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測量一個長約5cm、電阻R1約為30Ω、橫截面為圓形、粗細均勻的導電材料的電阻率,所用器材如下:
游標卡尺(20分度);
螺旋測微器;
直流電源E(電動勢為18V,內(nèi)阻可忽略不計);
標準電流表A1(量程1.5A,內(nèi)阻r1=6Ω);
電流表A2(量程2A,內(nèi)阻r2約為5Ω);
滑動變阻器R2(最大阻值10Ω);
開關(guān)S,導線若干.

(1)用游標卡尺測得該材料的長度如圖甲所示,讀數(shù)L=5.020cm;用螺旋測微器測得該材料的直徑如圖乙所示,讀數(shù)D=2.149mm~2.151mm.
(2)請根據(jù)給出的儀器設(shè)計測電阻的實驗電路原理圖,要求獲得較多的實驗數(shù)據(jù).
(3)若某次測量中兩電流表A1、A2的讀數(shù)分別為I1、I2,則由已知量和測量量計算電阻率的表達式為ρ=$\frac{{π{D^2}{I_1}{r_1}}}{{4L({I_2}-{I_1})}}$.

分析 解決本題的關(guān)鍵掌握游標卡尺讀數(shù)的方法,主尺讀數(shù)加上游標讀數(shù),不需估讀.螺旋測微器的讀數(shù)方法是固定刻度讀數(shù)加上可動刻度讀數(shù),在讀可動刻度讀數(shù)時需估讀.根據(jù)電路圖連接實物圖.根據(jù)歐姆定律和電阻定律求解電阻率的表達式.

解答 解:(1)游標卡尺的固定刻度讀數(shù)為50mm,游標讀數(shù)為0.05×4mm=0.20mm,所以最終讀數(shù)為50mm+0.20mm=50.20mm=5.020cm.
螺旋測微器的固定刻度讀數(shù)為2mm,可動刻度讀數(shù)為0.01×15.0mm=0.150mm,
所以最終讀數(shù)為2mm+0.150mm=2.150mm(2.149mm~2.151mm),
(2)根據(jù)題意可知,電流表的讀數(shù)之差,結(jié)合電阻,從而求得電壓,則設(shè)計的電路圖如圖所示.

(3)根據(jù)歐姆定律可得
導體電材料的電阻Rx=$\frac{{I}_{1}{r}_{1}}{{I}_{2}-{I}_{1}}$,
由電阻定律得:Rx=ρ$\frac{L}{S}$,S=$\frac{1}{4}$πD2
聯(lián)立解得,ρ=$\frac{{π{D^2}{I_1}{r_1}}}{{4L({I_2}-{I_1})}}$.
故答案為:(1)5.020cm、2.149mm~2.151mm;
(2)如圖所示:

(3)$\frac{{π{D^2}{I_1}{r_1}}}{{4L({I_2}-{I_1})}}$.

