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有關物質的分類正確的是
A.空氣屬于化合物 B.冰水共存物屬于混合物
C.乙醇汽油屬于混合物 D.高錳酸鉀屬于氧化物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煤氣中添加少量有臭味的乙硫醇(C2H5SH),可以提醒人們預防煤氣泄露。乙硫醇在煤氣燃燒過程中也可充分燃燒,其反應方程式為2C2H5SH+9O24CO2+2X+6H2O,則X的化學式為
A.SO2 B.SO3 C.CO D.H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4分)根據(jù)下列裝置,結合所給化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請寫出圖中標號儀器的名稱:①______;②________。
(2)實驗室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時,發(fā)生裝置最好選用________,如需隨時控制生成氣體的量并節(jié)約藥品,發(fā)生裝置最好選用________(填編號);寫出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3)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發(fā)生裝置應選用________(填編號);寫出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4)如用E裝置收集O2,檢驗O2是否收集滿的方法是________,若用F裝置收集O2,當觀察到________現(xiàn)象時,證明氣體已集滿。
(5)若用D,F裝置制取氧氣,當實驗結束時,甲同學先熄滅了酒精燈,忘記將導管從水中取出,在水未進入導管之前,可采取的補救措施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丙、丁、戊四種物質,它們的部分化學式和微觀示意圖分別列于下表中。
①甲物質的化學式為 。
②五種物質中,屬于有機物的是 (填序號,下同),可用作燃料的化合物是 。
③工業(yè)上生產(chǎn)氫氣的方法之一是利用甲、乙兩種物質在高溫、高壓下生成丙和丁。而得到的丙物質又會隨即與乙物質發(fā)生反應,生成丁和戊。通過這一系列反應,參加反應的甲和得到的氫氣質量比為 。(用最簡整數(shù)比表示)。在上述一系列反應中,以下各項中發(fā)生變化的是 。
①原子種類 ②原子數(shù)目 ③分子數(shù)目 ④元素種類 ⑤元素化合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6分)某化學興趣小組利用下圖裝置探究制取氣體的原理、方法。結合裝置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標號儀器的名稱:a ,b 。
(2)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時,可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 (填上圖字母),化學方程式是 ;若選用B 裝置制取氧氣,其化學方程式是 。
(3)實驗室常用氯化銨固體與堿石灰固體共熱來制取一種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小的氨氣(NH3),應選擇的制取裝置是 (填上圖字母)。
(4)他們用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并驗證其性質的實驗裝置(下圖所示)。
裝置A中發(fā)生的化學方程式為 ;裝置B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裝置C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裝置D中觀察到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 ;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若用E裝置收集二氧化碳則從 (填c或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長途運輸魚苗時,為了防止魚苗缺氧,常在水中加入物質X,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X+2H2O=2Ca(OH)2+O2↑,其中X的化學式為
A.CaO B.CaO2 C.CaCO3 D.Ca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用酒精燈加熱盛有固體藥品的試管,實驗結束后,發(fā)現(xiàn)試管破裂,試分析造成試管破裂可能是由哪幾種錯誤操作引起的。(至少答出三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2分)下圖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轉化關系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括號內(nèi)含有碳元素物質的化學式: 。
(2)轉化關系圖中由CO2→CaCO3的反應化學方程式: 。
(3)金屬鎂不但能在氧氣中燃燒,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燒生成氧化鎂(MgO)和碳單質,鎂在二氧化碳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 ,由此你對燃燒、滅火有什么新的認識 (答一項即可)。
(4)下列有關碳及其化合物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二氧化碳是導致酸雨的主要氣體
B.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燒會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
C.液態(tài)二氧化碳滅火是因為氣化時吸熱,降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