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等邊三角形ABC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A(0,0)、B(6,0),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象經過點C.

(1)求點C的坐標及反比例函數(shù)的解析式.
(2)將等邊△ABC向上平移n個單位,使點B恰好落在雙曲線上,求n的值.

【答案】
(1)解:過C點作CD⊥x軸,垂足為D

,設反比例函數(shù)的解析式為y= ,

∵△ABC是等邊三角形,

∴AC=AB=6,∠CAB=60°,

∴AD=3,CD=sin60°×AC= ×6=3 ,

∴點C坐標為(3,3 ),

∵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象經過點C,

∴k=9 ,

∴反比例函數(shù)的解析式y(tǒng)=


(2)解:若等邊△ABC向上平移n個單位,使點B恰好落在雙曲線上,

則此時B點的橫坐標為6,

即縱坐標y= = ,也是向上平移n=


【解析】(1)利用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和三角函數(shù)的定義求出C坐標,利用待定系數(shù)法可求出反比例函數(shù)的解析式; (2)利用點向上平移時,坐標的變化規(guī)律,橫同縱加,利用平移后橫縱之積為,建立方程,求出n.
【考點精析】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數(shù)的概念的相關知識,掌握形如y=k/x(k為常數(shù),k≠0)的函數(shù)稱為反比例函數(shù).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是x不等于0的一切實數(shù),函數(shù)的取值范圍也是一切非零實數(shù).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MON=90°,點A,B分別在OMON上運動(不與點O重合).

1)如圖①,AE、BE分別是∠BAO和∠ABO的平分線,隨著點A、點B的運動,∠AEB=  °

2)如圖②,若BC是∠ABN的平分線,BC的反向延長線與∠OAB的平分線交于點D

①若∠BAO=60°,則∠D=    °

②隨著點AB的運動,∠D的大小會變嗎?如果不會,求∠D的度數(shù);如果會,請說明理由.

3)如圖③,延長MOQ,延長BAG,已知∠BAO,∠OAG的平分線與∠BOQ的平分線及其延長線相交于點E、F,在中,如果有一個角是另一個角的3倍,求∠ABO的度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已知MB=ND,∠MBA=NDC,下列哪個條件不能判定ABM≌△CDN

A.AM=CNB.AB=CD C.AMCN D.M=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AB是⊙O的直徑,點C為⊙O上一點,AE和過點C的切線互相垂直,垂足為E,AE交⊙O于點D,直線EC交AB的延長線于點P,連接AC,BC,PC=2PB.

(1)探究線段PB,AB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并說明理由;
(2)若AD=3,求AB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菱形ABCD中、∠BAD120°,點O為射線CA 上的動點,作射線OM與直線BC相交于點E,將射線OM繞點O逆時針旋轉60°,得到射線ON,射線ON與直線CD相交于點F

1)如圖①,點O與點A重合時,點EF分別在線段BC,CD上,請直接寫出CECF,CA三條段段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2)如圖②,點OCA的延長線上,且OAAC,E,F分別在線段BC的延長線和線段CD的延長線上,請寫出CE,CF,CA三條線段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并說明理由;

3)點O在線段AC上,若AB6,BO2,當CF1時,請直接寫出BE的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直線l1y=x與直線l2交點A的橫坐標為2,將直線l1沿y軸向下平移4個單位長度,得到直線l3,直線l3y軸交于點B,與直線l2交于點C,點C的縱坐標為-2.直線l2y軸交于點D

1)求直線l2的解析式;

2)求BDC的面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在△ABC中,AD是BC邊上的高,BE平分∠ABC交AC邊于E,兩線相交于F點.

(1)若∠BAC=60°,∠C=70°,求∠AFB的大。

(2)若D是BC的中點,∠ABE=30°,求證:△ABC是等邊三角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 四邊形, 連接,,

1)如圖, 求證:平分;

2)如圖,點的延長線上,連接于點,求證:;

3)如圖3,在的條件下,連接,點延長線上,連接,延長延長線交于點, ,, 的面積與的面積比為, ,,求的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推理填空:

已知:如圖,,,求證:

證明:∵,

又∵(已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