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4027  444035  444041  444045  444051  444053  444057  444063  444065  444071  444077  444081  444083  444087  444093  444095  444101  444105  444107  444111  444113  444117  444119  444121  444122  444123  444125  444126  444127  444129  444131  444135  444137  444141  444143  444147  444153  444155  444161  444165  444167  444171  444177  444183  444185  444191  444195  444197  444203  444207  444213  444221  447090 

1.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和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和《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開始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政治上,中國獨立的領土主權、領海主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開始受制于西方列強。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受到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強烈沖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是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起點。

試題詳情

4.20世紀初期,清朝實行“新政”和政權覆亡

   (1)清末“新政”

   為了適應帝國主義的需要,安撫統(tǒng)治階級內部各派系,緩和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1901年,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靶抡辈]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

   (2)“預備立憲”

   為了遏制蓬勃發(fā)展的革命形勢,維護風雨飄搖的封建統(tǒng)治,清政府決定實行“預備立憲”。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下詔“預備仿行立憲”、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裁撤軍機處、實行責任內閣!邦A備立憲”實際上是一個騙局,造成統(tǒng)治集團內部分裂,引起漢族官僚的離心,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關鍵提示

   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是20世紀初在民主革命運動興起并漸趨高漲的形勢下,清政府為應付局勢所采取的變革。這些變革從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進步作用。要注意把“立憲派”的活動與清政府的“騙局”區(qū)分開來。

   (3)清朝統(tǒng)治瓦解

   武昌起義以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國有十幾個省區(qū)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清朝的統(tǒng)治土崩瓦解。

   (4)清朝統(tǒng)治的結束

   武昌起義后,帝國主義列強要求清政府起用袁世凱。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組織新內閣。袁世凱掌握了清朝的全部大權,清朝實際上已徒具虛名。

   南北議和后,袁世凱加緊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tǒng)帝正式下詔退位,統(tǒng)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

跟蹤思考

   晚清時期,清朝統(tǒng)治出現(xiàn)過哪幾次嚴重危機?每次危機的表現(xiàn)和采取的對策是什么?

試題詳情

3.19世紀末清朝統(tǒng)治面臨的危機和對策

   (1)危機的表現(xiàn)

   ①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失敗助長了列強爭奪中國的野心,“瓜分中華帝國”一事,被提上日程。列強掀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

   ②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后等出逃西安。

   ③《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巨額賠款,造成清政府財政上的嚴重危機。

   ④1900年,義和團運動高漲,控制了京津地區(qū),清政府無力控制局面。

   ⑤要求改革現(xiàn)狀,變法圖強的維新變法運動高漲。

   (2)清政府的對策

   ①對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看到義和團難以“剿滅”,就改用“招撫”的辦法,默許義和團為合法民團,企圖控制和利用。慈禧太后向西安出逃途中,命令清軍“鏟除”義和團。

   ②對維新運動: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重用維新派實行變法。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反對變法,發(fā)動了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鎮(zhèn)壓維新志士,廢除了新法法令。

   ③對帝國主義;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的打擊下,清政府徹底對外屈服,接受了《辛丑條約》,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馴服工具。

跟蹤思考

   19世紀末,清朝統(tǒng)治出現(xiàn)了怎樣的危機?清政府是怎樣應付這些危機的?

試題詳情

2.19世紀中期,清朝面臨內憂外患的形勢及政局的變動

   (1)內憂外患的形勢

   ①內憂:鴉片戰(zhàn)爭后,階級矛盾激化,各地起義不斷。1851年,爆發(fā)太平天國運動;1853年,太平軍建立了同清朝對峙的政權;1853-1856年,太平天國發(fā)動北伐、西征和東征,深入到清朝統(tǒng)治中心地區(qū),攻破江南、江北大營,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統(tǒng)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鴉片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被迫割地、賠款、通商,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英法聯(lián)軍攻占了清朝統(tǒng)治中心北京,火燒了皇家園林圓明園,清朝皇帝棄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變動

   ①總理衙門的設立?偫硌瞄T是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

   ②辛酉政變和“借師助剿”。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發(fā)動政變,逮捕了輔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奕沂為議政王。以辛酉政變?yōu)槠鯔C,中外反動勢力開始走上公開勾結的道路。1862年初,清政府決定向英法兩國“借師助剿”,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鎮(zhèn)壓太平天國。

   ③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倚重滿族官員是清朝的既定方針。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以后,滿族官員和八旗軍隊因腐化墮落喪失了戰(zhàn)斗力。清廷轉而鼓勵地方辦團練,漢族官僚開始掌握武裝,并成為對抗太平軍的主要力量,慈禧太后不得不倚重漢族官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漢族官僚的勢力在清政府中擴大了。

