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物體浸沒在水中,工人用200N的拉力F在10s內(nèi)將重為400N的物體勻速提升2m,物體沒有露出水面,此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80%,不計繩重和摩擦,g=10N/Kg,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物體露出水面前,工人勻速提升重物時拉力的功率為40W

B. 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為320N

C. 物體的體積為8×10-3m3

D. 物體露出水面后,此滑輪組提升該物體的機械效率將小于80%

【答案】C

【解析】由圖知,n=2,拉力端移動的距離:s=2h=2×2m=4m,拉力端移動的速度:v=s/t=4m/10s=0.4m/s,拉力的功率:P=Fv=200N×0.4m/s=80W,故A錯;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W有用/W=(GF)h/Fs=(GF)h/F×2h=GF/2F=400NF/2×200N=80%,解得:F =80N,故B錯;由F =ρ V g得物體的體積:V=V =F/ρg=80N/1×103kg/m3×10N/kg=8×10-3 m3 ,故C正確;物體露出水面后,沒有了浮力,相當于增加了提升物體的重,增大了有用功,不計繩重和摩擦,額外功不變,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變大,此滑輪組提升該物體的機械效率將大于80%,故D,故選C。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提供的實驗器材有:一根均勻帶刻度的杠桿、一個支架、一個彈簧測力計和三個質(zhì)量均為50g的鉤碼.則:
(1)將杠桿支在支架上后,在調(diào)節(jié)杠桿平衡時,小明將杠桿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diào)節(jié)一定距離后,杠桿才在水平位置平衡了,這說明杠桿原來是(選填“左端”或“右端”)更低.
(2)如圖甲所示,調(diào)節(jié)平衡后,左側(cè)掛上鉤碼,在右側(cè)用彈簧測力計(圖中未畫出)拉杠桿,為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方便測量力臂,應(yīng)使彈簧測力計的拉力方向
(3)在某次實驗過程中,當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達到最大量程時,仍不能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你認為接下來可行且符合實際的操作是 . (寫出一條即可)
(4)如圖乙所示,在某次實驗中,小明在杠桿左端掛2個鉤碼,為了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他應(yīng)該
A.在杠桿右端的A點處掛2個同樣的鉤碼
B.在杠桿右端的B點處掛3個同樣的鉤碼
C.在杠桿右端的D點處掛1個同樣的鉤碼
D.以上三個方法都合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只電阻值為R的電阻絲,兩端電壓為U時,通過的電流為I,若將該電阻兩端電壓變?yōu)?/span>2U,則電阻的阻值和通過它的電流分別是

A. 2R,2I B. R,I C. 2R,I D. R,2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選擇鑄造硬幣的金屬材料不需要考慮的因素是:

A.耐腐蝕性 B.導(dǎo)電性 C.價格 D.硬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運動中,最接近勻速直線運動的是(
A.奧運會上百米賽跑
B.自由下落的蘋果
C.站在商場的自動扶梯上上樓的顧客
D.從滑梯上下滑的小朋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2年2月,首批“長鼻子”校車在南京投入使用,如圖所示.

(1)校車行駛過程中,以司機為參照物,路邊的樹是(選填“運動”或“靜止”)的.
(2)《校車駕駛員安全管理規(guī)定》中明確指出車速不得超過40km/h,“40km/h”是指校車在行駛過程在的(選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
(3)小明早晨7點乘校車去上學(xué),7點24分到達學(xué)校,設(shè)校車行駛的平均速度為30km/h,則小明乘車地點到學(xué)校的距離是k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裝有兩節(jié)干電池的手電筒,它的電壓是________V,手電筒里小燈泡的電阻是10 Ω,手電筒工作時,通過燈泡的電流是________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摩擦起電創(chuàng)造了電荷

B. 電路中有電源一定有電流

C. 通過導(dǎo)體的電流越大,導(dǎo)體的電阻一定越小

D. 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用鋼琴和提琴同時演奏一首樂曲,常能明顯區(qū)別出鋼琴聲與提琴聲,這是因為鋼琴與提琴的

A. 音調(diào)不同

B. 響度不同

C. 音色不同

D. 音調(diào)、響度都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