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中,打點計時器使用交流電源的頻率是50Hz,打點計時器在小車拖動的紙帶上打下一系列點跡,以此記錄小車的運動情況。

(1)打點計時器的打點周期是 s。

(2)圖為某次實驗打出的一條紙帶,其中1、2、3、4為依次選中的計數(shù)點(各相鄰計數(shù)點之間有四個點跡)。根據(jù)圖中標出的數(shù)據(jù)可知,打點計時器在打出計數(shù)點2時小車的速度大小為 m/s,小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 m/s2。(計算結果均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

 

(1)0.02(2)0.64(2分);6.4(2分)

【解析】

試題分析:(1)根據(jù)公式可得

(2)根據(jù)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導公式可得

根據(jù)公式可得

考點:“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5屆四川省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一宇宙飛船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飛船原來的線速度是v1,周期是T1,假設在某時刻它向后噴氣做加速運動后,進入新軌道做勻速圓周運動,運動的線速度是v2,周期是T2,則( )

A.v1>v2,T1>T2 B.v1>v2,T1<T2

C.v1<v2,T1>T2 D.v1<v2,T1<T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5屆北京市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水平地面上一個質(zhì)量M=4.0kg、長度L=2.0m的木板,在F=8.0 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0=2.0m/s的速度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某時刻將質(zhì)量m=1.0 kg的物塊(物塊可視為質(zhì)點)輕放在木板最右端.(g取10m/s2)

(1)若物塊與木板間無摩擦,求物塊離開木板所需的時間;

(2)若物塊與木板間有摩擦,且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和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相等,求將物塊放在木板上后,經(jīng)過多長時間木板停止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5屆北京市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一個物體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從某一時刻起該物體受到一個始終跟速度方向垂直、大小不變的水平力作用,此后物體的運動

A.軌跡為圓 B.軌跡為拋物線

C.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變化 D.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5屆北京市海淀區(qū)高三上學期期中練習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由于地球自轉的影響,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會隨緯度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已知地球表面兩極處的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0,在赤道處的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地球自轉的周期為T,引力常量為G。假設地球可視為質(zhì)量均勻分布的球體。求:

(1)質(zhì)量為m的物體在地球北極所受地球對它的萬有引力的大;

(2)地球的半徑;

(3)地球的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5屆北京市海淀區(qū)高三上學期期中練習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甲、乙兩個高度相同的固定斜面,傾角分別為,且。質(zhì)量為m的物體(可視為質(zhì)點)分別從這兩個斜面的頂端由靜止沿斜面滑到底端,物體與這兩個斜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μ。關于物體兩次下滑的全過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重力所做的功相同

B.重力的平均功率相同

C.動能的變化量相同

D.機械能的變化量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5屆北京市朝陽區(qū)高三上學期期中統(tǒng)一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假設地球可視為質(zhì)量均勻分布的球體。已知地球質(zhì)量為M,半徑為R,自轉的周期為T,引力常量為G。求:

(1)地球同步衛(wèi)星距離地面的高度H;

(2)地球表面在兩極的重力加速度g;

(3)地球表面在赤道的重力加速度g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5屆北京市朝陽區(qū)高三上學期期中統(tǒng)一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關于天然放射現(xiàn)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所有元素都可能發(fā)生衰變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與外界的溫度有關

C.α、β和γ三種射線中,γ射線的穿透能力最強

D.α、β和γ三種射線中,γ射線的電離能力最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5屆上海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求幾個力的合力所用的物理方法是()

A.類比B.控制變量

C.等效替代D.建立理想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