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活用情況的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絕江河
②吾從而
③雖大風浪不能
④余自齊安行適臨汝
⑤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⑥今之眾人,其圣人也亦遠矣
⑦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泊絕壁之下
⑧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相師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B.①⑥/②⑧/③/④⑦/⑤
C.①④/②⑧/③/⑤/⑥⑦
D.①⑥/②③/④⑦/⑤/⑧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活用情況的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

①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絕江河
②吾從而
③雖大風浪不能
④余自齊安行適臨汝
⑤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⑥今之眾人,其圣人也亦遠矣
⑦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泊絕壁之下
⑧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相師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B.①⑥/②⑧/③/④⑦/⑤
C.①④/②⑧/③/⑤/⑥⑦
D.①⑥/②③/④⑦/⑤/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活用情況的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絕江河
甘心匈奴
③雖大風浪不能
食天下
⑤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⑥百姓所疾苦
⑦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泊絕壁之下
⑧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相師


  1. A.
    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2. B.
    ①⑥/②⑧/③/④⑦/⑤
  3. C.
    ①④/②⑧/③/⑤/⑥⑦
  4. D.
    ①⑥/②③/④⑦/⑤/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13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活用情況的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

①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絕江河 

甘心匈奴 

③雖大風浪不能也 

食天下 

⑤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 

⑥百姓所疾苦也 

⑦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泊絕壁之下 

⑧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相師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B.①⑥/②⑧/③/④⑦/⑤

C.①④/②⑧/③/⑤/⑥⑦   D.①⑥/②③/④⑦/⑤/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①“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谖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邸肮峰槭橙耸扯恢獧z,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選項中加粗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數(shù)罟不入洿池/洿:深
B.之以孝悌之義/申:反復陳述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檢:制止、約束
D.王無歲/罪:違犯法律的行為
2.下列選項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①頒白者不負戴道路矣/ ② 青,取之藍,而青于藍           
B.①涂有餓莩不知發(fā) / ②蟹六跪二螯
C.①王道之始 /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            
D.①斧斤時入山林 / ②焉用亡鄭陪鄰
3.下列句中加粗詞活用情況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贏糧而從            
B.之以桑  
C.五十者帛食肉              
D.填然
4.下列對選段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段①中孟子闡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他認為合理的發(fā)展生產(chǎn),使百姓“養(yǎng)生喪死無憾”才是實行仁政的開端。
B.文段②中孟子闡述了“王道之成”的道理,他認為不僅要使民生有保障,還要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禮義,才能使民心歸順。
C.文段③中孟子運用對比手法揭示社會的不平等現(xiàn)象,用類比手法反駁了統(tǒng)治者推卸責任的行為,從而巧妙的回答了開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問。
D.在這三段文字中孟子運用比喻說理的方法,他認為讓百姓按時栽種農桑,畜養(yǎng)牲畜,不隨意耽誤農時,百姓就能免于饑寒,國君就能稱王天下。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 代漢語。
①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譯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
譯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能力培養(yǎng)與測試(高一·下) 題型:013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問題。

  漢用陳平計,間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稍奪其權。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睔w未至彭城,疽發(fā)背死。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其不早耳。

   然則當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失天下,當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也。增曷為以此去哉?《易》曰:“知幾其神乎!”《詩》曰:“雪,先集維霰!痹鲋ィ斢谟饸⑶渥庸谲姠贂r也。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立楚懷王孫心②,而諸侯叛之也,以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之也,而后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注:①卿子冠軍:即宋義。公元前207年,秦圍趙,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途中,宋義畏縮不前,羽殺之。

 、诔淹鯇O心:楚懷王孫子熊心,項梁擁立他為王,仍稱懷王。項羽稱霸后尊熊心為義帝。

1.下列加粗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彼雨雪

   相:看。

B.以義帝

   弒:臣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

C.獨其不早耳

   恨:痛恨。

D.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

   度:度量。

2.對下列句中的“以”、“此”意義、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然則當何事去

   終此失天下

   以立楚懷孫心

   增曷為此去哉

[  ]

