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1)實驗最好在比較黑暗的環(huán)境中進行,增加與環(huán)境的對比度;
(2)實驗中將E蠟燭點燃后比較亮,黑暗的環(huán)境和蠟燭的對比度大,蠟燭成像更清晰;
(3)像的亮度一定,若將另一側的蠟燭點燃,結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更不容易發(fā)生反射,像與背景的亮度差異變小,所以像會更不清晰;
(4)本實驗是一個探究性實驗,多次實驗的目的是為了使結論更具有普遍性,避免結論的偶然性;因此,在后幾次的實驗中,必須改變物體在平面鏡前的位置,即物距的大小;
(5)本實驗是為了探究蠟燭與其像的大小關系和位置關系,點燃只是為了增加亮度,因此燭焰不是我們研究的對象,故只有A符合題意;
(6)根據(jù)實驗的目的,要比較像距、物距和像的大小關系,實驗至少要進行三次,設計表格如下:
| 物距u/cm | 像距v/cm | 物與像的大小關系 |
1 | | | |
2 | | | |
3 | | | |
故答案為:(1)暗;(2)增加亮度,使像更清晰;(3)像的亮度一定,點燃F蠟燭,像的背景變亮,像與背景的亮度差異變。
(4)探究普遍規(guī)律,避免偶然性;物距;(5)A.(6)表格同上.
分析:(1)實驗中為了增大光源與環(huán)境的對比,應在較暗的環(huán)境中進行;
(2)成像的物體應有一定的亮度,這樣像才會更清晰;
(3)在實驗中玻璃板起到平面鏡的作用,在鏡面前的亮度越大,則其成的像越清晰,如果玻璃后面太亮,更不容易發(fā)生反射,所以像會更不清晰;
(4)探究性的實驗中為了避免結果的偶然性,尋找普遍規(guī)律,一般要進行至少三次以上的實驗;
(5)該實驗中的物體是蠟燭,點燃只是為了增加亮度,因此燭焰不是研究的對象;
(6)根據(jù)實驗的目的,要比較像距、物距和像的大小關系,據(jù)此來設計實驗記錄表格.
點評:掌握平面鏡成像實驗中各器材選擇和操作的目的,環(huán)境的選擇、儀器的運用、實驗表格的設計與數(shù)據(jù)分析等,這都是本實驗中應該掌握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