點評 掌握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的讀數(shù)方法,游標卡尺讀數(shù)的方法是主尺讀數(shù)加上游標讀數(shù),不需估讀.螺旋測微器的讀數(shù)方法是固定刻度讀數(shù)加上可動刻度讀數(shù),在讀可動刻度讀數(shù)時需估讀.掌握歐姆定律和電阻定律求解電阻率.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天文學家近日在銀河系發(fā)現(xiàn)一顆全新的星球--“超級地球”.它的半徑是地球的2.3倍,而質(zhì)量卻是地球的17倍,科學家們認為這顆星球可能是由巖石組成.它的發(fā)現(xiàn)將有助于探索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這顆“超級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約為(  )
A.3km/sB.15km/sC.21km/sD.28k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3.在“利用雙縫干涉測定光波波長”的實驗中,準備了下列儀器
A.白熾燈     B.雙窄縫片     C.單窄縫片     D.濾光片     E.毛玻璃光屏
①把以上儀器安裝在光具座上,自光源起合理的順序是ADCBE(填字母);
②在某次實驗中,用某種單色光通過雙縫在光屏上得到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其中亮紋的位置利用測量頭上的分劃板確定,如圖所示.其中表示第1條亮紋位置(如圖1)的測量頭讀數(shù)為2.317~2.319mmmm,表示第n條亮紋位置(如圖2)的測量頭讀數(shù)為13.871~13.873mmmm.
③若在②中測得的兩讀數(shù)之差的絕對值用△x表示,已知雙縫間的距離為d,雙縫到光屏的距離為L,則該單色光的波長可表示為λ=$\frac{d△x}{L(n-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質(zhì)量為m=0.1kg的小球以5m/s的速度從A點射入光滑圓軌道,A、C為圓弧的兩端點,其連線水平,弧AC所對的圓心角為θ=106°.已知圓弧半徑R=1.0m,軌道最低點為B.小球離開C點后恰能沿與圓弧相切的固定斜面向上運動,最高至D點,小球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frac{1}{3}$(g=10m/s2,sin37°=0.6),試求:
(1)小球經(jīng)過B點時對軌道的壓力;
(2)斜面上CD間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在物理學的發(fā)展過程中,許多物理學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也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的物理學研究方法,下列關(guān)于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理想化模型是把實際問題理想化,略去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例如質(zhì)點、位移等是理想化模型
B.重心、合力和交變電流的有效值等概念的建立都體現(xiàn)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C.用比值法定義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例如場強E=$\frac{F}{q}$,電容C=$\frac{Q}{U}$,加速度a=$\frac{F}{m}$都是采用比值法定義的
D.根據(jù)速度定義式v=$\frac{△x}{△t}$,當△t非常小時,$\frac{△x}{△t}$就可以表示物體在t時刻的瞬時速度,該定義應用了類比的思想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水平放置的三個不同材料制成的圓輪A、B、C,用不打滑皮帶相連,如圖所示(俯視圖),三圓輪的半徑之比為RA:RB:RC=3:2:1,當主動輪C勻速轉(zhuǎn)動時,在三輪的邊緣上分別放置一小物塊P(可視為質(zhì)點),P均恰能相對靜止在各輪的邊緣上,設(shè)小物塊P所受的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小物塊P與輪A、B、C接觸面間的動摩擦因素分別為μA、μB、,μC,A、B、C三輪轉(zhuǎn)動的角速度分別為ωA、ωB、ωC,則( 。
A.μA:μB:μC=2:3:6B.μA:μB:μC=6:3:2C.ωA:ωB:ωC=1:2:3D.ωA:ωB:ωC=6: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在做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guān)系實驗時:

(1)如圖1是某同學得到的一條紙帶,從0點開始每5個計時點取一個計數(shù)點,依照打點的先后順序依次編號為1、2、3、4、5、6,測得x1=5.18cm,x2=4.40cm,x3=3.62cm,x4=2.78cm,x5=2.00cm,x6=1.22cm.根據(jù)紙帶求得小車的加速度大小為0.80m/s2.(結(jié)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2)在實驗中另一同學得不出當小車的質(zhì)量一定時加速度a與作用力F成正比的正確圖線,而是得出下列圖2中圖線.請分別說出得出圖中A、B、C三種圖的原因.
①得到A圖的原因平衡摩擦力時,軌道傾角過大.
②得到B圖的原因平衡摩擦力不夠,或未平衡摩擦力.
③得到C圖的原因未滿足小車質(zhì)量遠遠大于砂、桶總質(zhì)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1.一物體從靜止開始做勻變速直線運動,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某段位移的末速度等于該段位移中間位置處的瞬時速度的2倍
B.第1s內(nèi)、第2s內(nèi)、第3s內(nèi)的運動距離之比一定是x:x:x=1:3:5
C.第1s內(nèi)、前2s內(nèi)、前3s內(nèi)的運動距離之比一定是x1:x2:x3=1:3:5
D.設(shè)某一階段的平均速度為$\overline{v}$,若該階段前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為$\overline{{v}_{1}}$,后一半時間內(nèi)平均速度為$\overline{{v}_{2}}$,則$\overline{v}$=$\frac{\overline{{v}_{1}}+\overline{{v}_{2}}}{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如圖所示,電阻不計足夠長的光滑平行金屬導軌與水平面夾角θ=30°,導軌間距l(xiāng),所在平面的正方形區(qū)域abcd內(nèi)存在有界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為B=0.2T,方向垂直斜面向上.甲、乙金屬桿質(zhì)量均為m=0.02kg、電阻相同,甲金屬桿處在磁場的上邊界,乙金屬桿距甲也為l,其中l(wèi)=0.4m.同時無初速釋放兩金屬桿,此刻在甲金屬桿上施加一個沿著導軌的外力F,保持甲金屬桿在運動過程中始終與乙金屬桿未進入磁場時的加速度相同.(取g=10m/s2
(1)乙金屬桿剛進入磁場后做勻速運動,分析甲金屬桿所在的位置并計算乙的電阻R為多少?
(2)以剛釋放時t=0,寫出從開始到甲金屬桿離開磁場,外力F隨時間t的變化關(guān)系,并說明F的方向.
(3)若從開始釋放到乙金屬桿離開磁場,乙金屬桿中共產(chǎn)生熱量Q=$\frac{1}{30}$J,試求此過程中外力F對甲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