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下列回執(zhí)膽礬的實驗過程中,相關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qū)初三中考二;瘜W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甲、乙兩種不含結晶水的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分別將t1℃時的甲、乙的飽和溶液升溫至t2℃,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均增大

C.要從含有少量甲的乙溶液中得到較多的乙晶體,通常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

D.t2℃時,等質量的甲、乙的飽和溶液中,甲溶液中溶劑的質量更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連云港市九年級第二次質量檢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分析推理是化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堿性溶液能使酚酞試液變紅,滴入酚酞試液后變紅的溶液一定是堿溶液

B.燃燒都伴隨著發(fā)光、放熱,所以有發(fā)光、放熱現(xiàn)象的就是燃燒

C.通常鹽是由金屬陽離子和酸根陰離子組成的,硝酸銨中沒有金屬陽離子,不屬于鹽

D.分子、原子都是不顯電性的粒子,但不顯電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吉林省九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測試理綜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lián)系是化學學科特有的思維方式,下圖是鈉和鎂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從鈉和鎂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推知,金屬Na和Mg化學性質不同的原因是 ;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學性質不同的原因是 ;

(3)NaOH溶液和Ca(OH)2 溶液都能使石蕊溶液變紅的原因是 ;由此可見,物質的組成和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吉林省九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測試理綜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用紅磷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時,紅磷一定要過量

B.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導管口剛有氣泡冒出就收集氣體

C.硫粉在氧氣中燃燒時,集氣瓶中放少量水可吸收二氧化硫

D.實驗室用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反應中,二氧化錳起催化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5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重慶A卷)化學(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5分)根據(jù)下列儀器回答有關問題。

(1)D的名稱是__________。

(2)實驗室有①無孔②單孔③雙孔三種橡膠塞,請選擇橡膠塞并將其序號填在下列相應的空格中。

A是細口瓶,可用來保存NaOH__________(填“固體”或“液體”),橡膠塞選_______。實驗室制取CO2,已經選擇了B、C,則橡膠塞選擇_______。實驗室用KMnO4制取O2,已經選擇了D、E,則橡膠塞選擇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5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重慶A卷)化學(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表示三種物質在密閉容器中反應前后質量比例的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反應中CaO起催化作用 B.該反應中CO2是生成物

C.該反應是復分解反應 D.該反應是化合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5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浙江杭州卷)化學(解析版) 題型:簡答題

(10分)在實驗室小金分別用甲鹽的晶體配置了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5%的A溶液和30%的B溶液,但忘了貼標簽,請你運用兩種不同的科學原理,分別設計兩個簡單實驗來判別這兩瓶溶液。請寫出簡要的實驗方案和明確的判別依據(jù)。有下列儀器、物品供選擇:量筒、天平、

小燒杯、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漏斗、玻璃棒、濾紙、溫度計、新鮮羅卜、甲鹽的晶體。

(實驗室的室溫為30℃,30℃甲鹽的溶解度為50g)

方案1:

判別依據(jù):

方案2:

判別依據(j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5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四川資陽卷)化學(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5分)碳及碳的化合物間的轉化關系可表示為:,由此可寫出各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硫及硫的化合物間的轉化關系可表示為:。

(1)模仿碳及碳的化合物間轉化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寫出硫及硫的化合物轉化反應中指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反應①:____;反應③:____。

(2)反應②中,V2O5在反應前后的質量均為m,則V2O5在該反應中起____作用。

(3)上述反應中,屬于化合反應的有:____(填反應序號)。

(4)實驗室因操作不當,將濃硫酸滴在書頁上,一會書頁出現(xiàn)了黑色,且由糊狀至爛洞狀。這是因為濃硫酸具有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