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關科學史的敘述,正確的是

A.施萊登和施旺最早用顯微鏡觀察到細胞結構并建立了細胞學說

B.美國科學家薩姆納從刀豆種子提取出脲酶,并證明腺酶是蛋白質(zhì)

C.美國科學家阿格雷成功將水通道蛋白和離子通道蛋白分離出來

D.桑格和尼克森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細胞膜的暗-亮-暗結構,并提出流動鑲嵌模型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2017學年山西省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植物種群中,AA基因型個體占30%,aa基因型個體占20%。若該種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個體出現(xiàn)的頻率以及A、a基因頻率分別為

A.42.5% 32.5% 55% 45%

B.55% 45% 55% 45%

C.42.5% 32.5% 45% 55%

D.55% 45% 45% 5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2017學年山西省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已知a、b、c、d是某細菌DNA片段上的4個基因,右圖中W表示野生型,①、②、③分別表示三種缺失不同基因的突變體,虛線表示所缺失的基因。若分別撿測野生型和各種突變體中某種酶的活性,發(fā)現(xiàn)僅在野生型和突變體①中該酶有活性,則編碼該酶的基因是

A.基因a B.基因b C.基因c D.基因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7屆遼寧省鞍山市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模擬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將若干生理狀況基本相同,長度為3cm的鮮蘿卜條分為四組,分別置于二種濃度相同的溶液(實驗組)和清水(對照組)中,測量每組蘿卜條的平均長度,結果如圖。據(jù)圖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對照組中蘿卜條長度增加較少的原因是細胞壁的伸縮性較小

B. 蔗糖溶液中的蘿卜條不能恢復原長度是因為細胞不吸收蔗糖

C. 實驗說明蘿卜細胞膜上運載甘油的載體比葡萄糖載體數(shù)量多

D. 實驗結束后,實驗組中的蘿卜條的細胞液濃度都比實驗前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7屆遼寧省鞍山市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模擬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學習記憶的說法錯誤的是

A.學習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不斷地接受刺激,獲得新的行為、習慣和積累經(jīng)驗的過程

B.記憶是將獲得的經(jīng)驗進行儲存和再現(xiàn)

C.學習和記憶涉及腦內(nèi)神經(jīng)遞質(zhì)的作用以及某些種類蛋白質(zhì)的合成

D.短期記憶可能與新突觸的建立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7屆遼寧省鞍山市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模擬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圖中曲線a、b表示物質(zhì)跨膜運輸(不包括胞吞和胞吐)的方式,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A. 只有在氧氣存在時才會發(fā)生方式b的物質(zhì)運輸

B. 質(zhì)壁分離過程中,水分子通過方式a進出細胞

C. 方式b的最大轉運速率與載體蛋白數(shù)量有關

D. b的運輸方式能體現(xiàn)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7屆遼寧省鞍山市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模擬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動、植物細胞結構和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A.動物細胞中脂質(zhì)的形成與內(nèi)質(zhì)網(wǎng)有關

B.動物細胞沒有原生質(zhì)層,因此不能發(fā)生滲透作用

C.葉綠體產(chǎn)生的ATP可以為細胞各種生理活動提供能量

D.動、植物細胞實現(xiàn)細胞間信息交流都必須依賴于細胞膜表面的受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7屆吉林省梅河口市高三上學期周測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種植物細胞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幾個特定時期的顯微照片如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圖甲中,細胞的同源染色體之間發(fā)生了基因重組

B.圖乙中,移向細胞兩極的染色體組成相同

C.圖丙中,染色體的復制正在進行,著絲粒尚未分裂

D.圖丁中,細胞的同源染色體分離,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7屆河南省鶴壁市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細胞結構和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卵細胞的體積大,有利于它與周圍環(huán)境之間進行物質(zhì)交換

B.原核生物沒有染色體,自身產(chǎn)生的變異可來自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C.動物細胞沒有原生質(zhì)層,但仍能通過細胞膜發(fā)生滲透作用

D.癌細胞中糖蛋白及核糖體減少,使得癌細胞之間黏著性降低,容易擴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