O晶體的流程圖:
(1)研磨孔雀石的目的是 。浸泡孔雀石的試劑A若選用過量的稀硫酸,則固體a是 (填化學式)。
(2)試劑B的目的是將溶液中的Fe2+轉(zhuǎn)化為Fe3+,則試劑B宜選用 (填序號):
A.酸性KMnO4溶液 B.雙氧水 C.濃硝酸 D.氯水
相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 。
(3)試劑C用于調(diào)節(jié)溶液pH,使Fe3+轉(zhuǎn)化為沉淀予以分離。則試劑C宜選用 (填序號):
A.稀硫酸 B.NaOH溶液 C.氨水 D.CuO
固體C的化學式為 。
(4)1 mol氨氣通過加熱的Cu2(OH)2 CO3可以產(chǎn)生1.5 mol金屬銅,則該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為 。
(5)常溫下Fe(OH)3的Ksp=1×10-39,若要將溶液中的Fe3+轉(zhuǎn)化為Fe(OH)3沉淀,使溶液中c(Fe3+)降低至1×10—3 mol/L,必需將溶液調(diào)節(jié)至pH= 。
(1)(共4分)增大固體表面積(1分),以增大反應(yīng)速率(1分)[類似意思均可]
SiO2(2分)
(2)(共4分)B(2分) 2Fe2++2H++H2O2=2Fe3++2H2O(2分)(未配平1分,寫為化學方程式2FeSO4 + H2SO4 + H2O2 = Fe2(SO4)3 + 2H2O且正確1分)
(3)(共4分)D(2分) Fe(OH)3(2分)
(4)(共3分)3Cu2(OH)2CO3 + 4NH36Cu + 3CO2 + 9H2O +2 N2(化學式1分、配平均1分,條件1分。)
(5)(共2分)2
解析試題分析:(1)研磨孔雀石的目的是為了酸溶速率更快,所以答案為“增大固體接觸面積,加快反應(yīng)速率”,酸溶過程中不溶的固體為雜質(zhì)SiO2。
(2)把Fe2+轉(zhuǎn)化為Fe3+ 應(yīng)該加入氧化劑,且不能帶入雜質(zhì)離子,所以用雙氧水,選B。相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2Fe2++2H++H2O2=2Fe3++2H2O。
(3)因為目標產(chǎn)品是CuSO4·5H2O晶體,所以調(diào)節(jié)pH值使鐵離子沉淀應(yīng)選用的試劑不能帶入雜質(zhì)離子,所以選用固體CuO,所以沉淀物c為Fe(OH)3 和過量的CuO。
(4)堿式碳酸銅中通入氨氣后有銅單質(zhì)生成,說明銅被還原,NH3做還原劑。因為1mol氨氣還原得到1.5mol銅單質(zhì),根據(jù)銅+2→0價,可知轉(zhuǎn)移電子3mol,得失電子守恒,所以NH3失去電子也為3mol,所以可推測得NH3被氧化為了N2,所以可以得知其他產(chǎn)物還有CO2、H2O。所以列出反應(yīng)物NH3+ Cu2(OH)2 CO3→Cu+ N2+CO2+H2O,然后根據(jù)氧化還原反應(yīng)方程式配平得:3Cu2(OH)2CO3 + 4NH36Cu + 3CO2 + 9H2O +2 N2 。
(5)根據(jù)Fe(OH)3溶解平衡Fe(OH)3 (s) Fe3+ (aq)+3 OH- (aq)可得Ksp ="c(" Fe3+ ) ·c3(OH- )= 1×10-39 ,所以把c(Fe3+)=1×10—3 mol/L帶入公式中,計算得c(OH- )= 1×10-12 ,所以c(H+ )="Kw/" c(OH- )= 10-2 ,所以pH=2。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化工生產(chǎn)流程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廚房化學”可以理解為利用家庭生活用品來做化學實驗,對化學進行學習和研究的活動。某廚房內(nèi)有一含NaCl、Na2CO3·10H2O和NaHCO3的混合物,某同學設(shè)計如下實驗,通過測量反應(yīng)前后C、D裝置質(zhì)量的變化,測定該混合物中各組分的質(zhì)量分數(shù)。
(1)實驗時,B中發(fā)生的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為 。
(2)裝置C、D中盛放的試劑分別為:C ,D 。(供選試劑為:濃硫酸、無水CaCl2、堿石灰)
(3)E裝置中的儀器名稱是 ,它在該實驗中的主要作用是 。
(4)若將A裝置換成盛放NaOH溶液的洗氣瓶,則測得的NaCl含量將 (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堿式碳酸銅可表示為:xCuCO3·yCu(OH)2·zH2O,測定堿式碳酸銅組成的方法有多種(Cu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按63.5計)。
(1)現(xiàn)采用氫氣還原法,請回答如下問題:
已知xCuCO3·yCu(OH)2·zH2O與氫氣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為xCuCO3·yCu(OH)2·zH2O+
