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習題
 0  192566  192574  192580  192584  192590  192592  192596  192602  192604  192610  192616  192620  192622  192626  192632  192634  192640  192644  192646  192650  192652  192656  192658  192660  192661  192662  192664  192665  192666  192668  192670  192674  192676  192680  192682  192686  192692  192694  192700  192704  192706  192710  192716  192722  192724  192730  192734  192736  192742  192746  192752  192760  211419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元旦聯(lián)歡會上,化學老師給同學們表演了一個水能生火的魔術(shù)(如圖33-1),他將包有過氧化鈉(Na2O2)粉末的脫脂棉放在石棉網(wǎng)上,向棉花上滴了幾滴水,棉花立刻燃燒了起來。同學們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什么脫脂棉會燃燒起來呢?

【提出猜想】

a.小新認為過氧化鈉(Na2O2)與水反應(yīng)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燒的物質(zhì)。

b.小海又根據(jù)燃燒的條件,對小新的猜想進行了補充:

該反應(yīng)放出熱量,使溫度達到脫脂棉燃燒的溫度。

【實驗與分析】同學們設(shè)計了如圖33-2的實驗裝置。

(1)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水滴加的速度,看到試管中有氣泡產(chǎn)生,將帶火星的木條靠近P出口,看到木條復燃,你推測此氣體可能是____________

(2)實驗中還觀察到,燒杯中的導氣管口有氣泡冒出,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下列實驗圖示分析問題:

實驗①硫在氧氣中的燃燒

實驗② 鐵絲的燃燒

(1)寫出實驗①的符號表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反應(yīng)的基本反應(yīng)類型為_____________

(2)寫出實驗②的符號表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氣瓶中有一定量的水或細沙,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寫出下列元素的名稱或元素符號:

(1)地殼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符號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鉀________、He________Hg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設(shè)計如下實驗裝置探究分子的性質(zhì)實驗

I是按課本進行的一個化學實驗,大燒杯中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實驗說明分子______________。但是在實驗時同學們聞到了一股難聞的刺激性氣味,于是小明對原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裝置如圖Ⅱ,并進行如下操作:

a.向B、C、E三支試管中分別加入5 mL的蒸餾水,各滴入1~2滴無色酚酞溶液,振蕩,觀察溶液顏色。

b.在A、D試管中分別加入2mL濃氨水,立即用帶橡皮塞的導管按實驗圖Ⅱ連接好,并將D試管放置在盛有熱水的燒杯中,觀察幾分鐘。

【分析討論】

(1)E試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可以得到的實驗結(jié)論是:①濃氨水顯堿性且有強烈揮發(f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對比改進前的實驗,改進后實驗的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每組金屬是按活動性由弱到強的順序排列的是(

A.K、Hg、Zn B.Ag、Al、Au C.Mg、Fe、Cu D.Pt、Pb、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發(fā)現(xiàn)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氧氣含量約占40%的空氣樣品中就能復燃,那么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氧氣含量的最低值是多少呢?小亮同學設(shè)計了如下實驗進行探究:

第一組實驗:取5只集氣瓶,編號為①、、⑤,分別裝入其總體積10%、20%、30%、40%、50%的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恰好把5只集氣瓶中的水排去。將帶火星的木條依次插入①⑤號瓶中,記錄實驗現(xiàn)象小亮在前一組實驗的基礎(chǔ)上又做了第二組和第三組實驗,并進行了記錄。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集氣瓶編號

收集的O2占集氣瓶的體積分數(shù)(%)

10

20

30

40

50

31

33

35

37

39

34

帶火星木條的狀況

微亮

很亮

復燃

復燃

很亮

很亮

復燃

復燃

復燃

很亮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收集的氧氣占容積的體積分數(shù)最低為________%時,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這時集氣瓶中氧氣體積分數(shù)約為_____%(計算結(jié)果取整數(shù))。

(2)用帶火星的木條直接檢驗雙氧水受熱分解產(chǎn)生的氧氣時,往往難以復燃,這是因為在加熱生成氧氣的同時產(chǎn)生大量水蒸汽所致,此時混合氣體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隨溫度變化的曲線如下圖所示。若只考慮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對實驗結(jié)果的影響,欲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應(yīng)將加熱雙氧水的最高溫度控制在大約___________。

(3)某同學改用下圖裝置后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現(xiàn)甲、乙兩化學小組安裝兩套如下相同裝置,通過測定產(chǎn)生相同體積氣體所用時間長短來探究影響H2O2分解速率的因素。

(1)下列方法能檢查該裝置氣密性的是______。

A、將注射器活塞固定,向分液漏斗中注入適量蒸餾水,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如果分液漏斗頸部能形成穩(wěn)定的水柱,則氣密性良好,反之氣密性差。

B、關(guān)閉分液漏斗活塞,加熱錐形瓶,如果注射器活塞外移(右移),停止加熱后注射器活塞回到原來位置,則氣密性良好,反之氣密性差。

C、關(guān)閉分液漏斗活塞,用力將注射器活塞外移(右移),停止用力后,注射器活塞不移動,則氣密性良好,反之氣密性差。

(2)MnO2催化下H2O2分解的符號表達式是 。

(3)甲小組有如下實驗設(shè)計方案,完成下表。

實驗編號

實驗?zāi)康?/span>

溫度

催化劑

濃度

甲組實驗Ⅰ

探究 對H2O2分解速率的影響

25℃

二氧化錳

10mL 2%H2O2

甲組實驗Ⅱ

25℃

二氧化錳

10mL 5%H2O2

(4)甲、乙兩小組得出如下圖數(shù)據(jù)。

甲組實驗得出的數(shù)據(jù)可知:濃度越大,H2O2分解速率 ;

由乙組研究的酸、堿對H2O2分解影響因素的數(shù)據(jù)分析:相同條件下, H2O2 (填“酸”或“堿”)性環(huán)境下放出氣體速率較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物質(zhì)的組成、分類及表示是學習化學的基礎(chǔ)

(1)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_________。

(2)世界上的物質(zhì)都是由粒子構(gòu)成的,仿照示例填空

物質(zhì)名稱

示例:水

______

氯化鈉

構(gòu)成物質(zhì)的粒子

分子

_____

分子

____

(3)下圖A、B、C表示氣體分子示意模型,其中共包含_________種原子,屬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選用適當?shù)脑,表?/span>A圖中的分子,其化學符號可能為(寫兩種)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實驗裝置如右圖所示。下列有關(guān)說法正確的是

A. 燃燒匙中的紅磷可以換成硫或木炭

B. 燃燒匙中的紅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C. 選用過量的紅磷是因為反應(yīng)可以耗盡O2,生成固態(tài)的P2O5

D. 本實驗可以證明空氣中含有N2、O2、CO2和稀有氣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下圖所示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圖1實驗中,預先在集氣瓶中放入少量水,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待火柴快燃盡時,再將鐵絲伸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火柴快要燃盡時再伸入集氣瓶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該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2)圖2中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集氣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圖3中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集氣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實驗中,打開止水夾后,觀察到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