A.兩個“以”字相同,兩個“此”字不同。

B.兩個“以”字相同,兩個“此”字也相同。

C.兩個“以”字不同,兩個“此”字相同。

D.兩個“以”字不同,兩個“此”字也不同。

3.下列句中加粗詞沒有活用情況的一句是

[  ]

A.漢用陳平計,間楚君臣
B.項羽疑范增與漢有
C.相彼雪,先集維霰
D.人必先疑之,而后入之

4.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間語意關系的角度看,分類正確的一組是

①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

②未有義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

③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

④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  ]

A.①③/②/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5.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愿賜骸骨歸卒伍--希望準許我辭職,讓我回到家中。

B.知幾其神乎--知道事物微小變化征兆的,一定是神明了。

C.豈必待陳平哉--難道必須招待陳平嗎?

D.稍奪其權--稍稍減弱了他的權力。

6.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文中引用《易》《詩》中的話,是以此為論據(jù),證明范增若能見微知著的話,那他早就該離項羽而去了。

B.項羽之所以能興起,是因為他擁立楚懷王孫子熊心為王,從而贏得了民心。

C.蘇軾認為范增離開項羽是對的,否則必然會被項羽殺害。

D.蘇軾認為范增應在項羽殺卿子冠軍時離開項羽,因為,卿子冠軍被殺,說明項羽背叛了義帝,必不會相信主張立義帝的范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悠然亭記
(明)歸有光
  余外家世居吳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歸始僦居縣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馬鞍山之陽、婁水之陰。
  憶余少時嘗在外家,蓋去縣三十里,遙望山頹然如積灰,而煙云杳靄,在有無之間。今公于此山日親,高樓曲檻,幾席戶牖常見之。又于屋后構小園,作亭其中,取靖節(jié)“悠然見南山”之語以為名。靖節(jié)之詩,類非晉、宋雕繪者之所為。而悠然之意,每見于言外,不獨一時之所適。而中無留滯,見天壤間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嘗以為悠然者實與道俱。謂靖節(jié)不知道,不可也。
  公負杰特有為之才,所至官,多著聲績,而為妒娼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論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節(jié)世遠,吾無從而問也。吾將從公問所以悠然者。夫“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節(jié)不得而言之,公烏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嘗登泰山,覽鄒嶧,歷嵩、少間,涉兩海,入閩、越之阻,茲山何啻泰山之礨石?顧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莊子云:“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雖使丘陵、草木之緡,入之者十九,猶之暢然。況見見聞聞者也?”予獲侍斯亭,而僭為之記。(選自《明清散文》)
  [注]①僦(jiù)居:租房。②兩海:這里指東海與南海。③陜(ào)阻:深險難行之地。④礨(lěi)石:大石。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蓋縣三十里(距離、相距)
B.不獨一時之所(適意、舒適)
C.而無留滯(中間、里面)
D.予獲侍斯亭,而為之記(謙詞,超越本分)
2.下列四組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舊國舊都,望暢然    輟耕壟上,悵恨久之
B.而悠然之意,見于言外  責一頭,輒傾數(shù)家之產(chǎn)
C.去縣三十里       今已亭亭如
D.又屋后構小園      欲與王為好,會西河外澠池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淀山公“悠然”的一項是( 。
①又于屋后構小園,作亭其中,取靖節(jié)“悠然見南山”之語以為名。
②所至官,多著聲績。
③今公于此山日親,高樓曲檻,幾席戶脯常見之。
④遙望山頹然如積灰,而煙云杳靄,在有無之間。
⑤公行天下,嘗登泰山,覽鄒嶧。
⑥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歸有光敘寫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罷官后隨遇而安,建筑庭園,修建悠然亭,頗有陶淵明歸隱園田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現(xiàn)居的馬鞍山雖然與泰山的大石無異,但他現(xiàn)在面對此山與曾經(jīng)游覽泰山等名山的心態(tài),是同樣悠然的。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時,多有聲名和功績;罷官后,朝廷仍然認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卻已忘懷,縱情于山水。
D.作者借寫悠然亭記,選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寫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罷官隱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5.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作亭其中,取靖節(jié)“悠然見南山”之語以為名。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負杰特有為之才,所至官,多著聲績,而為妒娼者所不容。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靖節(jié)不得而言之,公烏得而言之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山東省羅美中學2011屆高三11月月考語文試題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悠然亭記

