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A=HB=HC B.HA>HB>HCC.HA=HB>HC D.HA>HB=HC第Ⅱ卷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07?廈門模擬)用如圖所示裝置驗證動量守量定律,質(zhì)量為mA的鋼球A用細(xì)線懸掛于點O,質(zhì)量為mB的鋼球B放在離地面高度為h的小支柱N上,O點到A球球心的距離為l,使懸線在A球釋放前張緊,且線與豎直線的夾角為α,A球釋放后擺到最低點時恰好與B球正碰,碰撞后,A球把輕質(zhì)指針OC推移到與豎直線夾角β處,B球落到地面上,地面上鋪一張蓋有復(fù)寫紙的白紙D.保持α不變,多次重復(fù)上述實驗,白紙上記錄了多種B球的落點,圖中s是B球初始位置到落點的水平位移.
(1)為了驗證兩球碰撞過程中動量守恒,某同學(xué)測得A球質(zhì)量mA,B球質(zhì)量mB,高度h,水平位移s,夾角α,還應(yīng)測得
夾角β
夾角β
、
線長l
線長l
等物理量.
(2)用測量的物理量表示碰撞前后A球、B球的動量:PA=
mA
2gl(1-cosα)
mA
2gl(1-cosα)
,PA′=
mA
2gl(1-cosβ)
mA
2gl(1-cosβ)
,PB=
0
0
,PB
mBs
g
2h
mBs
g
2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圖所示,光滑的彎曲軌道AB的末端水平,小球1從軌道上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與靜止在末端B處的小球2發(fā)生彈性正碰,小球2拋出后落在斜面上.已知兩小球質(zhì)量相等,斜面的傾角為θ,A點與軌道末端B點的高度差為h,斜面底端在拋出點B的正下方,斜面頂端與拋出點在同一水平面上,斜面長度為L,斜面上M、N兩點將斜面長度等分成3段,兩小球都可以看作質(zhì)點,一切阻力不計.求:
(1)小球2從B點飛出時的速度大。
(2)為使小球2能落在M點以上(含M點),小球1開始釋放的位置相對于拋出點B的高度h應(yīng)滿足什么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圖所示為摩托車特技比賽用的部分賽道,由一段傾斜坡道AB與豎直圓形軌道BCD銜接而成,銜接處平滑過渡且長度不計.已知坡道的傾角θ=11.5°,圓形軌道的半徑R=10m,摩托車及選手的總質(zhì)量m=250kg,摩托車在坡道行駛時所受阻力為其重力的0.1倍.摩托車從坡道上的A點由靜止開始向下行駛,A與圓形軌道最低點B之間的豎直距離h=5m,發(fā)動機在斜坡上產(chǎn)生的牽引力F=2 750N,到達(dá)B點后摩托車關(guān)閉發(fā)動機.已知sin11.5°=
15
,g取10m/s2,求:
(1)摩托車在AB坡道上運動的加速度;
(2)摩托車運動到圓軌道最低點時對軌道的壓力;
(3)若運動到C點時恰好不脫離軌道,求摩托車在BC之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16分) 如圖所示為摩托車特技比賽用的部分賽道,由一段傾斜坡道AB與豎直圓形軌道BCD銜接而成,銜接處平滑過渡且長度不計.已知坡道的傾角θ=11.5°,圓形軌道的半徑R=10 m,摩托車及選手的總質(zhì)量m=250 kg,摩托車在坡道行駛時所受阻力為其重力的0.1倍.摩托車從坡道上的A點由靜止開始向下行駛,A與圓形軌道最低點B之間的豎直距離h=5 m,發(fā)動機在斜坡上產(chǎn)生的牽引力F=2750 N,到達(dá)B點后摩托車關(guān)閉發(fā)動機.已知sin11.5°=,g取10 m/s2,求:

(1) 摩托車在AB坡道上運動的加速度;

(2) 摩托車運動到圓軌道最低點時對軌道的壓力;

(3) 若運動到C點時恰好不脫離軌道,求摩托車在BC之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3江蘇省連云港市期末)如圖所示為摩托車特技比賽用的部分賽道,由一段傾斜坡道AB與豎直圓形軌道BCD銜接而成,銜接處平滑過渡且長度不計。已知坡道的傾角θ=11.5°,圓形軌道的半徑R=10m,摩托車及選手的總質(zhì)量m=250kg,摩托車在坡道行駛時所受阻力為其重力的0.1倍。摩托車從坡道上的A點由靜止開始向下行駛,A與圓形軌道最低點B之間的豎直距離h=5m,發(fā)動機在斜坡上產(chǎn)生的牽引力F=2750N,到達(dá)B點后摩托車關(guān)閉發(fā)動機。已知,g=10m/s2.

(1)求摩托車在AB坡道上運動的加速度;

(2)求摩托車運動到圓軌道最低點時對軌道的壓力;

(3)若運動到C點時恰好不脫離軌道,則摩托車在BC之間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