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nóng)村常有家庭挖井取水。小明同學用如圖甲所示的滑輪組提土,他用20s的時間把重為120N的土從井中勻速提升5m,拉力做的功W隨時間t的變化圖像如圖乙所示。不計繩重和摩擦,求:
⑴有用功;
⑵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⑶拉力的大小;
⑷動滑輪的重。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參加青海玉樹地震救援工作的隊員發(fā)現(xiàn),在當?shù)責?0℃左右就沸騰了,這是因為當?shù)氐臍鈮狠^____(填“高”或“低”);若繼續(xù)加熱,則水的溫度____ (選填“升高”“不變”或“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有A、B、C三塊凸透鏡,現(xiàn)用這三塊凸透鏡做成像實驗,在保持各凸透鏡跟燭焰距離相等的條件下,得到的實驗記錄如下:
由此可知A、B、C三個透鏡的焦距fA、fB、fc從大到小依次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中,都采用了多次實驗的方法,其目的相同的是( )
①測量定值電值的大小 ②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③研究串聯(lián)電路的電流特點 ④測定小燈泡的額定功率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我們在剛剛做完的選擇題時要用到2B鉛筆填涂機讀卡,電腦可以直接讀取機讀卡上的答案,是因為2B鉛筆中的石墨是 (選填“導體”或“絕緣體”),若使用了不合格的2B鉛筆,由于鉛筆芯的導電性變 (選填“強”或“弱”),這樣可能使電腦無法識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小明想知道小燈泡的亮暗程度與什么因素有關。于是他找來了額定電流均小于0.6 A,額定電壓是2.5V的燈L1和額定電壓是3.8V的燈L2,先后接在電源電壓恒為6V的電路中,按照如圖所示甲的電路開始探究。
(1)請你用筆畫線代替導線,根據(jù)圖甲所示的電路圖,將圖乙所示實物圖連接完整。
(2)若小明連接電路后閉合開關,燈L1很暗幾乎不發(fā)光,移動滑片P也不能改變燈的亮度。原因是他把滑動變阻器的 。(選填“A、B”或“C、D”)接線柱接入了電路。
(3)小明排除故障后,按圖所示的電路繼續(xù)進行實驗:
閉合開關,滑片P向 (選填“A”或“B”)端移動,使燈L1發(fā)光,測出燈L1的相關物理量,記錄和計算結果如下表:
次數(shù) | 電壓/V | 電流/A | 實際功率/W | 電阻Ω |
1 | 1.6 | O.20 | O.32 | 8.00 |
2 | 2.5 | O.24 | O.60 | 1O.42 |
3 | 2.8 | O.26 | O.73 | 1O.77 |
(4)小明注意到燈L1的亮度變化是:第二次比第一次亮,第三次比第二次更亮。結合表中數(shù)據(jù)得出的結論是小燈泡的實際功率越 ,小燈泡越亮。燈L1的額定功率是 W。
(5)用L2替換L1重復上面的實驗時,需要改變 表的量程,發(fā)現(xiàn)燈L2的亮度變化規(guī)律與燈L1相似。若該電表的另一個量程已損壞,在不添加任何器材的情況下,請在方框內(nèi)畫出能測量小燈泡L2額定功率的實驗電路圖。
(6)小明在實驗結束后與同學們討論:
①有同學認為“用上表中燈L1的3次電阻的平均值代表它的電阻更準確!边@種說法錯誤的原因是他忽略了 對小燈電阻的影響。
②有同學認為“把燈L1換成定值電阻,該實驗可以用來研究導體中的電流與電壓的關系!蹦阏J為這種說法 (選填“正確”或“錯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2所示,為保證用電安全,常常會在通往插座的火線上裝 ,多個大功率用電器同時使用一個插座存在安全隱患,其原因是:多種用電器同時并聯(lián)在插座上,使總電流變大,根據(jù)焦耳定律,單位時間內(nèi)產(chǎn)生的 較多,從而引起火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夏天從冰箱中取出的蘋果,?吹教O果先濕后干的現(xiàn)象,此現(xiàn)象反映的物態(tài)變化過程正確的是( 。
A. 先液化后蒸發(fā) B. 先升華后蒸發(fā) C. 先液化后升華 D. 先凝華后升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一只標有“PZ220—40”字樣的白熾燈泡,正常工作5 h消耗的電能為 kW·h。若燈泡兩端的電壓是200V,燈泡的亮度將比正常發(fā)光時 (選填“變亮”、“變暗”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