[明]歸有光

  余外家世居吳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宦游二十馀年,歸始僦居縣城。嘉靖三十年,定卜馬鞍山之陽、婁水之陰。

  憶余少時嘗在外家,蓋縣三十里,遙望山頹然如積灰,而煙云杳靄,在有無之間。今公于此山日親,高樓曲檻,幾席戶牖常見之。又于屋后構小園,作亭其中,取靖節(jié)“悠然見南山”之語以為名。靖節(jié)之詩,類非晉、宋雕繪者之所為。而悠然之意,每見于言外,不獨一時之所。而無留滯,見天壤間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嘗以為悠然者實與道俱。謂靖節(jié)不知道,不可也。

  公負杰特有為之才,所至官多著聲績,而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論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節(jié)世遠,吾無從而問也。吾將從公問所以悠然者。夫“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節(jié)不得而言之,公烏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嘗登泰山,覽鄒嶧,歷嵩、少間,涉兩海,入閩、越之隩阻,茲山何啻泰山之礨石?顧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莊子云:“舊國舊都,望暢然。雖使丘陵、草木之緡,入之者十九,猶之暢然。況見聞聞者也?”予獲侍斯亭,而僭為記。

(選自《明清散文》)

注釋:①僦(ji))居:租房。②兩海:這里指東海與南海。③隩(4o)阻:深險難行之地。④礨(l7i)石:大石。⑤緡(m0n):在這里指雜蕪。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縣三十里        去:距離、相距

B.

不獨一時之所適       適:適意、舒適

C.

無留滯         中:中間、里面

D.

自田野登,宦游二十馀年  朝:朝廷

(2)

下列四組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

①舊國舊都,望暢然     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

B.

①予獲侍斯亭,而僭之記  、跒閲邿o使積威之所劫哉

C.

①況見聞聞者也       ②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放為

D.

①定卜馬鞍山之陽、婁水之陰、谟c王為好,會西河外澠池

(3)

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淀山公“悠然”的一組是

①又于屋后構小園,作亭其中,取靖節(jié)“悠然見南山”之語以為名。

②所至官,多著聲績。

③公于此山日親,高樓曲檻,幾席戶牖常見之。

④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

⑤公行天下,嘗登泰山,覽鄒嶧。

⑥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  ]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4)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歸有光敘寫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罷官后隨遇而安,建筑庭園,修建悠然亭,頗有陶淵明歸隱園田的思想情趣。

B.

淀山公現(xiàn)居的馬鞍山雖然與泰山的一塊大石無異,但他現(xiàn)在面對此山與曾經(jīng)游覽泰山等名山的心態(tài),是同樣悠然的。

C.

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時,多有聲名和功績;罷官后,朝廷仍然認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卻已忘懷,縱情于山水之間。

D.

作者借寫悠然亭記,選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寫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罷官里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5)

請把上面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又于屋后構小園,作亭其中,取靖節(jié)“悠然見南山”之語以為名。

(2)公負杰特有為之才,所至官多著聲績,而為妒媢者所不容。

(3)靖節(jié)不得而言之,公烏得而言之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核心學習與完全檢測(高一語文上) 題型:048

閱讀理解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1.在文中□中加上標點。

2.下列句中加粗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什么意思?

[  ]

A.推辭
B.告訴
C.告別
D.言詞

②若鄭以為東道主

[  ]

A.住宿
B.舍得
C.放棄
D.休息

③又欲其西封

[  ]

A.擴張
B.盡,極
C.店鋪
D.放肆

君圖之

[  ]

A.只
B.希望
C.因為
D.即使

3.下列各組句子中的加粗字,哪一個跟該組例句中加粗字意思相同?