   ④洋務派與頑固派。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面對如何解決內憂外患的問題,清政府內部出現(xiàn)了洋務派和頑固派。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來維護清朝統(tǒng)治,頑固派主張原封不動地維護清朝統(tǒng)治。慈禧太后認為,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護清朝的統(tǒng)治地位,必須依靠有實力并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采取了暫時支持洋務派的策略。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場名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

跟蹤思考

   19世紀中期,清朝面臨著怎樣的危局?清政府的統(tǒng)治政策發(fā)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試題詳情

1.鴉片戰(zhàn)爭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

   從乾隆后期開始,清朝政治的腐敗日益暴露,表現(xiàn)為:①官場中,結黨營私,互相傾軋,賣官鬻爵,賄賂成風。②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軍備廢弛,紀律敗壞。③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④階級關系上,階級矛盾激化,農民的反抗斗爭越來越激烈。⑤清朝統(tǒng)治集團中,以“天朝上國”自居,皇帝和大臣閉目塞聽,愚昧無知。

試題詳情

5.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

   新中國成立之前,革命根據地社會的新民主主義性質,是肯定的;由這局部社會逐步推廣、擴張而形成的新中國整體社會的新民主主義性質,也是應該肯定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現(xiàn)實目標和直接目的就是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和新民主主義的新社會。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底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一個過渡的時期。這個時期雖然只有短短的7年時間,卻是一個合乎中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客觀存在的新民主主義的社會階段。

   根據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七屆二中全會報告和《共同綱領》的表述,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有如下觀點:

   (1)新民主主義社會是獨立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之間的一個社會形態(tài)。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tài),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但并不等于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3)這個過渡時期的社會是一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這個過渡時期的國家是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

   能夠反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統(tǒng)一的生產方式,是確定社會性質的標志。我國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特征是,實行在國有經濟領導下的各種經濟成分共存共榮的經濟制度。1956年以前,我國公有制經濟的社會主義因素并不處于國民經濟的優(yōu)勢地位。1956年,在基本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后,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絕對優(yōu)勢。隨著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的確立,從1957年開始,中國的社會性質發(fā)生了根本質變,即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yōu)樯鐣髁x社會。

專題七  晚清中國社會的歷史巨變與向近代社會的轉型

知識歸納

試題詳情

4.關于官僚資本的問題

   官僚資本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的壟斷性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

   官僚資本形成的背景:國民政府建立以后,帝國主義列強繼續(xù)向中國擴大資本輸出,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金融財政;大肆傾銷過剩商品,嚴重地打擊了中國的民族工業(yè)和農業(yè)生產。帝國主義在華經濟勢力的擴張,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官僚資本的形成:在帝國主義加緊對華侵略的同時,以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主義從反革命內戰(zhàn)和買辦活動中積聚了大量財富,但官僚資本的形成,還取決于種種獨占經濟活動的完成。首先,四大家族壟斷了金融事業(yè)。其次,四大家族利用經濟、政治勢力,開始壟斷全國的工商業(yè)和農產品購銷。總之,1927-1937年是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形成時期。國民黨反動政權的建立是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形成的前提條件,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形成,又成為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實際上就是四大家族的統(tǒng)治,四大家族官僚資本主義是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主義。它是蔣介石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是當時中國社會中最主要的反動經濟力量,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官僚資本的特點:封建性、買辦性、壟斷性。

   官僚資本形成的影響:在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的摧殘壓迫下,民族工商業(yè)日益萎縮,加深了民族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官僚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造成工人生活惡化。

試題詳情

3.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民用企業(yè)的特點

   (1)基本上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yè),但仍帶有明顯的封建性。這些“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的民用企業(yè)是為“求富”而興辦的。它們以賺錢盈利為目的,采取由官方出面招集商股作為資本的方法,購買新式機器,雇用工人進行生產,產品主要作為商品銷售于市場,以牟取利潤。因而,這些民用企業(yè)與洋務派前期經辦的軍事工業(yè)不同,已經是完全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yè)。不過因受當時歷史條件的制約,每一個企業(yè)為抵擋資本主義列強的競爭、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不得不從企業(yè)的外部尋找靠山。企業(yè)只有躲進封建政權的隱蔽所里,才能夠繞過許多自身無法克服的障礙,如請求減稅免稅的優(yōu)待、請求政府貸款、獲得專利權和特別保護等。只有依靠這些支持,企業(yè)才能夠有較多的保障,然而這樣做勢必會使企業(yè)受到封建官僚制度的束縛,帶有濃厚的封建性。

   (2)具有雙重作用的近代企業(yè)。洋務派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辦的民用企業(yè),一方面具有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它們具有某種壟斷性,因而又有壓抑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發(fā)展的消極作用。

