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四邊形ABCD中,AB=4,BC=3,AD=13,CD=12,∠B=90°,求該四邊形的面積.

解:在Rt△ABC中,AB=4,BC=3,則有AC==5.
∴S△ABC=AB•BC=×4×3=6.
在△ACD中,AC=5,AD=13,CD=12.
∵AC2+CD2=52+122=169,AD2=132=169.
∴AC2+CD2=AD2,∴△ACD為直角三角形,
∴S△ACD=AC•CD=×5×12=30.
∴S四邊形ABCD=S△ABC+S△ACD=6+30=36.
分析:由AB=4,BC=3,∠B=90°可得AC=5.可求得S△ABC;再由AC=5,AD=13,CD=12,可得△ACD為直角三角形,進而求得S△ACD,可求S四邊形ABCD=S△ABC+S△ACD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的應用,還涉及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所示,四邊形ABCD中,AB=4,BC=3,AD=13,CD=12,∠B=90°,求該四邊形的面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1•臨川區(qū)模擬)在每格寬度為12mm的橫格紙中,恰好一四邊形ABCD四個頂點都在橫格線上;設AB邊與直線l的夾角為a.

(1)如圖甲所示,四邊形ABCD為矩形,若α=36°,求矩形ABCD的長和寬.(精確到1mm)
(2)①如圖乙所示,若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求tanα的值.
②寫出圖乙中兩個有關P,Q的不同類型結論.(不另添加字母,不必證明)(參考數(shù)據(jù):sin36°≈0.60,cos36°≈0.80tan36°≈0.7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1,已知雙曲線y1=
k
x
(k>0)
與直線y2=k'x交于A,B兩點,點A在第一象限.試解答下列問題:
(1)若點A的坐標為(4,2),則點B的坐標為
 
;當x滿足:
 
時,y1>y2;
(2)過原點O作另一條直線l,交雙曲線y=
k
x
(k>0)
于P,Q兩點,點P在第一象限,如圖2所示.
①四邊形APBQ一定是
 
;
②若點A的坐標為(3,1),點P的橫坐標為1,求四邊形APBQ的面積;
③設點A、P的橫坐標分別為m、n,四邊形APBQ可能是矩形嗎?若可能,求m,n應滿足的條件;若不可能,請說明理由.
精英家教網(wǎ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1)如圖1,經(jīng)歷矩形性質的探索過程,你可以發(fā)現(xiàn):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上的一半.如在Rt△ABC中CD是斜邊AB的中線,則CD=
12
AB,你能用矩形的性質說明這個結論嗎?
(2)利用上結論述解答下列問題:如圖2所示,四邊形ABCD中,∠A=90°,∠C=90°,EF分別是BD、AC的中點,請你說明EF與AC的位置關系(提示:連接AE、C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數(shù)學學習總是如數(shù)學知識自身的生長歷史一樣,往往起源于猜測中的發(fā)現(xiàn),我們所發(fā)現(xiàn)的不一定對,但是當利用我們已有的知識作為推理的前提論證之后,當所發(fā)現(xiàn)的在邏輯上沒有矛盾之后,就可以作為新的推理的前提,數(shù)學中稱之為定理.
(1)嘗試證明:
等腰三角形的探索中借助折紙發(fā)現(xiàn):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但是當時并未說明這個結論的合理.現(xiàn)在我們學些了矩形的判定和性質之后,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如圖1若在Rt△ABC中CD是斜邊AB的中線,則CD=
12
AB
,你能用矩形的性質說明這個結論嗎?請說明.
(2)遷移運用:利用上述結論解決下列問題:
①如圖2所示,四邊形ABCD中,∠BAD=90°,∠DCB=90°,EF分別是BD、AC的中點,請你說明EF與AC的位置關系.
②如圖3所示,?ABCD中,以AC為斜邊作Rt△ACE,∠AEC=90°,且∠BED=90°,試說明平行四邊形ABCD是矩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