(x+y)H2(x+y)Cu+xCO2+(x+2y+z)H2O
①實驗裝置用下列所有儀器連接而成,按氫氣流方向的連接順序是(填入儀器接口字母編號):
(a)→( )( )→( )( )→( )( )→( )( )→( )( )→(l);
②稱取23.9 g某堿式碳酸銅樣品,充分反應(yīng)后得到12.7 g 殘留物,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7.2 g水。該樣品的結(jié)晶水質(zhì)量為_____g,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
(2)某同學以氮氣代替氫氣,并用上述全部或部分儀器來測定堿式碳酸銅的組成,你認為是否可行?請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由于氫氧化亞鐵在空氣中能迅速被氧氣氧化成氫氧化鐵,因此要觀察到氫氧化亞鐵的顏色往往較為困難。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經(jīng)過討論后,設(shè)計出了三套能較長時間觀察Fe(OH)2沉淀顏色的裝置,如圖。
1.根據(jù)裝置①,要想達到實驗?zāi)康,?yīng)先擠膠頭滴管_______(填“A”或“B”)
2.利用裝置②,所用試劑為NaOH溶液、鐵屑、稀硫酸,
(1)試管A中加入的試劑是_________試管B中加入的試劑是_______
(2)為了制得Fe(OH)2白色沉淀,現(xiàn)準備進行如下操作:先向試管A和B中加入試劑,然后_____(“打開”或“關(guān)閉”)止水夾,塞緊塞子,接下來的實驗步驟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裝置③時利用電解原理來達到實驗?zāi)康牡摹?br />(1)電極材料是鐵棒(Fe)和碳棒(C),A極應(yīng)為_______(填材料的元素符號)
(2)電解質(zhì)溶液可選用__________(填選項序號)
A.NaCl溶液 B.CuSO4溶液 C.Na2SO4溶液 D.NaOH溶液
(3)該實驗準備選用一種有機物來起到隔絕空氣的作用,該有機物可以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鐵不能與冷、熱水反應(yīng),但是能與水蒸氣反應(yīng)。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在硬質(zhì)玻璃管中放入還原鐵粉和石棉絨的混合物,加熱,并通入水蒸氣,就可以完成高溫下鐵與水蒸氣反應(yīng)的實驗。請回答:
(1)寫出該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 。
(2)實驗前必須對整套裝置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_,實驗開始時應(yīng)先點燃 (填“酒精燈”或“酒精噴燈”),實驗結(jié)束時應(yīng)先熄滅 (填“酒精燈”或“酒精噴燈”)。
(3)圓底燒瓶中盛有水,該裝置受熱后的主要作用是 ;燒瓶里應(yīng)事先放置 ,其作用是 ;干燥管中盛裝的物質(zhì)是________。
(4)待硬質(zhì)玻璃管冷卻后,取少許其中的固體物質(zhì)溶于稀硫酸得溶液B,取少量溶液B滴加 溶液,若 (填實驗現(xiàn)象),則說明溶液B中含有Fe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為了探究過氧化鈉的強氧化性,設(shè)計了如圖的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及現(xiàn)象如下:
①檢查裝置氣密性后,裝入藥品并連接儀器。
②緩慢通入一定量的N2后,將裝置D連接好(導管末端未伸入集氣瓶中),再向圓底燒瓶中緩慢滴加濃鹽酸,反應(yīng)劇烈,產(chǎn)生黃綠色氣體。
③一段時間后,將導管末端伸入集氣瓶中收集氣體。裝置D中收集到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fù)燃的無色氣體。
④反應(yīng)結(jié)束后,關(guān)閉分液漏斗的活塞,再通入一定量的N2,至裝置中氣體無色。
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B中的濕潤的紅色紙條褪色,證明A中反應(yīng)有________(填化學式)生成。若B中改放濕潤的淀粉KI試紙,僅憑試紙變藍的現(xiàn)象不能證明上述結(jié)論,請用離子方程式說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
