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轉(zhuǎn)頭向戶里,漸見愁煎迫
B.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微斯人,吾誰與歸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

A.轉(zhuǎn)頭向戶里,漸見愁煎迫
B.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微斯人,吾誰與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三次教學質(zhì)量監(jiān)測試卷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李夢登,福建人。乾隆庚寅孝豐知縣,不攜家室,與同志三數(shù)人,惘惘到縣。始謁巡撫,門者索金,不應,持刺不許入。夢登則繩床坐軍門,竟日不去,曰:“予吏事見,非有私謁。俟公他出,即輿前白事,奚以門者?”門者勉為通謁。巡撫察其狀,戒之曰:“君悃愊無華飾,甚善,然未嫻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書者致幕下,庶幾佐君不逮。”夢登前曰:“孝豐俸入,歲不過三十金,不能供幕客食。且夢登與偕來者,三數(shù)孝廉,皆讀書服古,朝夕講求,宜若可恃!毖矒徇又。無何,卒用公式劾免,歷官才三閱月也。

夢登居官,出無儀衛(wèi),門不設監(jiān)奴,有質(zhì)訟,直詣廳事。夢登便為剖析,因而勸諭之,兩造皆歡然以解。比出縣門,終不見一胥吏。胥吏或請事,則曰:“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轉(zhuǎn)用奴隸勾檢者?若輩必欲謀食,盍罷為農(nóng),否則請俟我去耳。”縣庭無事,輒獨行阡陌間,與父老商搉利病,或遇俊秀子弟,執(zhí)手論文,娓娓竟日,縣人安之。

夢登罷官也,代者至門,交印訖,長揖而去。問庫廩官物,猶前官封識也;陌覆炯唬骸白杂兄髡!辈飒z訟,曰:“悉勸平之。”然不自省得譴所由,以書徧抵同官,曰:“夢登為縣僅三月,未嘗得罪百姓,有事未嘗不盡心,然竟坐免,何故?”

夢登罷官,窶甚,不能歸,百姓爭食之。負販小民,侵曉,各以所果蔬粟米,雜沓投門外,門啟,取給饔飱,亦不辨所從來。然閑居周一歲,未嘗有大匱乏。最后,縣人醵金為歸計,并制青蓋為贈,題名至萬人,榮其行。嘗受惠夢登者,凡數(shù)輩,徒步負擔,送夢登抵其家。

(節(jié)選自《清稗類鈔·吏治類》)

【注】①悃愊:kǔn bì,至誠。②窶:jù,貧窮。③醵:jù,湊錢,集資。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乾隆庚寅孝豐知縣      除:廢除,罷免

B.各以所果蔬粟米              羨:有余,剩余     

C.門啟,取給饔飱              比:等到

2.D.縣人醵金為歸計              治:處理,辦理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B. 持刺不許入   相如持璧卻立

C.      D. 嘗受惠夢登者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3.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巡撫看到李夢登,先是“戒之”,對他予以表揚和勸誡,體現(xiàn)了巡撫對他的賞識和關愛,然而自負的李夢登并不領情,巡撫只好“哂之”,以示無奈。

B.李夢登為官縣衙不設門吏,甚至不要衙役,百姓可直達辦事廳;出門不帶儀仗衛(wèi)隊。他認為官員被稱為父母官,就應該愛民如子。這體現(xiàn)了他廉正、親民的特點。

C.李夢登任期雖短,卻深得民心。他被罷官以后,因為窮困有家難回,當?shù)匕傩占娂娊訚,最后又集資、制萬民傘,送他回家。這從側面反映了他的清廉、愛民。

D.李夢登自認為干得不錯,對于自己為什么被免職感到困惑不解,文章說是“卒用公式劾免”,其實不愿也不會迎合攀附上司才是李夢登被免職的真實原因。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書者致幕下,庶幾佐君不逮。(4分)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輩必欲謀食,盍罷為農(nóng)。(3分)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不自省得譴所由,以書徧抵同官。(3分)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文句斷句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B.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zhàn)/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fā)/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

