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min) 條件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平均 | ||||||||||||||||||||||||||||||||||||
照光 | 2 | 4 | 3 | 3 | 3 | 2 | 3 | 3 | 3 | 4 | |||||||||||||||||||||||||||||||||||||
黑暗 | 8 | 6 | 7 | 7 | 7 | 8 | 7 | 7 | 7 | 6 | (1)該同學提出的問題是: 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嗎? 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嗎? ?(2)針對要研究的問題,作出的假設是 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 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 .(3)所進行的實驗研究中,變量是 光 光 .(4)根據(jù)該同學所測實驗結果,10只鼠婦在光照下和黑暗處分布的平均數(shù)量分別是 3 3 和7 7 .(5)該實驗所得出的結論是 鼠婦喜歡黑暗的環(huán)境 鼠婦喜歡黑暗的環(huán)境 .
分析: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表達和交流. 解答:解:(1)科學探究中提出的問題有具有針對性,該探究是針對鼠婦見照光和黑暗,因此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嗎? (2)根據(jù)探究中提出的問題,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嗎?可以作出假設,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 (3)實驗方案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提出的問題和假設進行;該探究的變量是光,要以光為變量設置對照實驗,因此在實驗設置中就要以明亮和陰暗兩種環(huán)境形成對照實驗. (4)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要取平均值,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少實驗誤差,盡量避免實驗偶然性.分析該實驗的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陰暗處的鼠婦數(shù)量大大多于明亮處的,10只鼠婦在光照下和黑暗處分布的平均數(shù)量分別是3只和7只.(5)由于陰暗處的鼠婦數(shù)量大大多于明亮處的,因此得出的實驗結論是:鼠婦會喜歡陰暗的環(huán)境. 故答案為:(1)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嗎?(合理即可) (2)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 (合理即可) (3)光 (4)3;7 (5)鼠婦喜歡黑暗的環(huán)境.(合理即可) 點評: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是設計實驗方案必須處理好的兩個關鍵問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某同學為研究“土壤的濕度對鼠婦(俗稱潮蟲)生活的影響”,設計了一組探究活動.請你將他的探究活動的過程填寫完整. (1)提出問題:土壤的濕度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2)作出假設: 鼠婦適于生活在潮濕的土壤 鼠婦適于生活在潮濕的土壤 .(3)制定計劃:(從后面提供的內(nèi)容選擇,用字母填空.) 材料用具: b、c、d、e、g b、c、d、e、g .實驗裝置:在鐵盒內(nèi)以橫軸中線為界,左右兩側分別放置 c和d c和d ,這樣在鐵盒內(nèi)就形成了j和k j和k 兩種環(huán)境.(a、1只鼠婦b、10只鼠婦c、濕土d、干土e、鐵盒f、玻璃板g、紙板h、陰暗i、明亮j、潮濕k、干燥) 方法步驟:請問該探究活動的關鍵是什么? 為鼠婦提供干燥和潮濕兩種土壤,觀察鼠婦的分布情況 為鼠婦提供干燥和潮濕兩種土壤,觀察鼠婦的分布情況 實驗結果: 鼠婦朝向濕土一側爬行,且在濕土一側數(shù)量多 鼠婦朝向濕土一側爬行,且在濕土一側數(shù)量多 .(4)實施計劃:在實驗過程要仔細觀察,認真記錄,可將鼠婦在不同濕度下的分布數(shù)量記錄下來.為了使探究的結果更趨于準確,要計算出全班各組的 平均值 平均值 ,并進行分析和討論.(5)得出結論: 土壤的濕度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土壤的濕度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6)表達和交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如果你翻動花園、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塊,常常會看到一些身體略扁、長橢圓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動物在爬行,這就是鼠婦,又叫潮蟲.當你搬開花盆或石塊,鼠婦很快就爬走了.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環(huán)境變明亮了嗎?某同學對光會影響鼠婦的分布進行了探究,請你將他探究活動的過程填寫完整. (1)提出問題: 光對鼠婦生活的有影響嗎? 光對鼠婦生活的有影響嗎? (2)作出假設: 光對鼠婦生活的有影響 光對鼠婦生活的有影響 (3)制定并實施探究方案:在鐵盤內(nèi)放上一層濕土,一側蓋上不透光的紙板,另一側蓋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鐵盤兩側的中央處各放5只鼠婦,觀察鼠婦的行為.該實驗的變量是 光照 光照 .如果在鐵盤兩側中央各放1只鼠婦不能 不能 (能、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原因是一只鼠婦數(shù)量太少,誤差太大,實驗偶然性太大 一只鼠婦數(shù)量太少,誤差太大,實驗偶然性太大 .(4)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該同學對上述實驗重復了5次,結果如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