①例:無能也已

[  ]

A.此何若人?
B.君我呼入
C.恐操所先
D.君家婦難

②例:越國以

[  ]

A.肉食者
B.先帝不以臣卑
C.蜀之有二僧
D.人賤物亦

③例:失其所

[  ]

A.贏而不助五國也
B.則斗卮酒
C.子非三閭大夫
D.豎子不足

④例:夫人之力不及此

[  ]

A.不足道
B.斯人,吾誰與歸
C.童伺其睡
D.但頷之

4.選出與“何厭之有”句式類型相同的一項

[  ]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B.卿欲何言
C.唯命是從
D.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5.下列句中哪兩句中加粗詞活用情況相同?

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

[  ]

A.晉函陵
B.臣之也,猶不如人
C.今擊求子
D.與鄭人

6.下列句子中哪一句的“其”與“吾其還也”中的“其”詞性相同

[  ]

A.其始,太醫(yī)以王命聚之    B.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C.王之好樂甚,則齊圍其庶幾乎    D.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

7.填空

①第一段中鄭伯所以說:“吾不能早用子”,是因為燭之武的語中講到____________以表歉意。

②“敢以煩執(zhí)事”是個省略句,在“____________”字后邊省略了“____________”指代____________

③最后一段中的“公曰”,根據(jù)前文及本段最后一句“亦去之”,可以推知這里的“公”,是指____________而不是指____________

④文中除注解提到的“陪”、“共”是通假字外,還有兩個通假字,一個是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另一個是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8.簡答題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句中的“鄰”指的是哪一個國家?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與“鄰之厚,君之薄也”兩句中的“鄰”是不是指同一個國家?____________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中的“東道主”,指的是哪一個國家?

④“共其困乏”中的“其”指代誰?

⑤又欲肆其西封”的“其”指代哪國?____________

⑥“子犯請擊之”中的“之”指代誰?____________

9.燭之武說“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的意思是

[  ]

A.反映了他謙虛、謹慎

B.隱含對鄭伯過去沒有重用他的不滿

C.不愿去見秦伯的托辭

D.為了襯托與突出下一句的意思

10.燭之武成功地說服秦伯退兵的原因,下列分析哪幾項正確

[  ]

A.燭之武善于抓住敵方的矛盾

B.燭之武遇事謙虛、做事謹慎,不草率魯莽

C.燭之武在分析斗爭形勢時,能處處以秦國的未來利益為著眼點

D.秦伯見鄭國有燭之武這樣善于辭令,長于分析的人才,估計鄭國有許多能人,真的打起來,一定會失利,還是主動退兵的好

E.燭之武能從秦、晉、鄭三國的地理位置和秦晉之間的歷史交往闡述鄭之存亡與秦之未來存在著重大利害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語文(上海卷) 題型:048

閱讀下文,完成下題。

筆墨的超越

  ①毛筆、墨是中國書法和繪畫的主要工具,原本并無奇特之處,不過分別是由獸毛與熏燒的煙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國的書畫藝術史上,它們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跐h代蔡邕說:“惟筆軟則奇怪生焉!钡拇_,毛筆是中國書畫成為藝術的關鍵因素之一!澳治迳,足以展現(xiàn)萬類的繽紛,更是中國藝術家的常識。毛筆的錐體造型,具有“鋒出八面”的能力;墨與水的調和,經(jīng)過宣紙的洇化,可產(chǎn)生變幻莫測的效果。

 、芄P墨的造型過程一般不可重復,書法和繪畫,雖是靜態(tài)地呈現(xiàn)在紙上,卻可以在人們心中喚起強烈的動感。沈尹默說,在欣賞書法時,“不但可以接觸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還會感到音樂般輕重疾徐的節(jié)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靜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樂的節(jié)奏”!中國的書法與繪畫藝術,因筆墨的性能,具有了獨特的表現(xiàn)能力與藝術魅力。簡單的書寫或皴擦、普通的黑白兩色,竟然以簡馭繁、以靜寓動,勝過了許多復雜的藝術。宗白華認為:“中國音樂衰落,而書法卻取代了音樂成為一種表達最高意境與情操的民族藝術!其中或有溢美之詞,但也足見中國人對筆墨藝術的特殊感情。

