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如圖所示,在光滑豎直墻上,用輕繩懸掛一個重球,這時墻對重球的彈力為N,輕繩對球的拉力為T.若其它條件不變,使輕繩加長懸掛重球,則( 。
A.N、T都減小B.N、T都增大C.N、T的合力將減小D.N、T的合力將變大

分析 對小球進(jìn)行受力分析,運用力的合成或分解結(jié)合共點力平衡條件解決問題.題目說繩子加長,即繩子與墻的夾角θ就要變小(自己可以畫圖試試),列出平衡等式,然后就變?yōu)橐粋很簡單的數(shù)學(xué)問題.

解答 解:設(shè)繩子和墻面夾角為θ,對小球進(jìn)行受析:
把繩子的拉力T和墻對球的彈力為N合成F,由于物體是處于靜止的,所以物體受力平衡,N、T的合力將不變;
所以物體的重力等于合成F,即F=G,根據(jù)幾何關(guān)系得出:
T=$\frac{mg}{cosθ}$,N=mgtanθ.
先找到其中的定值,就是小球的重力mg,mg是不變的,
隨著繩子加長,細(xì)線與墻壁的夾角θ減小,則cosθ增大,$\frac{mg}{cosθ}$減小,tanθ減小,mgtangθ減;
所以:T減小,N減小.
故選:A.

點評 研究力的變化問題,先通過物理規(guī)律找出該力的表達(dá)式,然后根據(jù)相關(guān)因素變化情況求出該力的變化情況.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從高為10m處以某一初速度豎直向下拋出一個小球,在與地面相碰后彈起,上升到高為6m處被接住,則這一段過程中( 。
A.小球的位移為4 m,方向豎直向下,路程為4 m
B.小球的位移為16 m,方向豎直向上,路程為16 m
C.小球的位移為4 m,方向豎直向下,路程為16 m
D.小球的位移為16 m,方向豎直向上,路程為4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如圖,套在固定桿上的重物M沿豎直桿下滑,M通過繩帶動小車水平向右運動,當(dāng)定滑輪右側(cè)的繩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θ時M下滑的速率為v,此時小車的速率為(  )
A.vsinθB.vcosθC.$\frac{v}{sinθ}$D.$\frac{v}{cos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物體被吊車從地面吊起,該物體在豎直方向上運動的v-t圖象如圖所示,不計空氣阻力.關(guān)于物體在0-46s內(nè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30s時物體距地面最高B.在46s時物體距地面的高度為22 m
C.在0-10s內(nèi)物體處于失重狀態(tài)D.在30-36s內(nèi)鋼索最容易斷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如圖所示,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為5N物體的重力,靜止時彈簧伸長了1cm,則(  )
A.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5N/cmB.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0.5N∕cm
C.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50N∕cmD.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500N∕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重力為4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在大小100N的水平拉力下做勻速直線運動,求木箱和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一個物體從45m高處自由下落,求:
(1)到達(dá)地面時的速度是多大?
(2)下落所用時間是多少?
(3)下落最后一秒內(nèi)的位移是多大?(g=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6.小明坐在一列正在行駛的火車車廂里,突然看到原來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的小球向后滾動,假設(shè)桌面是光滑的,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球在水平方向受到了向后的力使它能向后運動
B.小球所受的合力為0,以地面為參考系,小球的運動狀態(tài)并沒有改變
C.火車一定是在向前加速
D.以火車為參考系,此時牛頓第一定律已經(jīng)不能適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2013年12月2日,我國探月衛(wèi)星“嫦娥三號”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發(fā)射升空,此飛行軌道示意圖如圖所示,地面發(fā)射后奔向月球,在P點從圓形軌道Ⅰ進(jìn)入橢圓軌道Ⅱ,Q為軌道Ⅱ上的近月點.關(guān)于“嫦娥三號”運動正確的說法是(  )
A.發(fā)射速度可以小于7.9km/s
B.在軌道Ⅱ上從P到Q的過程中速率不斷減少
C.在軌道Ⅱ上經(jīng)過P的速度小于在軌道Ⅰ上經(jīng)過P的速度
D.在軌道Ⅱ上經(jīng)過P的加速度小于在軌道Ⅰ上經(jīng)過P的加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