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活動中,小芳發(fā)現(xiàn)用兩個鉤碼可以平衡三個鉤碼,如圖甲所示.小芳還觀察到兩側鉤碼到支點的距離不等,于是她想,杠桿平衡,肯定不能只看動力和阻力的大小,可能還與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有關.于是她反復做了幾次實驗,分析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為: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老師看后,指出了她的不足之處,可小芳據(jù)理力爭,“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怎么可能有問題呢?”老師為了讓小芳相信,拿來一個彈簧測力計,把測力計的掛鉤掛在甲圖中A點上,則…小芳明白了.
(1)你能簡要說出老師是怎么做的嗎?
去掉A點鉤碼,在A點用測力計斜向下拉杠桿,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測力計的示數(shù)與原掛鉤碼重力不同,小芳的結論不再適用
去掉A點鉤碼,在A點用測力計斜向下拉杠桿,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測力計的示數(shù)與原掛鉤碼重力不同,小芳的結論不再適用
.
(2)請你將小芳得出的杠杠平衡條件的結論改正:
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或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或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
(3)小芳在某次實驗中,在杠桿的B點掛了2個鉤碼(如圖乙和丙所示),則怎樣掛鉤碼才能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請你幫小芳設計兩種方案,分別畫在圖乙和丙中(小芳一共有10個鉤碼供你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