   (3)既有對外資企業(yè)的依賴性,又有抵制外資擴張的民族性。

試題詳情

2.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軍事工業(yè)的特點

   (1)濃厚的封建性。洋務派官僚在“自強”的口號下創(chuàng)辦的這些近代兵工廠,從根本上說,是封建的官辦軍事工業(yè)。雖然這些企業(yè)采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設備,雇用工人從事生產,但是它們還不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yè)。它們創(chuàng)辦的目的不是追求商品剩余價值,而是追求其使用價值。是否追求剩余價值是判斷工業(yè)生產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重要標志。洋務派創(chuàng)辦這些近代軍事工業(yè)是為了產品的有用性,況且它們生產的產品如槍炮、彈藥、船艦等也不拿到市場上去銷售,而是直接調撥給清朝軍隊使用。按照構成商品的三要素看,它們生產的產品還稱不上是商品。工廠本身沒有盈虧可言,沒有從利潤轉化來的資本內部積累,沒有依靠自身運轉而進行的擴大再生產。工廠的繁榮與否取決于政府財政盈絀和撥款多少,不取決于市場需求和工廠本身的生產與管理。工廠的管理完全由總辦、會辦、提調、委員等封建官員決定。這種內部關系,是一切官辦工業(yè)缺乏生命力的根源,也是它非資本主義一面的突出表現(xiàn)。

   (2)嚴重的依賴性。洋務派官員所辦的這些軍事工業(yè),在技術、器械設備等方面,處處仰賴外國,具有濃厚的買辦性。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軍事工業(yè),不是獨立的民族工業(yè)或資本主義企業(yè)。

   (3)不完全意義上的資本主義企業(yè)。洋務派所創(chuàng)辦的這些軍事工業(yè),既不是典型的資本主義企業(yè),也不是傳統(tǒng)的封建官營企業(yè),而是不完全意義上的資本主義企業(yè)。這些企業(yè)引進了西方的機器和工藝,在大機器下集中了大量的工人。工人們以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生,是中國早期的工業(yè)無產階級。工廠的產品雖然不以商品形式出賣,但工人的勞動力卻以商品的形式購買,這是近代官辦的軍事工業(yè)的獨特性所在。這就使這些官辦軍事工業(yè)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若干色彩。實際上,它們是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一種復雜的混合物,是封建官營工業(yè)向資本主義企業(yè)轉化的過渡形式。因此,這些近代軍事工業(yè)可以說是不完全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yè)。

   (4)洋務派興辦軍事工業(yè)。一方面是為了鎮(zhèn)壓農民起義,即“剿發(fā)捻”;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求強自立,即“勤遠略”,具有明顯的“制夷御侮”思想。

試題詳情

1.如何認識“開關”對中國的影響

   鴉片戰(zhàn)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五口通商代替了一口貿易!伴_關”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后果呢?除了《南京條約》成為此后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并與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范本,使中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因而從一個重要方面規(guī)定了此后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方向外,并沒有立即給中國帶來資本主義。資料表明,“開關”以后的二三十年間,列強為了侵略的需要,雖在中國的開放口岸建立了若干加工工業(yè)和修造業(yè),但都不是直接影響中國國計民生的大規(guī)模的資本主義企業(yè)。這些企業(yè)對中國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英國那時開始工業(yè)革命還不到一個世紀,它的經濟實力還不允許向中國大量輸出資本主義的生產技術,它所關心的主要是通過超經濟的辦法實現(xiàn)其對華掠奪。就貿易關系而言,這期間中國進口的棉布和棉紗較之鴉片戰(zhàn)爭前,有的只略有上升,有的甚至減少了。列強對華進行經濟掠奪最得心應手的手段仍然是鴉片貿易。鴉片在中國的進口貿易中仍占第一位,由于從非法轉到公開,進口數(shù)量成倍增長。后來,中國興起近代工業(yè),當然與“開關”后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有直接關系,但主要決定于中國內部日益滋生著的實際需要,同時,也是資本主義國家在華利益所允許的。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決不是要把落后的中國變成先進的中國,而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或殖民地。中國資本主義是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夾縫中艱難成長的。帝國主義不是要中國發(fā)展成為它的商品競爭對手,而是要中國成為它的原料供給地和商品市場。因此,它既要在中國適當發(fā)展資本主義,又要使中國基本上保持傳統(tǒng)的生產方式。中國資本主義不能迅速發(fā)展和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不能迅速解體,是與帝國主義在華的政治、經濟利益相合拍的。帝國主義的侵入并沒有給中國帶來資本主義大發(fā)展的前景,它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雖然起到了某些促進作用,但更主要的是起了阻礙和破壞作用。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