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三位同學在活動課上探究氣體的制備。利用下圖所示裝置制取常見的氣體,并對它們的有關性質進行研究,請根據(jù)題意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儀器a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
(2)甲同學用KMnO4固體制取O2,發(fā)生裝置應選用上圖中的___________裝置(填編號),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當_________________時開始收集氧氣。
(3)乙同學用濃鹽酸與大理石在F裝置中反應,制取CO2并檢驗其有關性質,觀察到燒杯中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對這一現(xiàn)象解釋不合理的是_________(填序號)
a.產(chǎn)生的CO2直接使石蕊變紅
b.產(chǎn)生的CO2與H2O反應生成H2CO3,使石蕊試液變紅
c.揮發(fā)出的氯化氫溶于水,使石蕊試液變紅
(4)丙同學在實驗室氯化銨固體與堿石灰固體共熱來制取氨氣(NH3)。常溫下NH3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極易溶于水。
①制取氨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NH4Cl + Ca(OH)2 = CaCl2 + 2NH3↑+ 2X。X的化學式為: 。
②制取并收集NH3,應該從上圖中選擇的收集裝置是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江蘇省九年級上學期期中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表中,除去物質所含少量雜質的方法不正確的是
選項 | 物質 | 所含雜質 | 除去方法 |
A | CO2 | CO | 在足量的氧氣中點燃 |
B | CuO | Cu | 在空氣中加熱 |
C | NaCl | 泥沙 | 溶解,過濾,蒸發(fā) |
D | CaO | CaCO3 | 高溫加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吉林省九年級上學期階段測三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閱讀部分酸、堿和鹽的溶解性表,回答下列問題。
(1)一種不溶于水的鹽的化學式 ;
(2)一種不溶于水的堿的化學式 ;
(3)HCl和Ca(NO3)2兩種溶液 (選填“能”或“不能”)發(fā)生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五校九年級上學期聯(lián)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圖示兩個實驗都與木炭有關,回答有關問題:
(1)實驗Ⅰ中夾有紅熱木炭的坩堝鉗應 插入 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
(2)為了證明實驗Ⅰ的生成物,接下來的操作是: ;
(3)實驗Ⅱ中試管A內反應方程式為 ;
(4)在這兩個實驗中,木炭表現(xiàn)出的化學性質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五校九年級上學期聯(lián)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可用如圖裝置進行實驗且能控制反應發(fā)生和停止的一組藥品
A.塊狀大理石和稀鹽酸 B.二氧化錳和氯酸鉀
C.碳酸鈣粉末和稀鹽酸 D.二氧化錳和雙氧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安徽省阜陽市等五校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木炭的燃燒只能生成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固體可用于人工降雨
C.一氧化碳能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導致中毒
D.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安徽省阜陽市等五校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生活中發(fā)生的下列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玻璃破碎 B.酒精燃燒 C.冰雪融化 D鐵絲彎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湖北省襄陽老河口市九年級12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二氧化碳的檢驗、制備和用途能達到目的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氣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變藍
C.用塊狀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備大量二氧化碳
D.將燃著的木條伸入集氣瓶,火焰立即熄滅,證明瓶內原有氣體是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上海市普陀區(qū)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將二氧化碳氣體緩緩通入質量分數(shù)為0.2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溶液中某元素質量分數(shù)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如圖,則坐標表示的是( )
A.鈉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
B.氧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
C.氫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
D.碳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