C.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

D.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于帷闥/則向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李夢登,福建人。乾隆庚寅孝豐知縣,不攜家室,與同志三數(shù)人,惘惘到縣。始謁巡撫,門者索金,不應,持刺不許入。夢登則繩床坐軍門,竟日不去,曰:“予吏事見,非有私謁。俟公他出,即輿前白事,奚以門者?”門者勉為通謁。巡撫察其狀,戒之曰:“君悃愊無華飾,甚善,然未嫻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書者致幕下,庶幾佐君不逮。”夢登前曰:“孝豐俸入,歲不過三十金,不能供幕客食。且夢登與偕來者,三數(shù)孝廉,皆讀書服古,朝夕講求,宜若可恃!毖矒徇又。無何,卒用公式劾免,歷官才三閱月也。
夢登居官,出無儀衛(wèi),門不設監(jiān)奴,有質(zhì)訟,直詣廳事。夢登便為剖析,因而勸諭之,兩造皆歡然以解。比出縣門,終不見一胥吏。胥吏或請事,則曰:“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轉(zhuǎn)用奴隸勾檢者?若輩必欲謀食,盍罷為農(nóng),否則請俟我去耳!笨h庭無事,輒獨行阡陌間,與父老商搉利病,或遇俊秀子弟,執(zhí)手論文,娓娓竟日,縣人安之。
夢登罷官也,代者至門,交印訖,長揖而去。問庫廩官物,猶前官封識也;陌覆炯唬骸白杂兄髡!辈飒z訟,曰:“悉勸平之!然不自省得譴所由,以書徧抵同官,曰:“夢登為縣僅三月,未嘗得罪百姓,有事未嘗不盡心,然竟坐免,何故?”
夢登罷官,窶甚,不能歸,百姓爭食之。負販小民,侵曉,各以所果蔬粟米,雜沓投門外,門啟,取給饔飱,亦不辨所從來。然閑居周一歲,未嘗有大匱乏。最后,縣人醵金為歸計,并制青蓋為贈,題名至萬人,榮其行。嘗受惠夢登者,凡數(shù)輩,徒步負擔,送夢登抵其家。
(節(jié)選自《清稗類鈔·吏治類》)
【注】①悃愊:kǔn bì,至誠。②窶:jù,貧窮。③醵:jù,湊錢,集資。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乾隆庚寅孝豐知縣      除:廢除,罷免
B.各以所果蔬粟米             羨:有余,剩余     
C.門啟,取給饔飱             比:等到
【小題2】D.縣人醵金為歸計             治:處理,辦理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B.持刺不許入  相如持璧卻立
C.      D. 嘗受惠夢登者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小題3】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巡撫看到李夢登,先是“戒之”,對他予以表揚和勸誡,體現(xiàn)了巡撫對他的賞識和關愛,然而自負的李夢登并不領情,巡撫只好“哂之”,以示無奈。
B.李夢登為官縣衙不設門吏,甚至不要衙役,百姓可直達辦事廳;出門不帶儀仗衛(wèi)隊。他認為官員被稱為父母官,就應該愛民如子。這體現(xiàn)了他廉正、親民的特點。
C.李夢登任期雖短,卻深得民心。他被罷官以后,因為窮困有家難回,當?shù)匕傩占娂娊訚詈笥旨Y、制萬民傘,送他回家。這從側面反映了他的清廉、愛民。
D.李夢登自認為干得不錯,對于自己為什么被免職感到困惑不解,文章說是“卒用公式劾免”,其實不愿也不會迎合攀附上司才是李夢登被免職的真實原因。
【小題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書者致幕下,庶幾佐君不逮。(4分)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輩必欲謀食,盍罷為農(nóng)。(3分)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不自省得譴所由,以書徧抵同官。(3分)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5】下列文句斷句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B.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zhàn)/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fā)/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
C.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
D.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于帷闥/則向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9分,每小題3分)

何處是江南

在古往今來的各式地名中,最為奇妙的應該數(shù)“江南”了。

這個地名早在先秦就已問世。但到隋代為止,它主要指長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帶。

“江南”的現(xiàn)代意義起源于唐代的貞觀十道。這個地方先是被叫作“江東”。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中國傳統(tǒng)中有以左代東的習慣,這一地名又被雅稱為“江左”。貞觀元年,唐太宗將天下分為十個監(jiān)察區(qū),稱“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長江以南、南嶺以北、西至今貴州、東至海的一大片地區(qū)。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又將江南道從西到東依次分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東道,其中江南東道包括今閩、浙及蘇南、皖南地區(qū)。

