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變化不屬于緩慢氧化的是( 。
| A. | 汽油揮發(fā) | B. | 鐵生銹 | C. | 動物呼吸 | D. | 釀酒 |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 | |
專題: | 氧氣、氫氣的性質與用途. |
分析: | 根據(jù)緩慢氧化的概念進行分析解答,緩慢氧化是指反應進行的很緩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覺的氧化反應. |
解答: | 解:A、汽油揮發(fā),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屬于緩慢氧化,故選項正確. B、鐵生銹,實際是鐵與空氣中的氧氣和水等共同作用,發(fā)生緩慢氧化所致,故選項錯誤. C、動物呼吸,與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的不容易察覺的緩慢氧化,故選項錯誤. D、釀酒,是糧食與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的不容易察覺的緩慢氧化,故選項錯誤. 故選:A. |
點評: |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緩慢氧化的概念、特征是正確解答此類題的關鍵.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將一種無色的液體A裝入試管,用帶火星的木條試驗,無現(xiàn)象,而向其中加入少量黑色粉末B后,迅速產生氣泡,生成了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氣體C,黑色固體D紅熱并伸入盛有氣體C中,發(fā)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E.寫出它們的化學式
A: B: C: D: E: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現(xiàn)有下列物質:①氧氣和臭氧 ②稀有氣體 ③高錳酸鉀加熱制氧氣后的剩余物 ④水和雙氧水 ⑤冰和水的混合體 ⑥五氧化二磷 ⑦水銀
⑧⑨⑩
(友情提醒:其中⑧、⑨、⑩圖分別表示氣體粒子的示意圖,“●”和“○”分別表示兩種不同的原子)
請用序號填空:其中:(1)混合物有 ; (2)純凈物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粉末來制取氧氣時,主要有以下操作:
(1)向集氣瓶內裝水 (2)裝藥品 (3)檢查氣密性 (4)收集氣體 (5)加熱 (6)停止加熱
(7)將導管移出水面.其正確的排列順序為( 。
| A. | (1)(2)(3)(4)(5)(7)(6) | B. | (3)(2)(1)(5)(4)(7)(6) | C. | (3)(2)(1)(5)(4)(6)(7) | D. | (1)(3)(2)(5)(4)(6)(7)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正確的使用化學儀器和進行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學實驗的重要前提.
(1)請按照下列要求填空
①儀器B的名稱是 ;
②常用于收集氣體的儀器是 (填字母序號,下同);
③可以被加熱的玻璃儀器是 ;
④量取10mL水所用的儀器是 ;
⑤做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一般需使用上述儀器中的 .
(2)以下有關膠頭滴管使用的操作錯誤的是 (填字母序號).
a.取液后的滴管應保持橡膠膠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
b.使用滴管向試管中加入少量液體時,滴管不能接觸試管內壁
c.使用完與滴瓶配套的滴管后,應立即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再插入原滴瓶中
d.嚴禁用未經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其他的試劑
(3)實驗室現(xiàn)有10mL、20mL、50mL、100mL的量筒,現(xiàn)要量取50mL的蒸餾水,應選取 mL 的量筒,量液接近所量體積時,量筒必須平放,視線要與 .某學生從裝有50mL水的量筒中倒出部分水后,量筒放平穩(wěn),而且面對刻度線,仰視液面讀數(shù)為10mL,則倒出的水的體積 40mL(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化學實驗是學習化學的一種動力.
(1)實驗室里固體藥品一般貯存在 里,取用塊狀固體除了用藥匙外,還可以利用金屬制造的一種儀器是 ;傾倒液體時細口瓶的瓶塞應 放在桌上;未指明藥品用量時,液體一般取 mL;取用后的剩余藥品應放到 容器內.
(2)酒精燈是實驗室最為常用的加熱儀器.正確認識和科學使用是非常必要的.酒精燈上燈帽的作用是,除了蓋滅燃燒著的酒精燈外,還有防止保存時 的作用;酒精燈內的酒精量一般不應超過容積的 ;用酒精燈給物質加熱時,要用酒精燈火焰的 .
(3)干凈的實驗儀器是實驗成功的保證.清洗試管時一般要用的儀器是 ;試管洗凈的標準是內壁附著的水 ;還有用過的藥匙也需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可以鑒別出空氣、氧氣、二氧化碳三瓶氣體的最佳方法是( )
A.分別加入適量澄清石灰水 B.用帶火星木條分別伸入瓶中
C.分別放入一只蒼蠅 D.用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瓶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