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發(fā)現(xiàn)一種淡黃色的粉末可以用于殺菌、消毒和漂白,于是想探究該固體的成分。
【提出問題】 該淡黃色固體的化學成分是什么?
【查閱資料】
(1)硫單質(zhì)是一種淡黃色固體,難溶于水,在空氣中點燃硫單質(zhì),生成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2)過氧化鈉(Na2O2)是一種淡黃色固體,能與水反應,生成氣體并放出大量的熱。
【設計實驗方案】
方案一:取少量該固體粉末于試管中,加2mL水,振蕩并觀察現(xiàn)象。
方案二:在燃燒匙里放少量該固體,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現(xiàn)象。
比較以上兩方案,你認為的最佳方案是  ,理由是(從環(huán);虿僮鹘嵌确治觯    。
【實驗驗證并得出結(jié)論】
小明向盛有少量該固體的試管中加入2mL水,立刻觀察到有無色氣泡產(chǎn)生,并且驗證出該反應同時生成了氫氧化鈉(NaOH)。通過實驗驗證,確定該淡黃色粉末為過氧化鈉。
小明想對生成的氣體成分判斷,他提出了以下兩種假設:①該氣體是CO  ②該氣體是O2
你認為上述假設哪個更合理          (填“①”或“②”)。
請設計一個實驗,驗證你的合理假設(寫出簡要操作步驟、實驗現(xiàn)象和結(jié)論)。

操作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結(jié)論
      
         
           
 
【分析】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
【計算】在過氧化鈉(Na2O2)中,
①氧元素的化合價為         ;
②過氧化鈉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   ;
③ 過氧化鈉中鈉、氧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     ;
④78克過氧化鈉與多少克二氧化碳中所含氧元素的質(zhì)量相等?(列式計算)

最佳方案是 方案一,理由是 操作簡單、現(xiàn)象明顯、對環(huán)境無污染更合理     ②    

操作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結(jié)論
取少量固體粉末于試管中,向試管中加入2mL水,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
木條復燃
證明是氧氣
【分析】文字表達式為:過氧化鈉+水——氫氧化鈉+氧氣
【計算】①-1價; ②78;③46:32(或者23:16); k.C  ④44克

解析試題分析:硫在空氣中燃燒,會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會污染空氣;依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可知不可能生成CO ;氧氣可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由題可知,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生成的是氫氧化鈉和氧氣,文字表達式為:過氧化鈉+水——氫氧化鈉+氧氣 。
在過氧化鈉(Na2O2)中,鈉元素為+1價,設氧元素的化合價為X,根據(jù)“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shù)和為零”的原則,可得:(+1)× 2+2X=0,得X=-1,所以氧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
過氧化鈉的相對分子=23×2+16×2=78
過氧化鈉中鈉、氧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Na:O=23×2:16×2=23:16
設78克過氧化鈉與質(zhì)量為X的二氧化碳中所含氧元素的質(zhì)量相等,可得:
78 g×16×2:78="32X" :44 得X=44克
考點:物質(zhì)的檢驗及有關(guān)相對分子質(zhì)量的計算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有A、B、C、D四種物質(zhì),如下圖所示,A、B、C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fā)生轉(zhuǎn)化,在C溶液中通入CO2,溶液變渾濁,生成白色沉淀A。D與A、B、C均能發(fā)生反應,D與A反應有CO2氣體產(chǎn)生,D與AgNO3溶液反應,可產(chǎn)生不溶于稀鹽酸的白色沉淀。

(1)請根據(jù)已知條件推斷下列物質(zhì)的化學式:
A       ;   D       ;
(2)請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B轉(zhuǎn)化為C的反應                       。
C溶液中通入CO2,溶液變渾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方案中,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
A
鑒別硬水和軟水
加肥皂水攪拌
B
除去氯化鈉固體中的少量碳酸鈉
加入適量稀鹽酸,充分反應后,蒸發(fā)
C
分離碳酸鈉和氫氧化鈉的混合物
加入過量氫氧化鈣溶液,過濾
D
探究燃燒的條件之一:溫度達到著火點
用導管分別對準浸沒在熱水和冷水中的白磷通氧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小兵對“鋅與硫酸反應快慢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究。
【提出問題】鋅與硫酸反應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猜想與假設】a.可能與硫酸的質(zhì)量分數(shù)有關(guān);  b.可能與鋅的形狀有關(guān)。
【設計并實驗】小兵用不同質(zhì)量分數(shù)的硫酸和不同形狀的鋅進行如下實驗。

