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wǎng)2013年1月27日,我國在境內(nèi)再次成功地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中段是指彈道導彈在大氣層外空間依靠慣性飛行的一段.如圖所示,一枚藍軍彈道導彈從地面上A點發(fā)射升空,目標是攻擊紅軍基地B點,導彈升空后,紅軍反導預警系統(tǒng)立刻發(fā)現(xiàn)目標,從C點發(fā)射攔截導彈,并在彈道導彈飛行中段的最高點D將其擊毀.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圖中E到D過程,彈道導彈機械能不斷增大B、圖中E到D過程,彈道導彈的加速度不斷減小C、圖中E到D過程,彈道導彈的速率不斷減小D、彈道導彈飛行至D點時速度大于7.9km/s
分析:根據(jù)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只有重力做功,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恒.
根據(jù)萬有引力定律F=G
Mm
r2
,E到D的過程,高度增大,則引力變小,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加速度變。
根據(jù)開普勒第二定律可知,導彈離地面越遠速度越小,在地面附近速度最大,最大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7.9km/s.
解答:解:
A、E到D過程,依靠慣性飛行,只受重力,只有重力做功,所以導彈的機械能守恒,故A錯誤.
B、E到D過程,高度增大,導彈與地球間的距離增大,根據(jù)萬有引力定律F=G
Mm
r2
,地球?qū)椀娜f有引力減小,則加速度減小,故B正確.
C、D、根據(jù)開普勒第二定律,導彈離地面越遠速度越小,離地面越近速度越大,地面附近的速度為第一宇宙速度7.9km/s,所以彈道導彈飛行至D點時速度小于7.9km/s,故C正確,D錯誤.
故選:BC.
點評:此題考查了機械能的條件,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開普勒定律分析導彈與衛(wèi)星運動問題.分析導彈在E到D點的加速度,也可以結(jié)合衛(wèi)星變軌知識來理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2013年1月27日,我國在境內(nèi)再次成功地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中段是指彈道導彈在大氣層外空間依靠慣性飛行的一段,如圖中從P至最高點D到Q點的過程.一枚藍軍彈道導彈從地面上A點發(fā)射升空,目標是攻擊紅軍基地B點,導彈升空后,紅軍反導預警系統(tǒng)立刻發(fā)現(xiàn)目標,從C點發(fā)射攔截導彈,并在彈道導彈飛行中段的最高點D 將其擊毀.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圖中E 到D過程,彈道導彈的動能不斷增大B、圖中E 到D過程,彈道導彈的加速度不斷減小C、攔截導彈與彈道導彈同時到達D點時加速度相同D、彈道導彈飛行至D 點時速度大于7.9k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3?南通二模)2013年1月27日,我國在境內(nèi)再次成功地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中段是指彈道導彈在大氣層外空間依靠慣性飛行的一段.如圖所示,一枚藍軍彈道導彈從地面上A點發(fā)射升空,目標是攻擊紅軍基地B點,導彈升空后,紅軍反導預警系統(tǒng)立刻發(fā)現(xiàn)目標,從C點發(fā)射攔截導彈,并在彈道導彈飛行中段的最高點D將其擊毀.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2-2013學年江蘇省啟東中學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單選題

2013年1月27日,我國在境內(nèi)再次成功地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中段是指彈道導彈在大氣層外空間依靠慣性飛行的一段.如圖所示,一枚藍軍彈道導彈從地面上A點發(fā)射升空,目標是攻擊紅軍基地B點,導彈升空后,紅軍反導預警系統(tǒng)立刻發(fā)現(xiàn)目標,從C點發(fā)射攔截導彈,并在彈道導彈飛行中段的最高點D 將其擊毀.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圖中ED過程,彈道導彈機械能不斷增大
B.圖中ED過程,彈道導彈的加速度不斷減小
C.圖中ED過程,彈道導彈的速率不斷減小
D.彈道導彈飛行至D 點時速度大于7.9k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5屆江蘇省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3年1月27日,我國在境內(nèi)再次成功地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中段是指彈道導彈在大氣層外空間依靠慣性飛行的一段.如圖所示,一枚藍軍彈道導彈從地面上A點發(fā)射升空,目標是攻擊紅軍基地B點,導彈升空后,紅軍反導預警系統(tǒng)立刻發(fā)現(xiàn)目標,從C點發(fā)射攔截導彈,并在彈道導彈飛行中段的最高點D 將其擊毀.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圖中ED過程,彈道導彈機械能不斷增大

B.圖中ED過程,彈道導彈的加速度不斷減小

C.圖中ED過程,彈道導彈的速率不斷減小

D.彈道導彈飛行至D 點時速度大于7.9k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