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用“往傷口上撒鹽”來比喻某些人乘人之危的行為,其實從化學的角度來說,“往傷口上撒鹽”的做法并無不妥,甚至可以說并不是害人而是救人.那么,這種做法的化學原理是

A.膠體的電泳 B.血液的氧化還原反應

C.血液中發(fā)生復分解反應 D.膠體的聚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常溫下將稀 NaOH 溶液和稀 CH3COOH 溶液混合,不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是( 。
A.pH>7,且c(Na +)>c(OH -)>c(H +)>c(CH3COO-
B.pH>7,且c(Na +)+c(H+)=c(CH3COO -)+c(OH-
C.PH<7,且c(CH3COO -)>c(H+)>c(Na+)>c(OH-
D.pH=7,且c(CH3COO -)=c(Na+)>c(H+)=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下列能表示一個分子真實組成的化學式是(  )
A.NaClB.SC.KOHD.H2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江西省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推斷題

現(xiàn)有三種可溶物質A、B、C,其中A、B是鹽,一種是酸式鹽,一種是正鹽,C是堿,它們溶于水后電離產(chǎn)生的所用離子如下表所示:

陽離子

、

陰離子

、、

請根據(jù)下列敘述回答問題:

(1)C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____。

(2)A溶液與B溶液反應可生成氣體X,則X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

(3)A、B溶液與C溶液反應可分別生成白色沉淀D和E,其中D可溶于稀硝酸.

①B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鑒別溶液中B的陰離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D溶于稀硝酸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江西省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A.銅和醋酸反應:Cu+2CH3COOH2CH3COO-+Cu2++H2↑

B.氧化鐵與稀鹽酸反應:Fe2O3+6H+2Fe3++3H2O

C.鋅與硝酸銀溶液反應:Zn+Ag+Zn2++Ag

D.稀硝酸和石灰乳反應:H++OH-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江西省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做化學實驗時,必須十分重視實驗安全。下列有關實驗操作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A. 在氣體發(fā)生裝置上點燃氫氣等氣體時,必須先檢驗氣體的純度

B. 加熱灼燒后的坩鍋放置在實驗桌上冷卻至室溫

C. 若不小心打翻酒精燈使酒精著火時,應用濕抹布蓋滅

D. 蒸餾操作過程中,若發(fā)現(xiàn)忘加沸石,應立即停止加熱,待燒瓶冷卻后再加入沸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安徽省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1)用上圖儀器組裝成氣體發(fā)生裝置:制取O2可選的裝置是______________。

(2)若用裝置X收集制取的O2,瓶中裝滿水,氧氣應從_____________端通入。

(3)若用F裝置進行CO還原CuO的實驗,實驗室制取CO的方法可采取甲酸脫水法(HCOOHCO↑+H2O),用純凈的CO完成該實驗。

I.除F、X外還需要的裝置有______________,X中應加入的試劑是_________。

II.實驗時①處選擇的溶液可以為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F裝置中氣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安徽省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同學在實驗報告中記錄下列數(shù)據(jù)或操作,其中正確的是

A.用100mL量筒量取8.6mL濃硫酸 B.用托盤天平稱量8.75g食鹽

C.用500mL的容量瓶來配制需要的450mL溶液 D.用膠頭滴管取5mL的某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7屆江蘇省高三上第一次測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用乙醇或CCl4均可萃取碘水中的碘單質

B.CO2和SiO2晶體熔化時,克服粒子間作用力的類型相同

C.PCl3和Na2O2中各原子或離子最外層都滿足8電子穩(wěn)定結構

D.24Mg34S晶體中電子總數(shù)與中子總數(shù)之比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