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剛從資料上知道,二氧化碳可用做食品的保鮮劑.于是在家里做了如下的探究實驗:將煮熟的米飯均分成兩份,分別放入A、B兩只相同的玻璃杯中,然后向A杯中倒入二氧化碳至滿,并將兩杯密封好,控制溫度在30℃左右.兩天后打開密封,A杯中仍可聞到米飯的清香氣味,而B杯中散發(fā)出難聞的餿味.
(1)可將二氧化碳倒入A杯中,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
(2)B杯中米飯變餿,說明細菌在新陳代謝過程中需要(填一種氣體).
(3)實驗成功的關(guān)鍵是杯內(nèi)一定要充滿二氧化碳,檢驗二氧化碳已充滿的方法是______.

解:(1)二氧化碳氣體可以倒入杯中,排出杯中空氣,說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故答:大;
(2)緩慢氧化,指物質(zhì)與氧氣發(fā)生的一種反應(yīng)時間較長速度較慢的化學(xué)變化,“米飯變餿”是由于米飯在細菌作用下與氧氣發(fā)生緩慢氧化的結(jié)果,“變餿”就需要與氧氣接觸.故答:氧氣;
(3)驗滿二氧化碳是利用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燒的性質(zhì)進行:放在瓶口燃燒的木條熄滅則滿.
故答:將燃著的木條放在瓶口,若木條熄滅,則證明已滿.
分析:(1)密度不同的物質(zhì)混合時,密度大的物質(zhì)會在重力作用下沉至容器下部,密度小者則會上浮至容器上部;
(2)“米飯變餿”,其實質(zhì)是在菌類生物作用下,米飯發(fā)生緩慢氧化而變質(zhì).
(3)驗滿氣體時要在瓶口進行操作,確保集滿氣體.
點評:二氧化碳保鮮和滅火有同樣的道理:用二氧化碳隔絕空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13、小剛從資料上知道,二氧化碳可用做食品的保鮮劑.于是在家里做了如下的探究實驗:將煮熟的米飯均分成兩份,分別放入A、B兩只相同的玻璃杯中,然后向A杯中倒入二氧化碳至滿,并將兩杯密封好,控制溫度在30℃左右.兩天后打開密封,A杯中仍可聞到米飯的清香氣味,而B杯中散發(fā)出難聞的餿味.
(1)可將二氧化碳倒入A杯中,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
(2)B杯中米飯變餿,說明細菌在新陳代謝過程中需要(填一種氣體).
(3)實驗成功的關(guān)鍵是杯內(nèi)一定要充滿二氧化碳,檢驗二氧化碳已充滿的方法是
將燃著的木條放在瓶口,若木條熄滅,則證明已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2012年北京版初中化學(xué)九年級4.1二氧化碳性質(zhì)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探究題

小剛從資料上知道,二氧化碳可用做食品的保鮮劑。于是在家里做了如下的探究實驗:將煮熟的米飯均分成兩份,分別放入A、B兩只相同的玻璃杯中,然后向A杯中倒入二氧化碳至滿,并將兩杯密封好,控制溫度在30℃左右。兩天后打開密封,A杯中仍可聞到米飯的清香氣味,而B杯中散發(fā)出難聞的餿味。

(1)可將二氧化碳倒入A杯中,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            。

(2)B杯中米飯變餿,說明細菌在新陳代謝過程中需要          (填一種氣體)。

(3)實驗成功的關(guān)鍵是杯內(nèi)一定要充滿二氧化碳,檢驗二氧化碳已充滿的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同步題 題型:實驗題

小剛從資料上知道,二氧化碳可用做食品的保鮮劑。于是在家里做了如下的探究實驗:
將煮熟的米飯均分成兩份,分別放入A、B兩只相同的玻璃杯中,然后向A杯中倒入二氧化碳至滿,并將兩杯密封好,控制溫度在30℃左右。兩天后打開密封,A杯中仍可聞到米飯的清香氣味,而B杯中散發(fā)出難聞的餿味。
(1)可將二氧化碳倒入A杯中,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_________。
(2)B杯中米飯變餿,說明細菌在新陳代謝過程中需要___________(填一種氣體)。
(3)實驗成功的關(guān)鍵是杯內(nèi)一定要充滿二氧化碳,檢驗二氧化碳已充滿的方法是 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4.1 二氧化碳性質(zhì)》2010年同步練習(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小剛從資料上知道,二氧化碳可用做食品的保鮮劑.于是在家里做了如下的探究實驗:將煮熟的米飯均分成兩份,分別放入A、B兩只相同的玻璃杯中,然后向A杯中倒入二氧化碳至滿,并將兩杯密封好,控制溫度在30℃左右.兩天后打開密封,A杯中仍可聞到米飯的清香氣味,而B杯中散發(fā)出難聞的餿味.
(1)可將二氧化碳倒入A杯中,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
(2)B杯中米飯變餿,說明細菌在新陳代謝過程中需要(填一種氣體).
(3)實驗成功的關(guān)鍵是杯內(nèi)一定要充滿二氧化碳,檢驗二氧化碳已充滿的方法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