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8.下列有關生物的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狼和鹿通過捕食和被捕食進行著相互選擇,實現(xiàn)共同進化
B.自然界中種群的基因頻率總是在不斷變化的,基因頻率的變化是導致基因庫變化的原因
C.從分子水平上看,生物的性狀具有多樣性的直接原因是基因的多樣性
D..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分析 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解答 解:A、狼捕食生存能力相對較弱的鹿,而生存能力相對較強的鹿能夠生存下來;生存能力相對較強的狼捕食能力強,生存能力相對較弱的狼捕食能力弱,容易被淘汰.狼和鹿通過捕食和被捕食進行著相互選擇,實現(xiàn)共同進化,A正確;
B、導致基因頻率變化的因素有:基因突變重組、自然選擇、遺傳漂變遷移等.因此自然界中種群的基因頻率總是在不斷變化著的.種群中全部基因組成基因庫,特定基因在種群中所占的比例就是基因頻率.所以基因頻率改變,使得基因庫也隨之變化,B正確;
C、從分子水平上看,蛋白質分子的多樣性直接影響著生物性狀表現(xiàn)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根本原因,C錯誤;
D、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D正確.
故選: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是學習的重點知識.要注意辨析,種群基因頻率改變意味著生物進化了,但不一定產生新的物種.新物種的產生必須要經過生殖隔離.生殖隔離的產生不一定要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如多倍體的形成.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如圖所示:甲圖中①②表示物鏡,③④表示目鏡,⑤⑥表示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乙和丙分別表示不同物鏡下觀察到的圖象.下面描述不正確的是( 。
A.觀察物鏡丙時應選用甲中①④⑤組合
B.從圖中的乙轉為丙,正確調節(jié)順序:移動標本→轉動轉換器→調節(jié)光圈→轉動細準焦螺旋
C.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則細胞的面積增大為原來的10倍
D.若丙圖觀察到的細胞是位于乙圖右上方的細胞,從圖中的乙轉為丙時,應向右上方移動裝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根據如圖回答問題.

(1)圖中A表示氨基,D表示羧基.
(2)該化合物是由3個氨基酸分子失去2個分子的水而形成的.
(3)圖中表示R基的字母BCG,表示肽鍵的字母是EF,含有2個羧基.
(4)該化合物是由2種氨基酸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6.如圖為不同因素與酶促反應速率的關系圖,A→B代表酶促反應速率坐標(0~100%),A→C代表溫度坐標(0~70℃),C→B代表溶液酸堿度坐標(pH=0.1~14),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各線段含義提示:例如EH線段表示溫度為E時,該酶的酶促反應速率為H)
A.GH線段所代表的酶其最適溫度在DE范圍內
B.FI和GI線段可用來體現(xiàn)胃蛋白酶的作用特點
C.影響某酶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還可能有酶的數量和底物濃度
D.GH、GI線段所代表的某酶酶促反應速率差異的關鍵影響因素是溫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某種野生植物有紫花和白花兩種,受A、a和B、b兩對等位基因控制,紫花形成的部分過程如圖.請據圖回答:

(1)圖中基因對性狀控制的方式為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細胞代謝過程,進而間接控制生物的性狀.
(2)過程[1]包括兩個步驟:第一步是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以四種核糖核苷酸為原料合成mRNA;第二步是以mRNA為模板合成酶A,當核糖體移動到mRNA上的終止密碼子時,該步驟結束.
(3)基因型不同的兩白花植株雜交,F(xiàn)1中紫花:白花=1:1,若將F1中紫花植株自交,所得F2植株中紫花:白花=9:7.推測兩親本雜交組合的基因型是Aabb×aaBB或AAbb×aaBb,F(xiàn)2的白花植株中純合體所占比例是$\frac{3}{7}$.
(4)在紫花形成過程中,若中間產物是紅色(形成紅花),則基因型為AaBb的植株自交,子一代植株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紫花:紅花:白花=9:3: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雜交實驗表明,樺尺蠖體色受一對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對淺色s為顯性.在曼徹斯特地區(qū),19世紀中葉以前,種群中S基因的頻率低,在5%以下,到20世紀中葉則上升到95%以上.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最初的S基因是通過基因突變出現(xiàn)的.它為生物進化提供原始材料.
(2)試用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分析這一變化的原因:
①19世紀時,樺尺蠖的棲息地(樹干)上長滿了地衣,在此環(huán)境下,種群中的s基因頻率高的原因是淺色樺尺蠖與環(huán)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鳥類(或天敵)所食.
②隨著英國工業(yè)的發(fā)展,工廠排出的煤煙使地衣不能生存,結果樹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在此環(huán)境條件下,種群中的S基因頻率升高的原因是樺尺蠖的棲息環(huán)境變黑,淺色個體容易被鳥類(或天敵)所食.
③上述事例說明,種群中產生的變異是不定向的,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其中不利變異被不斷淘汰,有利變異則逐漸積累,從而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的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方向緩慢地進化.因此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如圖所示圖1~5是有關植物激素調節(jié)的幾幅圖.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
A.1、2比較說明了“頂端優(yōu)勢”形成的原因是:頂芽能產生生長素,并抑制側芽的生長
B.圖3中根向地、莖負地生長,均說明了生長素的生理功能具有兩重性
C.圖4表示利用生長素類似物除草的原理,則①、②分別代表雙子葉雜草和單子葉農作物,且施用的最佳濃度是C點所對應的濃度
D.圖5中,若背光側的濃度是M,則向光側的濃度為(m,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河南省高一上期中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使用高倍顯微鏡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因為蘚類植物的葉片大,在高倍顯微鏡下易找到,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鏡觀察

B.若目鏡放大倍數是10,物鏡放大倍數是40,被觀察的細胞面積放大400倍

C.換用高倍鏡后,必須先用粗準焦螺旋調焦,再用細準焦螺旋調至物像最清晰

D.為了使高倍鏡下的視野亮一些,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廣西南寧市高二上段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調節(jié)機體活動的最高級中樞位于( )

A.大腦皮層 B.神經節(jié) C.脊髓 D.小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