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題目】“冰毒”是毒性極強的毒品之一,其化學式為C10H15N,下列有關冰毒解釋錯誤的是(

A.冰毒是由碳、氫、氮三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B.冰毒是一種有機物,完全燃燒只生成CO2和H2O

C.冰毒中氮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為

D.冰毒中碳、氫兩種元素質量比為24:3

【答案】BD

【解析】

試題分析:A.由冰毒的化學式可知,它是由碳、氫、氮三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化合物,故正確; B.根據燃燒的規(guī)律及冰毒的化學式為C10H15N,可推斷其完全燃燒時的生成物為二氧化碳、水及氮的化合物三種物質,故錯誤;C.氮元素是7號元素,核內有7個質子,原子核外有7個電子,電子排布情況為2、5結構,故正確;D.冰毒中的C、H、N元素的質量比=(12×10):(1×15)=8:1,故錯誤。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了豐富的化學知識。

(1)我國是最早生產鋼鐵的國家這一,“百煉成鋼”是指將生鐵轉化為鋼,其主要原理是降低生鐵中 (填符號)元素的含量;

(2)黑火藥是我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爆炸時發(fā)生的主要反應如下,請完成配平(在方框內配上計量數(shù),計量數(shù)“1”也要寫):□KNO3+□S+□C□K2S+□N2↑+□CO2。

(3)我國是最早采用濕法冶銅的國家,文獻記載“膽銅法”:用鐵與“膽水”(含CuSO4)反應獲得銅,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4)古詩“投泥潑水愈光明”:在高溫條件下,炭與水蒸氣反應得到兩種可燃性氣體,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1)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燒時會產生污染空氣的_______,用煤爐取暖時易發(fā)生中毒,主要是由于室內________排放不暢引起的。

(2)凈水器中經常使用活性炭,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__性。

(3)合理膳食,均衡營養(yǎng)會讓我們健康。

某同學午餐食譜中有:米飯、饅頭、紅燒牛肉、清蒸魚,根據你所學的知識,從合理膳食的角度建議應該增加的食物是_______(填字母序號)。

A.蒸雞蛋 B.粉蒸肉 C.方便面 D.炒黃瓜

為了預防佝僂病,幼兒及青少年可以補充一些含______元素的食品。

(4)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利于人體健康的是_________

A.食用霉變的花生 B.倡導大家不吸煙 C.食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海產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組物質中,前者屬于純凈物,后者屬于混合物的是

A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B冰水混合物,五氧化二磷

C礦泉水, 河水 D凈化后的空氣,受污染的空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可以作為溶質的

A只有固體 B只有液體

C只有氣體 D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t℃時,用水稀釋溶液,則溶液在稀釋前后保持不變的是

A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 B溶質的質量

C溶解度 D溶劑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氨對工業(yè)及國防具有重要意義,下圖為某化學小組同學模擬工業(yè)合成氨原理設計如圖實驗。

完成以下實驗中相關問題:

(1)檢查裝置氣密性。

(2)關閉ac,打開b,從長頸漏斗中加入稀鹽酸,A中發(fā)生反應生成氫氣的化學方程式為 ,在E出口處收集H2并驗純。

(3)關閉a、b、c在盛滿空氣的多孔玻璃鐘罩內用激光點燃足量白磷,此操作的目的是 。

(4)待多孔玻璃鐘罩冷卻到室溫,先打開a,再加熱D處的酒精燈,最后打開止水夾 ,H2、N2在催化劑的作用下生成NH3,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實驗過程中C裝置的作用是 ,E裝置的現(xiàn)象為 ,此現(xiàn)象說明NH3溶于水后溶液呈

(5)實驗室用固體Ca(OH)2和固體NH4Cl混合在加熱條件下制NH3,應選用如圖哪個裝置 (填“A”或“B”),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硝酸鉀在60℃時的溶解度是110克,則該溫度下硝酸鉀的飽和溶液中溶質、溶劑的質量比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向100gBaCl2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共用去Na2SO4溶液30g.反應后過濾得到溶液125.34g,請計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BaCl2+Na2SO4BaSO4↓+2NaCl)

(1)生成BaSO4的質量。

(2)BaCl2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