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火“腳印”、“笑臉”、“五環(huán)”,讓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更加輝煌、浪漫,這與高中化學(xué)中“焰色反應(yīng)”知識相關(guān)。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非金屬單質(zhì)燃燒時火焰均為無色
B.所有金屬及其化合物灼燒時火焰均有顏色
C.焰色反應(yīng)均應(yīng)透過藍(lán)色鈷玻璃觀察
D.NaCl與Na2CO3灼燒時火焰顏色相同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已知NaHSO4在水中的電離方程式為:NaHSO4===Na++H++SO。某溫度下,向pH=6的蒸餾水中加入NaHSO4晶體,保持溫度不變,測得溶液的pH為2。對于該溶液,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該溫度下加入等體積pH=12的NaOH溶液可使反應(yīng)后的溶液恰好是中性
B.水電離出來的c(H+)=1×10-10 mol/L
C.c(H+)=c(OH-)+2c(SO)
D.該溫度高于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天然氣、石油、煤等在地球上的蘊藏量是有限的,因此①可利用電解水的方法得到H2作能源,②可用酒精作能源,③砍伐樹木作能源,④應(yīng)開發(fā)太陽能、核能等新的能源。上述說法正確的是( )
A.只有① B.②和④ C.②和③ D.只有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CO、CH4均為常見的可燃性氣體。
(1)等體積的CO和CH4在相同條件下分別完全燃燒,轉(zhuǎn)移的電子數(shù)之比是_____________。
(2)已知在101 kPa時,CO的燃燒熱為283 kJ·mol-1。相同條件下,若2 mol CH4完全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所放出的熱量為1 mol CO完全燃燒放出熱量的6.30倍,CH4完全燃燒反應(yīng)的熱化學(xué)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20 ℃、101 kPa下,a mL由CO、CH4組成的混合氣體在b mL O2中完全燃燒后,恢復(fù)到原溫度和壓強。
①若混合氣體與O2恰好完全反應(yīng),產(chǎn)生b mL CO2,則混合氣體中CH4的體積分?jǐn)?shù)為_____________(保留2位小數(shù))。
②若燃燒后氣體體積縮小了mL,則a與b關(guān)系的數(shù)學(xué)表示式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下列對于過氧化鈉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將少量Na2O2投入紫色石蕊試液中,溶液最終呈藍(lán)色
B.1 mol Na2O2與H2O完全反應(yīng),轉(zhuǎn)移2 mol電子
C.充分加熱等物質(zhì)的量的Na2O2和NaHCO3的混合物,剩余物質(zhì)為Na2CO3
D.a g CO和H2的混合氣體充分燃燒的產(chǎn)物與足量的Na2O2充分反應(yīng)后,固體質(zhì)量增加a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有兩試管分別裝有Na2CO3和NaHCO3溶液,下列操作或判斷正確的是
方案 | 操作 | 判斷 |
A | 分別加入澄清石灰水 | 產(chǎn)生沉淀者為Na2CO3 |
B | 分別加入等濃度的稀鹽酸 | 反應(yīng)較劇烈者為Na2CO3 |
C | 分別加入CaCl2溶液 | 產(chǎn)生沉淀者為Na2CO3 |
D | 逐漸加入等濃度的鹽酸 | 立即產(chǎn)生氣泡者為Na2CO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對于 0.1 mol/L Na2SO3溶液,正確的是( )
A.升高溫度,溶液 pH 降低
B.c(Na+)=2c(SO)+c(HSO)+c(H2SO3)
C.c(Na+)+c(H+)=2c(SO)+2c(HSO)+c(OH-)
D.加入少量 NaOH 固體,c(SO)與c(Na+)均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工業(yè)上用洗凈的廢銅屑作原料來制備硝酸銅。為了節(jié)約原料和防止污染環(huán)境,宜采取的方法是
A.Cu+HNO3(濃)―→Cu(NO3)2
B.CuCuOCu(NO3)2
C.Cu+HNO3(稀)―→Cu(NO3)2
D.CuCuSO4Cu(N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