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安徽)自然界中有幾千萬種含碳物質(zhì),并循環(huán)轉(zhuǎn)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分析:A、根據(jù)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人呼吸所需的氧氣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解答;
B、森林的減少使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加劇溫室效應的形成;
C、根據(jù)原子之間有間隔分析解答;
D、根據(jù)原子是不斷運動的進行分析.
解答:解:A、人的生命活動離不開氧氣,而氧氣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人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碳循環(huán),正確;
B、森林的減少會導致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加劇溫室效應的形成,故描述錯誤;
C、金剛石中碳原子間有間隔,故錯誤;
D、原子在不斷運動,故地下的煤中碳原子是靜止不動的說法是錯誤的;
故選A.
點評: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環(huán)、原子的基本性質(zhì),并能結(jié)合題意靈活分析解答.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2013?安徽一模)化學興趣小組的三名同學對蠟燭(主要成分是石蠟)及其燃燒進行了如下探究:
(1)貝貝取來一支蠟燭,用小刀切下一小塊,把它放入水中,蠟燭浮在水面上.結(jié)論:石蠟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2)芳芳點燃蠟燭,觀察到火焰分為外焰、內(nèi)焰、焰心三層.她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圖),約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a
a
(填“a”,“b”或“c”)處最先炭化.
結(jié)論:蠟燭火焰的
外焰
外焰
溫度最高.
(3)婷婷在探究蠟燭燃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罩在火焰上方的燒杯內(nèi)壁被熏黑.你認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適的是
C
C

A.反復實驗,并觀察是否有相同現(xiàn)象
B.查找資料,了解石蠟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體是什么
C.認為與本次實驗的實驗目的無關,不予理睬
D.詢問老師或同學,討論生成黑色物質(zhì)的原因
(4)三名同學在探究的過程中,將短玻璃導管插入焰心,發(fā)現(xiàn)另一端也可以點燃.
【查詢資料】蠟燭中含有碳,不完全燃燒可能生成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是一種具有可燃性的氣體.
【提出問題】導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氣體,氣體的成分可能是什么呢?
【猜    想】貝貝認為:可能是蠟燭不完全燃燒時產(chǎn)生的CO;
芳芳認為:可能是蠟燭受熱后產(chǎn)生的石蠟蒸汽;
婷婷認為:可能以上兩種情況都有.
【實驗方案】
換一根較長的導管,并用冷的濕毛巾包住導管,然后在導管的另一端做點火實驗.
【現(xiàn)象與結(jié)論】
如果觀察到
導管口同樣能點燃,去掉毛巾,導管內(nèi)壁看不到冷凝的固體
導管口同樣能點燃,去掉毛巾,導管內(nèi)壁看不到冷凝的固體
現(xiàn)象,則貝貝的猜想正確;
如果觀察到
導管口不能點燃,去掉毛巾,導管內(nèi)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體
導管口不能點燃,去掉毛巾,導管內(nèi)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體
現(xiàn)象,則芳芳的猜想正確;
如果觀察到
導管口能點燃,但火焰較小,去掉毛巾,導管內(nèi)壁能看到冷凝的固體
導管口能點燃,但火焰較小,去掉毛巾,導管內(nèi)壁能看到冷凝的固體
現(xiàn)象,則婷婷的猜想正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13?安徽)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13?安徽模擬)化學老師指導某化學興趣學習小組進行了一個有趣的實驗探究:測定雞蛋殼的主要成分碳酸鈣的質(zhì)量分數(shù).實驗如下:將雞蛋殼洗凈、干燥搗碎后,稱取8.0g放在燒杯里,然后往燒杯中加入足量的稀鹽酸50mL(密度1.1g/ml),充分反應后,稱得反應剩余物為59.92g(假設其他物質(zhì)不與鹽酸反應).請回答:
(1)反應后產(chǎn)生二氧氣體的質(zhì)量為
3.08
3.08
g.
(2)計算該雞蛋殼中碳酸鈣的質(zhì)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13?安徽模擬)在陶瓷器制造過程中,一定發(fā)生了化學變化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