 、苓@種特殊感情的形成,不僅由于筆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莨P墨與文人長相廝守,須臾不離,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靈。因此,筆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筆”可以“生花”,筆底可走“龍蛇”,甚至文人也被稱為“墨客”——工具與人,達成了性靈的相通。在長達數(shù)千年的歷史里,筆墨成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現(xiàn)手段之一。相傳鍾繇說過:“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惫P跡界破空間。成為人們傳達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國書法和繪畫的文人傳統(tǒng)。

 、拊谶@一傳統(tǒng)中,筆墨超越了物質的限制,而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潛說:“例如寫字,橫、直、鉤、點等等筆畫原來都是墨涂的痕跡,它們不是高人雅士,原來沒有什么‘骨力’、‘姿態(tài)’、‘神韻’和‘氣魄’。但是在名家書法中我們常常覺到‘骨力’、‘姿態(tài)’、‘神韻’和‘氣魄’。”這些感受,與其說是一個普通的欣賞者通過想象、移情獲得的,毋寧說是中國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觀念向筆墨藝術活動持續(xù)貫注的結果。

 、咴谥袊糯逃,對調筆用墨,有一系列的規(guī)范.《弟子規(guī)》說:“墨磨偏,心不端!眻(zhí)筆要求“腕平掌豎”,因為“心正則筆正”,反之“筆正”可見“心正”。在運筆的過程中,要求“中鋒”和“藏鋒”,因為“中則正”、“君子藏器”。何以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書論家項穆說:“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惫P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靈才是目的。看起來似乎是技術性的活動,所寄寓的卻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煉的目標。

  ⑧于是“技進乎道”,筆墨的訓練轉化為道德人格的修煉。黃庭堅認為,蘇軾能拔萃于宋代書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終莫能及爾”。而人格的修煉,最終又服從于社會的總體目標,所以項穆又說:“正人心,所以嫻圣道也!笨鬃印爸居诘,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觀念,在此被落實到了筆墨的操守中。這種筆墨活動,已經(jīng)不再以藝術家的培養(yǎng)為鵠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會人的塑造為旨歸。

  ⑨有趣的是,與這種道德目標明確的修煉方式并存的,還有一種游戲的取向,所以“游戲筆墨”成為一個成語——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態(tài)度。宋代米芾說:“要之皆一戲,不當問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痹谶@種游戲中,筆墨的藝術成為精神逍遙、心靈棲居的園地,技術的工巧與否并非關鍵。莊禪的哲學,由此流動于筆墨之中,與道德人格的修煉一樣,浸潤著中國文人的情懷。

(1)

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內容。

(2)

簡析第③段中兩處畫線句作用的異同。

(3)

下列對第④段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這種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說的中國人對藝術的贊美之情。

B.

“不僅由于”表明下文將進一步闡述筆墨對于中國人的意義。

C.

在結構上,這一段有承接上面兩個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

此處獨句成段,表達內容更明確,文章層次也顯得更為清晰。

(4)

第⑤段中加粗詞“性靈”的意思是________。

(5)

聯(lián)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處恰當?shù)囊豁検?/P>

[  ]

A.

因為

B.

何況

C.

可見

D.

雖然

(6)

