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學在做測定木板的動摩擦因數(shù)的實驗時,設計了兩種實驗方案。方案A:木板水平固定,通過彈簧秤水平拉動木塊,如圖(a)所示;方案B:木塊固定,通過細線水平拉動木板,如圖(b)所示。
(1)上述兩種方案中,你認為更合理的方案是 ,原因是 。
(2)該實驗中應測量的物理量是 。
(3)除了實驗必需的彈簧秤、木板、木塊、細線外,該同學還準備了質(zhì)量為200g的配重若干個。該同學在木塊上加放配重,改變木塊對木板的正壓力(g=9.8m/s2),并記錄了5組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實驗次數(shù) | 1 | 2 | 3 | 4 | 5 |
配重(個數(shù)) | 0 | 1 | 2 | 3 | 4 |
彈簧秤讀數(shù)(N) | 0.50 | 1.00 | 1.50 | 1.90 | 2.50 |
測木塊重(N) | 2.00 | ||||
請根據(jù)上述數(shù)據(jù)在圖給出的坐標紙上作出木塊所受摩擦力和壓力的關系圖象,由圖象可測出木板和木塊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是 。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4年浙江省等三校高一下學期第一次聯(lián)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豎直放置的兩端封閉的玻璃管中注滿清水,內(nèi)有一個紅蠟塊能在水中勻速上。诩t蠟塊從玻璃管的下端勻速上浮的同時,玻璃管向右運動.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若玻璃管做勻速直線運動,則蠟塊的合運動為勻速直線運動
B.若玻璃管做勻速直線運動,則蠟塊的合運動為勻加速直線運動
C.若玻璃管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則蠟塊的合運動為勻速直線運動
D.若玻璃管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則蠟塊的合運動為勻加速直線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4年浙江省溫州市十校聯(lián)合體高二下學期期末聯(lián)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紅蠟塊能在玻璃管的水中勻速上升,若紅蠟塊在A點勻速上升的同時,使玻璃管水平向右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則紅蠟塊實際運動的軌跡是圖中的:( )
A.直線P B.曲線Q C.曲線R D.無法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4年浙江省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為某新型夾磚機,它能用兩支巨大的“手臂”將幾噸磚夾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已知該新型某夾磚機能夾起質(zhì)量為m的磚,兩支“手臂”對磚產(chǎn)生的最大壓力為(設最大靜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則“手臂”與磚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至少為(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4年浙江省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物體的重量為2kg,兩根輕繩AB和AC的一端連接于豎直墻上,另一端系于物體上,在物體上另施加一個方向與水平線成θ=60°的拉力F,若要使兩繩都能伸直,求拉力F的大小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4年浙江省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當車廂向右加速行駛時,一質(zhì)量為m 的物塊緊貼在車壁上,相對于車壁靜止,隨車一起運動,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豎直方向上,車壁對物塊的摩擦力與物塊的重力等大
B.在水平方向上,車壁對物塊的彈力是由于物塊發(fā)生了彈性形變
C.若車廂加速度變小,車壁對物塊的彈力也變小
D.若車廂加速度變大,車壁對物塊的摩擦力也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4年浙江省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關于物體的慣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質(zhì)量就是慣性
B.物體運動遵循牛頓第一定律,是因為物體有慣性
C.一人飛跑時不易被別人擋住,是因為飛跑時的慣性要比走路時大
D.從受一定牽引力作用下的汽車上不斷卸下貨物,汽車速度的變化不斷加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4年河北省邯鄲市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傾角為θ的斜面正上方有一小球以初速度v0水平拋出。若小球到達斜面的位移最小,重力加速度為g,則飛行時間t為( )
A.t=v0tan θ B.t=
C.t= D.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4年河北省高一下學期第四次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負電荷q在電場中由P向Q做加速運動,而且加速度越來越大,由此可以判定,它所在的電場是圖中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