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2.下列關于彈力方向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支持力的方向一定與重力的方向相反
B.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受到彈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
C.桿對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著桿,并指向桿的收縮方向
D.在細繩下端系上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拉力,是由于細繩發(fā)生微小形變而產生

分析 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線的彈力方向沿著繩子收縮方向,而桿的彈力不一定沿著桿的方向;
彈力方向:與施力物體的形變恢復方向相同.

解答 解:A、支持力一定垂直于支持面并指向被支持物體,與重力方向無關,故A錯誤;
B、木塊放在桌面上要受到一個向上的彈力,這是由于桌面發(fā)生微小形變而產生的,作用效果是使木塊發(fā)生形變,故B錯誤;
C、桿對物體的彈力方向不總是沿著桿,比如彎曲的細桿,故C錯誤;
D、細繩下端系上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拉力,是由于細繩發(fā)生微小形變,要恢復原狀,從而產生的,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關鍵是明確彈力的定義、產生條件、彈力的方向、彈力的分類,特別是要明確彈力方向與施力物體的形變恢復方向相,注意線的彈力方向與桿的彈力方向不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如圖所示,在勻強電場中A、B、C三點構成一邊長為a的等邊三角形,電場強度方向平行于紙面,現有一電子,在電場力作用下,由A至C動能減少W,而質子在電場力作用下,由A至B動能增加W,則對該勻強電場E的方向的判斷正確的是( 。
A.方向垂直BC并由A指向BCB.方向垂直BC并由A指向BC
C.方向垂直AC并由B指向ACD.方向垂直AB并由C指向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3.甲乙兩運動員在訓練交接棒的過程中發(fā)現:甲經短距離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從起跑后到接棒前的運動是勻加速的.為了確定乙起跑的時機,需在接力區(qū)前適當的位置設置標記.在某次練習中,甲在接力區(qū)前S0=9m處作了標記,并以v=9m/s的速度跑到此標記時向乙發(fā)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區(qū)的前端聽口令時起跑,并恰好在速度達到與甲相同時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區(qū)的長度為L=25m.求:
(1)此次練習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2)在完成交接棒時乙離接力區(qū)末端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汽車在水平公路上運動時速度為36km/h,司機突然以2m/s2的加速度剎車,則剎車后8s汽車滑行的距離為( 。
A.25 mB.16 mC.50 mD.144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7.如圖所示,實線表示一簇關于x軸對稱的等勢面,在軸上有A、B兩點,則( 。
 
A.A點場強大于B點場強B.A點場強方向指向x軸正方向
C.A點場強小于B點場強D.A點電勢低于B點電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7.甲乙兩輛車同時在平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駛,速度分別為4m/s和10m/s,當乙車在甲車前7m處時,乙車開始以a=2m/s2的加速度開始做勻減速運動,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從乙車減速開始計時,甲車追上乙車需時間t=8s
B.從乙車減速開始計時,甲車追上乙車需時間t=7s
C.甲車追上乙車前,兩車之間的最大距離為9m
D.甲車追上乙車前,兩車之間的最大距離為16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4.A、B、C三物體同時、同地、同向出發(fā)做直線運動,如圖是它們位移與時間的圖象,由圖可知它們在0到t0這段時間內( 。
A.平均速度vA=vB=vCB.平均速度vA>vC>vB
C.平均速率vA>vC>vBD.平均速率vA>vB=v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1.自由落體速度公式v=gt,自由落體運動的位移與時間關系公式h=$\frac{1}{2}$gt2,自由落體運動的位移與速度關系公式v2=2gh.初速度為v0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v=v0+at,位移公式:x=v0t+$\frac{1}{2}$at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2.如圖所示,木塊質量m=0.78kg,在與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右上方的恒定拉力F作用下,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在3s時間內運動了9m的位移.已知木塊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0.4,取重力加速度g=10m/s2,sin37°=0.60,cos37°=0.80.
(1)求拉力F的大小
(2)若在3s末時撤去拉力F,求物體還能運動多長時間以及物體還能滑行的位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