(2)裝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同學認為O2是Na2O2被鹽酸中的HCl還原所得。乙同學認為此結(jié)論不正確,他可能的理由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 __。
(4)實驗證明,Na2O2能與干燥的HCl反應(yīng),完成并配平該化學方程式。
該反應(yīng)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實驗室快速制取純凈的Cl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答出要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一學習小組利用下圖所示裝置,對某含少量Fe的廢銅屑進行銅含量的測定,并探究利用其制備硫酸銅溶液。
(1)向A中加入10g廢銅屑樣品,關(guān)閉彈簧夾,打開B活塞向A注入足量稀硫酸后關(guān)閉。①此時裝置C中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是 。
②反應(yīng)進行到A中不再產(chǎn)生氣泡時,若C中收集到448mL(已換算成標準狀況)氣體,則該廢銅屑中銅的質(zhì)量百分含量為 。
(2)接下來使Cu完全溶解的操作是:
① 拆除C、D裝置后,打開彈簧夾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使A中固體加快溶解速率,以下方法運用合理的是 。
a.對A裝置加熱;b.向A內(nèi)加入少量Fe2O3;c.向A內(nèi)加入少量CuO;d.增大空氣通入量;e.向A內(nèi)加入少量FeSO4;f.向A內(nèi)加入少量H2O
(4)將A中溶液倒入燒杯內(nèi),加入Cu2(OH)2CO3將其調(diào)節(jié)至pH=4時,溶液中鐵元素被完全沉淀,過濾后即得紅褐色沉淀與硫酸銅溶液。
①此過程的離子反應(yīng)方程式是 。
②檢驗溶液中鐵元素是否被完全沉淀最好的方法是___________
a.取樣于試管→滴加KSCN溶液
b.取樣于試管→滴加酸性KMnO4溶液
c.取樣于試管→紙上層析后→ 噴KSCN溶液;
(5)有同學認為,可以不用測量氣體法計算廢銅屑中銅的質(zhì)量百分含量,其具體操作步驟可續(xù)寫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硬質(zhì)玻璃管是化學實驗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儀器,請分析下列實驗(固定裝置略)并回答問題。
Ⅰ、進行微量實驗:如圖所示,將濃硫酸滴入裝有Na2SO3固體的培養(yǎng)皿一段時間后,a、b、c三個棉球變化如下表。請?zhí)顚懕碇械目瞻祝?br />
棉球 | 棉球上滴加的試劑 | 實驗現(xiàn)象 | 解釋和結(jié)論 |
a | | 棉球變白,微熱后又恢復(fù)紅色 | |
b | 含酚酞的NaOH溶液 | 棉球變?yōu)榘咨?br /> | 離子方程式: |
c | | 棉球變?yōu)榘咨?br /> | 結(jié)論:該氣體具有 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鐵礦石是工業(yè)煉鐵的主要原料之一,其主要成分為鐵的氧化物(設(shè)雜質(zhì)中不含鐵元素和氧元素,且雜質(zhì)不與H2SO4反應(yīng))。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對某鐵礦石中鐵的氧化物的化學式進行探究。
Ⅰ.鐵礦石中含氧量的測定;
① 按上圖組裝儀器,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② 將5.0g鐵礦石放入硬質(zhì)玻璃管中,裝置B、C中的藥品都為堿石灰(詳見圖示,夾持儀器省略)
③ 從左端導氣管口處不斷地緩緩?fù)ㄈ際2,待C裝置出口處H2驗純后,點燃A處酒精燈
④ 充分反應(yīng)后,撤掉酒精燈,再持續(xù)通入氫氣至完全冷卻。
(1)裝置C的作用為 。
(2)測的反應(yīng)后裝置B增重1.35g,則鐵礦石中氧的百分含量為 。
Ⅱ.鐵礦石中含鐵量的測定
(3)步驟④中煮沸的作用是 。
(4)步驟⑤中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玻璃棒、膠頭滴管、 。
(5)下列有關(guān)步驟⑥的操作中說法正確的是 。
a.因為碘水為黃色,所以滴定過程中不需加指示劑
b.滴定過程中可利用淀粉溶液作為指示劑
c.滴定管用蒸餾水洗滌后可以直接裝液
d.錐形瓶不需要用待測液潤洗
e.滴定過程中,眼睛注視滴定管中液面變化
f.滴定結(jié)束后,30s內(nèi)溶液不恢復(fù)原來的顏色再讀數(shù)
(6)若滴定過程中消耗0.4000mol·L?1KI溶液25.00ml,則鐵礦石中鐵的百分含量為 。
Ⅲ.(7)由Ⅰ、Ⅱ可以推算出該鐵礦石中鐵的氧化物的化學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