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已知X,Y均為1~18號之間的元素,X,Y可形成化合物X2Y和X2Y2 , 又知Y的原子序數小于X的原子序數,則兩種元素的原子序數之和為( )
A.19
B.18
C.27
D.9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惰性電極電解一定濃度的CuSO4溶液時,通電一段時間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CuO,Cu(OH)2,Cu2(OH)2CO3各0.1mol的混合物后恰好恢復到電解前的濃度和pH(不考慮二氧化碳的溶液)。則電解過程中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為( )
A. 0.6mol B. 0.8mol C. 1.0mol D. 1.2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等質量的兩份鋅粉a、b,分別加入兩支相同的試管中,然后加入等體積等物質的量濃度且均過量的稀硫酸,同時向a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則產生氫氣的體積(V)與時間(t)的關系用圖像表示如下,其中正確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固定容積為2L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xA(g)+yB(g)zC(g),圖I表示t℃時容器中各物質的量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圖II表示平衡常數K隨溫度變化的關系。結合圖像判斷,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A. 該反應可表示為:2A(g)+B(g)C(g)ΔH﹤0
B. t℃時該反應的平衡常數K=6.25
C. 當容器中氣體密度不再變化時,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
D. t℃,在第6 min時再向體系中充入0.4 mol C,再次達到平衡時C的體積分數大于0.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一種鋰銅可充電電池,工作原理如圖。在該電池中,非水系電解液和水系電解液被鋰離子固體電解質陶瓷片(LISICON)隔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陶瓷片允許Li+通過,不允許水分子通過
B. 放電時,N為電池的正極
C. 充電時,陰極反應為:Li+ +e-=Li
D. 充電時,接線柱A應與外接電源的正極相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化學反應中,屬于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A. SO3+H2O=H2SO4 B. CaCO3CaO+CO2↑
C. Zn+H2SO4=ZnSO4+H2↑ D. AgNO3+HCl=AgCl↓+H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的每個編號表示一種元素,請根據要求回答問題
(1)⑤和⑥兩種元素的原子半徑大小是⑤____⑥(填“<"或“>”);
(2)由①和②兩種元素組成的最簡單化合物的化學式是________;
(3)⑥的單質與⑤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水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一定的條件下,將 2mol SO2和1mol O2充入一定容密閉容器中,發(fā)生下列反應:2SO2(g)+O2(g) 2SO3(g)△H=-197 kJ/mol,當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SO2 和 SO3 共有 2 mol B. 放出熱量197 kJ
C. 生成 2 mol SO3 D. 含有氧原子共有3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生物柴油是一種用植物油、動物油或廢棄油脂等為原料加工而成的清潔燃料,主要成分為高級脂肪酸甲酯。一種用菜籽油等為原料制備生物柴油的實驗步驟如下:
①向右圖所示的三口燒瓶中加入3.2 g CH3OH、0.2 g NaOH,溶解后向其中加入20 g(0.021~0.023 mol)菜籽油及60 mL正己烷。
②加熱至60~65 ℃,攪拌2.5~3 h,靜置。上層為生物柴油、正己烷及甲醇,下層主要為甘油。
③分液、水洗。
④蒸餾,保持120℃時至無液體流出,剩余物為生物柴油。
(1)步驟①中控制n(CH3OH)/n(油脂)>3的目的是________;正己烷的作用是________。
(2)步驟②適宜的加熱方式是________;菜籽油的成分之一油酸甘油酯(結構簡式如右圖)與甲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驟③用分液漏斗分離時,獲取上層液體的方法是________;用水洗滌上層液體時,說明已洗滌干凈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