從全文看,筆墨的“超越”可以歸納為哪些要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專項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題。
筆墨的超越
 、倜P、墨是中國書法和繪畫的主要工具,原本并無奇特之處,不過分別是由獸毛與熏燒的煙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國的書畫藝術史上,它們始終扮演著不可' 或缺的角色。
 、跐h代蔡邕說:“惟筆軟則奇怪生焉。”的確,毛筆是中國書畫成為藝術的關鍵因素之一!澳治迳保阋哉宫F(xiàn)萬類的繽紛,更是中國藝術家的常識。毛筆的錐體造型,具有“鋒出八面”的能力;墨與水的調和,經(jīng)過宣紙的洇化,可產(chǎn)生變幻莫測的效果。
 、酃P墨的造型過程一般不可重復,書法和繪畫,雖是靜態(tài)地呈現(xiàn)在紙上,卻可以在人們心中喚起強烈的動感。沈尹默說,在欣賞書法時,“不但可以接觸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還會感到音樂般輕重疾徐的節(jié)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 “五光十色”;原本靜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樂的節(jié)奏”!中國的書法與繪畫藝術,因筆墨的性能,具有了獨特的表現(xiàn)能力與藝術魅力。簡單的書寫或皴擦、普通的黑白兩色,竟然以簡馭繁、以靜寓動,勝過了許多復雜的藝術。宗白華認為: “中國音樂衰落,而書法卻取代了音樂成為一種表達最高意境與情操的民族藝術。” 其中或有溢美之詞,但也足見中國人對筆墨藝術的特殊感情。
  ④這種特殊感情的形成,不僅由于筆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莨P墨與文人長相廝守,須臾不離,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靈。因此,筆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筆”可以“生花”,筆底可走“龍蛇”,甚至文人也被稱為“墨客”——工具與人,達成了性靈的相通。在長達數(shù)千年的歷史里,筆墨成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現(xiàn)手段之一。相傳鍾繇說過:“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筆跡界破空間。成為人們傳達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國書法和繪畫的文人傳統(tǒng)。
 、拊谶@一傳統(tǒng)中,筆墨超越了物質的限制,而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潛說:“例如寫字,橫、直、鉤、點等等筆畫原來都是墨涂的痕跡,它們不是高人雅士,原來沒有什么‘骨力’、‘姿態(tài)’、‘神韻’和‘氣魄’。但是在名家書法中我們常常覺到‘骨力’、‘姿態(tài)’、‘神韻’和‘氣魄’!边@些感受,與其說是一個普通的欣賞者通過想象、移情獲得的,毋寧說是中國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觀念向筆墨藝術活動持續(xù)貫注的結果。
  ⑦在中國古代教育中,對調筆用墨,有一系列的規(guī)范!兜茏右(guī)》說:“墨磨偏,心不端!眻(zhí)筆要求“腕平掌豎”,因為“心正則筆正”,反之“筆正”可見“心正”。在運筆的過程中,要求“中鋒”和“藏鋒”,因為“中則正”、“君子藏器”。何以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書論家項穆說:“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筆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靈才是目的?雌饋硭坪跏羌夹g性的活動,所寄寓的卻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煉的目標。
 、嘤谑恰凹歼M乎道”,筆墨的訓練轉化為道德人格的修煉。黃庭堅認為,蘇軾能拔萃于宋代書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終莫能及爾”。而人格的修煉,最終又服從于社會的總體目標,所以項穆又說:“正人心,所以嫻圣道也!笨鬃印爸居诘,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觀念,在此被落實到了筆墨的操守中。這種筆墨活動,已經(jīng)不再以藝術家的培養(yǎng)為鵠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會人的塑造為旨歸。
  ⑨有趣的是,與這種道德目標明確的修煉方式并存的,還有一種游戲的取向,所以“游戲筆墨”成為一個成語——_______它常常指作文的態(tài)度。宋代米芾說:“要之皆一戲,不當問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痹谶@種游戲中,筆墨的藝術成為精神逍遙、心靈棲居的園地,技術的工巧與否并非關鍵。莊禪的哲學,由此流動于筆墨之中,與道德人格的修煉一樣,浸潤著中國文人的情懷。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簡析第③段中兩處畫線句作用的異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對第④段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種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說的中國人對藝術的贊美之情。
B.“不僅由于”表明下文將進一步闡述筆墨對于中國人的意義。
C.在結構上,這一段有承接上面兩個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處獨句成段,表達內容更明確,文章層次也顯得更為清晰。
4.第⑤段中加粗詞“性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5.聯(lián)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處恰當?shù)囊豁検牵?nbsp;    )
A.因為
B.何況
C.可見
D.雖然
6.從全文看,筆墨的“超越”可以歸納為哪些要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