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下列正在運動的物體中,沒有力對其做功的是(  )
A.在草坪上滾動的足球
B.從高處下落的雨滴
C.在光滑水平面上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
D.在水平軌道上勻速行駛的列車

分析 本題要抓住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解答 解:A、在草坪上滾動的足球,克服摩擦阻力做功,符合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做了功,不符合題意.
B、從高處下落的雨滴受到重力作用,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符合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力做了功,不符合題意.
C、在光滑水平面上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移動了距離,但沒有作用在水平方向上的力,是靠慣性運動的,所以沒做功,符合題意.
D、在水平軌道上勻速行駛的受到牽引力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符合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力做了功,不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了力是否做功的判斷,根據(jù)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進(jìn)行判斷是解題關(guān)鍵.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小明同學(xué)利用A、B兩物體、砝碼、海綿等器材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如圖所示.
(1)實驗中小明通過觀察海綿的凹陷程度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
(2)甲、乙兩圖是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的關(guān)系.
(3)比較甲、丙兩圖所示實驗,能夠得到的結(jié)論是:在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證明液體、氣體分子做雜亂無章運動的最著名的實驗是英國植物學(xué)家布朗發(fā)現(xiàn)的布朗運動.1827年,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這種懸濁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花粉小顆粒在水中像著了魔似的不停運動,而且每個小顆粒的運動方向和速度都改變很快,不會停下來.這些小顆粒實際上是由上萬個分子組成的分子團(tuán),由于受液體分子撞擊受力不平衡,從而表現(xiàn)出無規(guī)則運動的情況.
(1)布朗運動B分子運動.          
A.是        B.不是
(2)布朗運動實質(zhì)上反映了A分子的運動.
A.水       B.花粉       C.空氣
(3)請設(shè)計出使布朗運動加快的一種方法.對液體加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小明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先在杠桿兩側(cè)掛鉤碼進(jìn)行實驗探究,再用彈簧測力計取代一側(cè)的鉤碼繼續(xù)探究,如圖所示.他這樣做的最終目的是( 。
A.便于直接測量力臂的大小
B.便于提供不同大小的拉力
C.手拉彈簧測力計,使整個裝置更加穩(wěn)定,便于實驗
D.便于提供不同方向的拉力,得出普遍規(guī)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如圖,請畫出人通過平面鏡M看到小球的光路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如圖所示,重為60牛的物體甲放在水平桌面上,與重為6牛的物體乙用細(xì)繩相連,繩的重力和滑輪處的摩擦均忽略不計.當(dāng)物體乙恰好能以0.2米/秒的速度勻速下落時,下列判斷中不正確的是( 。
A.繩拉甲物體的力為6牛
B.甲物體的速度為0.2米/秒
C.5秒內(nèi)繩的拉力對甲物體做的功為60焦
D.繩的拉力做功的功率為1.2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1.如果托里拆利實驗放在我國西藏拉薩的某中學(xué)來完成,那么玻璃管內(nèi)水銀柱穩(wěn)定后的高度將低于(填“低于”或“高于”)760mm,原因是拉薩的海拔較高,大氣壓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小明家購買一臺容積為50L,額定功率為2000W的電熱水器,若該電熱水器加滿水且使水溫升高20℃,則水吸收的熱量為4.2×106J;小明將電熱水器接在家庭電路中,如果在以上過程中它的效率為80%,電熱水器實際加熱時間為2625s.[ρ=1.0×103kg/m3、c=4.2×103J/(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有許多日常用品應(yīng)用了物質(zhì)的物理屬性,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冰箱門吸應(yīng)用了磁鐵的磁性
B.劃玻璃的刀用金剛石制成,應(yīng)用了金剛石的硬度大
C.炒鍋用鐵物質(zhì)制造是應(yīng)用了鐵的導(dǎo)熱性
D.古代戰(zhàn)爭中用的竹弓,主要應(yīng)用了竹子的延展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