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圖1是植物細胞有絲分裂一個細胞周期中核內染色體數(shù)及DNA數(shù)量變化的曲線圖,圖2是顯微鏡一個視野下根尖生長點細胞分裂圖象,請據(jù)回答下列問題:

(1)圖1實線ABCD表示DNA數(shù)量變化
(2)圖1中的AB表示DNA分子的復制,相當于右圖的6(時期)(編號);
(3)AB段曲線為斜線的原因是DNA分子復制,也即含量隨之有一個逐漸增加的過程.
(4)在“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按照正確的方法步驟制備正確的裝片,高倍物鏡進行觀察到視野中的圖象如圖2,現(xiàn)要觀察該物種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tài)和數(shù)目,應選擇觀察圖中代號為2的細胞,并將該裝片向右上方方向移動至視野中央進一步觀察.

分析 分析圖1:圖1中粗線表示有絲分裂過程中DNA含量變化曲線,細線表示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含量變化曲線.
分析圖2:圖2是顯微鏡一個視野下根尖生長點細胞分裂圖象,其中1為分裂前期,2為分裂中期,3為分裂末期,4為分裂后期,5為分裂末期,6為分裂間期.

解答 解:(1)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變化特點 (體細胞染色體為2N):染色體變化:后期加倍(4N),平時不變(2N);DNA變化:間期加倍(2N→4N),末期還原(2N).因此圖中實線ABCD表示DNA含量變化.
(2)AB段表示分裂間期,此時細胞內發(fā)生的主要變化是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相當于右圖的6.
(3)AB段曲線為斜線是因為DNA分子復制,也即含量隨之有一個逐漸增加的過程.
(4)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穩(wěn)定、數(shù)目清晰,是觀察染色體形態(tài)和數(shù)目的最佳時期,即右圖中的2細胞所處的時期;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顛倒的像,2細胞位于右上方,因此換上高倍物鏡之前,要將其到視野的中央,還應將裝片向右上方移動.
故答案為:
(1)DNA
(2)DNA分子的復制   6
(3)DNA分子復制,也即含量隨之有一個逐漸增加的過程
(4)2    右上方

點評 本題結合曲線圖和細胞分裂圖,考查細胞有絲分裂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細胞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掌握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含量變化規(guī)律;識記觀察細胞有絲分裂實驗的過程,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下列與蛋白質功能無直接關系的是(  )
A.吞噬細胞對抗原的吞噬B.黏性末端的形成
C.成熟區(qū)表皮細胞吸收NO3-D.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回答下列關于微生物的問題.
由于酵母菌利用淀粉的能力很弱,有人將地衣芽孢桿菌的α-淀粉酶基因轉入酵母菌中經(jīng)篩選得到了可高效利用淀粉的工程菌菌種(過程如圖甲所示).
(1)圖甲中,過程①需要的酶有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和DNA連接酶.為達到篩選目的,平板內的固體培養(yǎng)基應以淀粉作為唯一碳源.
(2)②、③過程需要重復幾次,目的是進一步篩選純化獲得分解淀粉能力強的酵母菌.
(3)某同學嘗試過程③的操作,其中一個平板經(jīng)培養(yǎng)后的菌落分布如圖乙所示.該同學的接種方法是稀釋涂布平板法;推測該同學接種時可能的操作失誤是涂布不均勻.
(4)以淀粉為原料,用工程酵母菌和普通酵母菌在相同的適宜條件下密閉發(fā)酵,接種工程酵母菌的發(fā)酵罐產(chǎn)氣多,其原因是其分解淀粉產(chǎn)生葡萄糖的能力強,導致酒精發(fā)酵時產(chǎn)生CO2的速率更快.
(5)酵母菌一定具有的結構有ABF(多選).
A.細胞膜   B.核糖體   C.擬核   D.莢膜   E.芽孢    F.細胞壁
(6)保藏菌種宜使用固體(物理形態(tài))培養(yǎng)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如圖表示人體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與內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4種器官或系統(tǒng).①、②是有關的生理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人體維持穩(wěn)態(tài)的主要調節(jié)機制是神經(jīng)-體液-免疫調節(jié)網(wǎng)絡
B.Ⅱ內的葡萄糖通過①進入血漿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膚
D.內環(huán)境與Ⅰ交換氣體只須通過肺泡壁即可完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請回答下列有關生態(tài)學的問題:

