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變化過程中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的是( 。
A、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異味
B、干冰升華
C、點燃蠟燭
D、酒精揮發(fā)
考點: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判別
專題: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分析: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理變化是指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qū)別是否有新物質生成;據(jù)此分析判斷.
解答:解:A、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異味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B、干冰升華過程中只是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C、蠟燭融化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蠟燭燃燒過程中有新物質二氧化碳等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D、酒精揮發(fā)過程中只是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解答時要分析變化過程中是否有新物質生成,若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若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事實.
(1)空氣是一種混合物
 

(2)取一個透明的玻璃杯,先倒入半杯水,再放入一大塊冰糖,立即在玻璃杯外壁液面位置做上記號,冰糖完全溶解后液面低于記號
 

(3)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微粒是
 

(4)水通電分解過程中,不變的微粒是
 

(5)用濕抹布擦過的桌面,一段時間后變干的原因是
 

(6)一滴水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說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有下列物質:①冰水混合物,②潔凈的空氣,③液氧,④5%的生理鹽水.請用這些物質前的序號填空:
(1)屬于混合物的有
 
 

(2)屬于純凈物的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將一種無色溶液A裝入試管中,用帶火星的木條試驗,無明顯現(xiàn)象,而向其中加入少量黑色粉末B后,迅速產(chǎn)生氣泡,生成了使燃著木條燃的更旺的氣體C,使紅熱的金屬D伸入盛有氣體C、瓶底有少量液體E的集氣瓶中,金屬D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F.
(1)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A
 
,C
 
,F(xiàn)
 

(2)寫出下列化學反應的方程式并注明是化合反應還是分解反應:
①無色溶液A中加入黑色粉末B,產(chǎn)生氣泡:
 
 屬于
 
反應.
②金屬D在氣體C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
 
屬于
 
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關于燃燒現(xiàn)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硫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藍紫色火焰
B、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產(chǎn)生大量的白色固體
C、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耀眼的白光
D、鐵絲在空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根據(jù)如圖1回答問題.

(1)寫出標有序號儀器的名稱:a
 
,b
 

(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應選用的裝置是
 
(填字母序號),該化學反應的符號表達式為
 
,檢驗集氣瓶中中氣體是否為氧氣的方法是
 

(3)若用C裝置制取氧氣,則試管中應盛放的藥品是
 

(4)圖中D、E是收集到的兩瓶氧氣,若進行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應選用的一瓶是
 
(填字母序號),原因是
 
.此反應的符號表達式為
 

(5)已知甲烷是一種難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實驗室用無水醋酸鈉固體與堿石灰固體共熱來制取它.制備甲烷應選擇的裝置是
 

(6)興趣小組同學利用以下實驗探究氨氣的性質,實驗步驟及相應的現(xiàn)象如圖2從左到右.根據(jù)如圖2信息,能得出的結論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除去雜質所采用的試劑錯誤的是( 。
選項物質雜質除雜所選用的試劑
ACO2CO灼熱的CuO
BN2O2灼熱的炭
CO2H2O(氣體)濃硫酸
DFeCl2溶液CuCl2溶液足量的鐵粉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同學分別用1g 鐵屑、鎂片、鋅粒與足量的稀硫酸反應制取氫氣,完全反應所需時間與當?shù)氐慕饘賰r格如表所示.試分析實驗室中一般不選用鐵屑、鎂片與酸反應制氫氣的主要原因.不選用鐵屑,因
 
;不選用鎂片,因
 
.寫出鋅與稀硫酸反應的表達式
 

物質所需時間(S)價  格
鐵屑約139001000g/10.00元
鎂片約2025g/10.8元
鋅粒約50500g/20.00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對于化學反應X+Na2CO3=2Y+CaCO3↓,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X一定是熟石灰
B、X中陰離子化合價是-1價
C、Y中一定含有鈉元素
D、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