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如圖所示,小球從高處下落到豎直放置的輕彈簧上,從小球接觸彈簧到將彈簧壓縮到最短的過程中,下列關于機械能變化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小球的動能先增大后減少
B.彈簧的彈性勢能逐漸增大
C.小球的重力勢能逐漸減少
D.球、彈簧和地球組成的系統(tǒng)機械能逐漸增大

分析 根據(jù)小球上升還是下降判斷小球重力勢能的變化量,根據(jù)彈簧的形變量判斷彈簧彈性勢能的變化,根據(jù)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的關系判斷速度的變化,從而得出小球動能的變化

解答 解:A、小球開始受到的重力大于彈力,加速度方向向下,做加速運動,然后重力小于彈力,加速度方向向上,做減速運動,所以小球的動能先增大后減。蔄正確.
BC、從小球接觸彈簧到將彈簧壓縮到最短的過程中,彈簧的形變量逐漸增大,則彈性勢能逐漸增大;小球一直在下降,則小球的重力勢能逐漸減。蔅、C正確.
D、小球的動能、重力勢能和彈簧的彈性勢能之和不變,即系統(tǒng)的機械能的總和不變.故D錯誤.
故選:ABC.

點評 解決本題的關鍵知道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彈力做功與彈性勢能的關系,知道當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做加速運動,當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做減速運動.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隨著“嫦娥工程”的實施,我國宇航員登上月球已不是夢想.假如宇航員登上月球并在月球表面附近以初速度v0豎直向上拋出一個小球,經(jīng)時間t后回到出發(fā)點.已知月球的半徑為R,萬有引力常量為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月球的質量為$\frac{{2{v_0}{R^2}}}{Gt}$
B.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frac{v_0}{t}$
C.宇航員在月球表面獲得$\sqrt{\frac{{{v_0}R}}{t}}$的速度就可能離開月球表面圍繞月球做圓周運動
D.宇航員在月球表面附近繞月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繞行周期為$π\(zhòng)sqrt{\frac{Rt}{v_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列屬于離心現(xiàn)象的是( 。
A.鏈球運動員加速旋轉到一定速度后將鏈球拋開
B.汽車緊急剎車時,乘客身體向前傾
C.水平拋出的物體,做平拋運動
D.錘頭松了,將錘柄在石頭上磕幾下就可以把柄安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如圖所示,旋轉木馬被水平鋼桿拴住,繞轉臺的中心軸做勻速圓周 運動.若相對兩個木馬間的桿長為6m,木馬的質量為30kg,騎木馬的兒童質量為40kg,當木馬旋轉的速度為6m/s時,試求:
(1)此時木馬和兒童的向心力各由哪個物體提供?
(2)此時兒童受到的向心力是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人造衛(wèi)星在太空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時,若天線偶然折斷,此后天線將( 。
A.繼續(xù)和衛(wèi)星一起沿原軌道運行
B.做自由落體運動,落向地球
C.做平拋運動,落向地球
D.沿軌道切線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遠離地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浩瀚的宇宙中,行星A、B繞同一恒星做勻速圓周運動.已知恒星半徑為R,行星A與恒星表面距離為R,行星B與恒星表面距離為3R,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B的角速度之比為2$\sqrt{2}$:1B.A、B的線速度之比為$\sqrt{3}$:1
C.A、B的運行周期之比為1:2$\sqrt{6}$D.A、B的向心加速度之比為5: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分子間同時存在引力和斥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分子間的引力隨著分子間距離增大而增大,而斥力隨著距離增大而減小
B.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都隨著分子間的距離增大而減小
C.氣體能充滿任何儀器是因為分子間的斥力大于引力
D.固體分子間的引力總是大于斥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某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在第4s末的運動方向發(fā)生變化
B.物體在第12s末的運動方向發(fā)生變化
C.物體在第20s末返回出發(fā)點
D.物體在第20s末離出發(fā)點最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自然界里放射性核素并非一次衰變就達到穩(wěn)定,而是發(fā)生一系列連續(xù)的衰變,直到穩(wěn)定的核素而終止,這就是“級聯(lián)衰變”.某個釷系的級聯(lián)衰變過程如圖(N軸表示中子數(shù),Z軸表示質子數(shù)),圖中Pb→Bi的衰變是β衰變,從232Th到208Pb共發(fā)生6次α衰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