(1)研究人員將S1與S2兩個種群放在一起培養(yǎng),在環(huán)境溫度為T1與T2條件下,測得種群數(shù)量變化如圖1中A、B所示.S1種群與S2種群的關系是競爭.
(2)科研人員對海洋某種食用生物進行研究,得出了與種群密度相關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如圖2所示.分析圖1,回答問題.
在B點時,種群補充量最大,在D點時,表示種群的環(huán)境所允許的最大值(K值).
(3)調查某草原田鼠數(shù)量時,在設置1hm2的調查區(qū)內,放置100個捕鼠籠.一夜間捕獲鼠32只,將捕獲的鼠經(jīng)標記后在原地釋放.數(shù)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樣數(shù)量的捕鼠籠,這次共捕獲30只,其中有上次標記過的個體l0只.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若該地區(qū)田鼠種群個體總數(shù)為N,則N=D頭.
A.30    B.32    C.64    D.96
②要使上面所計算的種群個體總數(shù)和實際相符,理論上調查期必須滿足的兩個條件是BC.
A.有較多個體遷出調查區(qū)        B.調查區(qū)內沒有較多個體死亡
C.調查區(qū)內沒有較多個體出生    D.有較多個體遷入調查區(qū)
(4)某同學為了調查一種植物的種群密度,設計了如下方案:
①選取并確定合適的樣方面積.
②在該植物分布較密集的地方取5個樣方.
③計數(shù)每個樣方內該植物的個體數(shù),若計算結果由多到少依次為N1、N2、N3、N4、N5,則將N3作為種群密度的估計值.請指出該設計步驟中的科學性錯誤并加以改正:
①錯誤取樣方法不對;應在該種群地中隨機取樣.
②更正對種群密度的估計方法不對;應以調整樣方的單位面積中種群個體數(shù)量的平均值作為種群密度的估計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列生理功能或生化反應與ATP的消耗有關的是( 。
①光反應     ②暗反應        ③葉肉細胞吸收CO2    ④小腸吸收氨基酸
⑤脫水縮合   ⑥紅細胞吸收葡萄糖      ⑦RNA通過核孔.
A.①②③⑥B.①④⑤⑦C.②④⑤⑦D.③④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如圖甲是某湖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部分生物的食物關系圖,圖乙是對某引進經(jīng)濟魚類進行種群密度調查后繪出的種群增長速率曲線圖,請據(jù)圖回答問題:

(1)若由于某種原因導致螺螄全部死亡,該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將降低.請寫出此時鯽魚獲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鏈綠藻→輪蟲→鯽魚.
(2)圖乙在t1時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該魚類的種群密度,第一次捕獲30條全部標志后釋放,一天后進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獲中,未標志的40條、標志的10條,估算該魚類種群在t1時是150條.
(3)圖乙中,在t1和t2時期該魚類種群的年齡組成分別為增長型,穩(wěn)定型,請根據(jù)第(2)小題的數(shù)據(jù)畫出該魚種群數(shù)量與時間的關系曲線圖(要求標出tl、t2對應的實際數(shù)值).
(4)下表是該湖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營養(yǎng)級和能量流動情況的調查結果.表中的A、B、C為不同的營養(yǎng)級,D為分解者
同化總量(106J)儲存能量(106J)呼吸消耗能量(106J)
A950250700
B1003565
C15510
D18080100
分析如表可知,流入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為950 106J,從第二營養(yǎng)級到第三營養(yǎng)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某研究性學習小組探究營養(yǎng)液中O2含量變化對某植物吸收K+速率的影響(其他條件都是適宜的),實驗結果如圖.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可分析得出該植物吸收K+是要消耗能量的
B.從圖中可以看出該植物必須在有氧條件下才能吸收K+
C.ab段限制K+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O2濃度
D.bc段表示除了營養(yǎng)液中O2含量,還有其他因素影響K+的吸收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荔枝果皮中存在多酚氧比酶,多酚氧比酶能夠氧化果皮中的一些無色物質,形成褐色物質.這是引起采后荔枝果皮褐變的原因之一,褐交的發(fā)生嚴重影響了荔枝的深鮮效果:果皮褐變面積百分率.常作為荔枝保鮮效果的指標,在不考慮其它因素影響褐變的前提下,利用上述現(xiàn)象,以荔枝果皮褐變面積百分率為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指標,某同學設計了一個實驗,旨在探究溫度對荔枝果皮內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響.
(1)請補充下列實驗設計中空缺的內容:
①設計溫度梯度:5℃、10℃、15℃、20℃、25℃、30℃
②確定測量指標:荔枝果皮褐變面積百分率.
③選擇同一品種、大小和成熟度一致且無機械損傷的新鮮荔枝果實,將其分成6組,每組數(shù)量相等,裝入保鮮袋并作好標簽后,分別放入相應溫度的恒溫箱中;
④經(jīng)過5天后,取出荔枝果實.測定并記錄褐變面積.
(2)在5-30℃范圍內,溫度升高,褐變面積變大,是因為隨著溫度的增加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多酚氧化酶能夠氧化果皮中的一些無色物質,形成褐色物質.
(3)削皮后的蘋果和馬鈴薯容易發(fā)生褐變,請據(jù)此分析要選擇無機械損傷的荔枝果實為實驗材料的原因有機械損傷的荔枝容易像蘋果、馬鈴薯一樣很快發(fā)生褐變,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4)在完全無氧條件下,多酚氧化酶將無法催化上述的褐變反應過程.如果在此條件下,荔枝果皮不會發(fā)生褐變,可否在此條件下貯藏荔枝?為什么?不可以.無氧呼吸產(chǎn)生大量酒精,會毒害細胞引起腐爛..
(5)綜合上述分析,荔枝的保鮮措施有可采用泡沫盒裝以防機械損傷及低溫保藏以降低呼吸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