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0.自然界存在兩種電荷,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荷.人們規(guī)定正電荷移動的方向為電流方向.

分析 (1)自然界中存在兩種電荷:正電荷與負電荷;用絲綢摩擦玻璃棒時,玻璃棒帶正電荷,絲綢帶負電荷,用毛皮摩擦橡膠棒時,橡膠棒帶負電荷,毛皮帶正電荷;
(2)我們規(guī)定正電荷的定向移動方向是電流的方向.

解答 解:自然界里只有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人們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正電荷;
人們規(guī)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規(guī)定為電流的方向.
故答案為:兩;正;正.

點評 本題是基礎的題目,考查的就是學生對基本內容的掌握的情況,在平時要注意多積累.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一臺柴油機的飛輪轉速是1800轉/分,這臺柴油機每秒鐘完成15個循環(huán),燃氣做15次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如圖能正確反映將高溫的鋼水澆鑄成鋼塊的過程中,鋼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如圖所示是一種滑動變阻器.下列關于滑動變阻器的構造說法正確的是A
A.線圈是用電阻率較大的合金線制成
B.滑片與金屬棒之間是絕緣的
C.滑片與線圈之間是絕緣的
D.瓷筒與線圈之間不能絕緣
E.瓷筒上纏繞的合金線所有表面都絕緣
F.瓷筒上纏繞的合金線與接線柱相連的線端是導通的,其余部分絕緣
G.合金線端、滑片接觸處是導通的,其余部分絕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如圖為某一天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的截圖.圖中顯示的四個地方,內陸地區(qū)的溫差比沿海地區(qū)的溫差大,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的溫度比土、砂石的溫度低
B.水的內能比泥土、砂石的內能大
C.水的比熱容比泥土、砂石的比熱容大
D.水的密度比泥土砂石的密度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某同學用分度值為1cm的刻度尺測量了一物體長度,共測量了8次,記錄的結果如下:5.24dm、5.23dm、5.2dm、5.245dm、5.86dm、5.25dm、5.22dm、5.24dm.則該物體長度是( 。
A.5.233dmB.5.31dmC.5.23dmD.5.2325d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現(xiàn)象中,能說明分子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的是( 。
A.校園里花香四溢B.湖面上波濤滾滾C.公路上車流滾滾D.工地上塵土滾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如圖,把小凳和砝碼以不同形式放在海綿上,研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比較BCD(或AEF)三圖可得出結論: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1)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時將一塊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張硬紙板豎直放在平面鏡上,讓一束光線貼著紙板沿EO方向入射,如圖甲所示;

①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應將紙板B(選填“A”或“B”)繞ON向前或向后彎折.
②改變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實驗后將測得的數據記錄在表中,根據數據得出結論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次數入射角反射角
120°20°
240°40°
360°60°
③另一同學也把一束光貼著紙板A射到O點(如圖乙所示),但紙板并未與平面鏡垂直,他不能(選填“能”或“不能”)在紙板B上看到反射光線.
(2)陳悅同學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時進行如下操作:
①在實驗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點,便于確定像的位置;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兩塊玻璃板,應選擇2mm厚的玻璃板做實驗.
②實驗時,玻璃板要與紙面垂直放置,然后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蠟燭在玻璃板后面所成的像.這個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③如圖丙所示,陳悅同學將兩根完全相同的蠟燭A、B全部點燃,分別放在玻璃板的兩側,這樣的操作會造成的后果是在玻璃板的兩側都會出現(xiàn)虛像,形成重影,無法探究像與物的關系.
④將蠟燭B熄滅后,該同學移動蠟燭B,直到看上去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記下像與物的位置;此時在B蠟燭的燭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不可能(選填“可能”或“不可能”)被點燃.
⑤移動蠟燭A(選填“A”或“B”),重做實驗,在白紙上記錄了像與物對應的位置,如圖丁所示,要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下一步應如何處理在白紙上信息?連接對應的像點和物點,判斷連線是否和鏡面垂直;測出像點和物點到玻璃板的距離進行比較.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