 
實驗編號
硫酸的質(zhì)量分數(shù)(均取20mL)
鋅的形狀(均取1g)
氫氣的體積(mL)(均收集3分鐘)

20%
鋅粒
31.7

20%
鋅片
50.9

30%
鋅粒
61.7

30%
鋅片
79.9
 
(1)寫出稀硫酸與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小兵用右圖裝置收集并測量氫氣的體積,其中量筒的作用是        ,氫氣應從     (填e或f)管通入! 
【收集證據(jù)】(3)要比較不同質(zhì)量分數(shù)的硫酸對反應快慢的影響,應選擇的實驗編號是   
【得出結(jié)論】(4)結(jié)論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一無色氣體,可能有H2、CO、CO2、中的一種或數(shù)種,現(xiàn)將無色氣體進行如圖所示的實驗,觀察到甲裝置中黑色粉末變成光亮的紅色物質(zhì),乙裝置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該氣體中一定有還原性氣體和CO2
B.該氣體中可能有碳的氧化物
C.該氣體一定是混合物
D.該氣體一定有還原性氣體,一定有碳的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某同學按如下步驟對三種未知金屬展開探究:
(1)將它們編號為:X、Y、Z;
(2)取樣,分別加入到CuSO4溶液中,發(fā)現(xiàn)X、Z表面出現(xiàn)紅色物質(zhì)而Y卻沒有;
(3)取X、Z大小相等的顆粒,分別加入到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相等的稀H2SO4中,發(fā)現(xiàn)X表面產(chǎn)生氣泡的速度明顯比Z快,則X、Y、Z的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依次為

A.X>Y>Z B.Z>Y>X C.X>Z>Y D.Z>X>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某同學在家做了如圖所示實驗:在一個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塊糖,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畫一條水平線,過一會兒發(fā)現(xiàn)糖塊溶解,液面比原來水平線低了.通過這一現(xiàn)象請你推測分子具有哪些性質(zhì)?選擇其中一點性質(zhì),重新設計一個實驗進行探究。

請寫出實驗步驟、現(xiàn)象和結(jié)論。
①從上述實驗現(xiàn)象可知分子的性質(zhì)有a           ;b            ;
②我選擇分子的               (填序號)性質(zhì)進行探究;
③下面是我設計的探究實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探究題

某興趣小組在探究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中,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將足量的氫氧化鈉濃溶液裝入分液漏斗中,先打開閥門K1,待氫氧化鈉溶液完全進入廣口瓶之后立即關(guān)閉K1,充分反應后,打開止水夾K2,請?zhí)顚懍F(xiàn)象:

(1)U型管左側(cè)的液體                ;廣口瓶中的液體出現(xiàn)渾濁。
(2)注射器中的液體                           ;U型管右側(cè)液體        。  請寫出廣口瓶中出現(xiàn)渾濁現(xiàn)象的原因:                         
同學們將實驗后的廢液倒入燒杯中,過濾得白色沉淀和紅色濾液,欲對濾液的成分進行探究,設計如下實驗方案,請你幫助他們完成探究報告:

實 驗 步 驟
實 驗 現(xiàn) 象
實 驗 結(jié) 論
①取濾液樣品于試管中,加入                ;
若有氣泡冒出,且紅色消失
原廢液中的溶質(zhì)為:
                     ;
②另取濾液樣品于試管中,加入             。
若有白色沉淀出現(xiàn),紅色不消失
原廢液中的溶質(zhì)為:
                     。
【反思拓展】 實驗步驟①中所加的試劑可換成以下          ,也能通過觀察現(xiàn)象得出同樣的結(jié)論。
A. CaCl2溶液    B. Ba(OH)2溶液    C. NaCl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設計方案合理的是 ( 。

A.用碳酸鉀和氫氧化鎂制備氫氧化鉀
B.用氯化鈣溶液檢驗氫氧化鈉是否部分變質(zhì)
C.用氫氧化鋇溶液區(qū)分硫酸銨、硫酸鎂和硫酸鈉
D.用氫氧化鈉溶液和濃硫酸除去氫氣中混有的氯化氫和水蒸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