唐朝人非常強調(diào)地域差異,可是被舉出來進行對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叭薄笨偸橇钊讼肫饜毫拥淖匀画h(huán)境、殘酷的人文環(huán)境。而江南呢,從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來是因為它處于環(huán)境質(zhì)量的另一個極端,此地從南朝以來便是有名的“佳麗地”。

這種對比方式讓我們有一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區(qū)之間大致是平行的關系,沒有哪一個區(qū)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現(xiàn)。當時較為突出的地域成見是山東與關中的對立,兩地經(jīng)常相互取笑、斗氣。史載唐太宗曾談起山東人如何、關中人又如何,言辭間頗有“同異”,大臣張行成當即跪奏說:“臣聞天子以四海為家,不當以東西為限!碧铺诓琶腿恍盐。而在南方,各區(qū)域之間有一個明顯的落差關系。嶺南自不必說,因為地多瘴癘。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為僻處一隅,有“蜀道難”之稱。杜甫有聯(lián)著名的詩“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由此可見一斑。

真正能夠讓人想起南方的好處來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兩個地域之和的簡稱。“淮南”指長江和淮河之間的那個地域,當時留下來一個著名的口碑“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僅此一處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開元二十一年時已有“江南西”“江南東”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經(jīng)簡稱為“江西”,照此邏輯,“江南東”該簡稱為“江東”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廣狹兩層含義,廣義地說,它指貞觀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亂以后道(方鎮(zhèn))的數(shù)目增加到幾十個,并且轉(zhuǎn)化為事實上的高層政區(qū),此時仍常用貞觀十道作為一種提綱挈領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狹義,即唐中葉的“江南東道”,此時它已分屬宣歙、浙東、浙西三個觀察使管轄。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對于兩浙已處于邊緣。而浙東(今浙東、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兩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吳和越的區(qū)別,在當時人心目中,吳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雖然有時人們把揚州也視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穩(wěn)定地以今蘇南、浙北為中心。

下列對“江南”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因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問世,所以可稱最為奇妙的地名。

B.“江南”以其地理位置和優(yōu)越的自然、人文環(huán)境代表與塞北相對的另一極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嶺南從不屬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屬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簡稱為“江西”,而江南東道則簡稱為“江東”。

下列對文意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從“江東”變?yōu)椤敖蟆,再變(yōu)椤敖稀,只是把江南的雅稱還原為古稱。

B.唐人在南北對比中發(fā)現(xiàn)北方各地區(qū)大致平行,南方各區(qū)域有明顯的落差。

C.從杜甫的兩句詩中,可以進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東北和西南的環(huán)境差異。

D.貞觀十道最初是形式上的全國行政區(qū)劃名,到唐后期已變成提綱挈領的地域概念。

根據(jù)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正因為唐太宗在山東與關中的對立中明顯地抱有地域成見,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評。

B.揚州地處長江以北,但富庶繁華,當時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視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亂后方鎮(zhèn)的數(shù)目大為增加,因而“江南東道”的管轄范圍較玄宗時已有所縮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吳越之間的區(qū)別,那么當時的兩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1年四川省成都外國語學校高三下學期三月月考語文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9分,每小題3分)
何處是江南
在古往今來的各式地名中,最為奇妙的應該數(shù)“江南”了。
這個地名早在先秦就已問世。但到隋代為止,它主要指長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帶。
“江南”的現(xiàn)代意義起源于唐代的貞觀十道。這個地方先是被叫作“江東”。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中國傳統(tǒng)中有以左代東的習慣,這一地名又被雅稱為“江左”。貞觀元年,唐太宗將天下分為十個監(jiān)察區(qū),稱“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長江以南、南嶺以北、西至今貴州、東至海的一大片地區(qū)。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又將江南道從西到東依次分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東道,其中江南東道包括今閩、浙及蘇南、皖南地區(qū)。
唐朝人非常強調(diào)地域差異,可是被舉出來進行對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叭薄笨偸橇钊讼肫饜毫拥淖匀画h(huán)境、殘酷的人文環(huán)境。而江南呢,從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來是因為它處于環(huán)境質(zhì)量的另一個極端,此地從南朝以來便是有名的“佳麗地”。
這種對比方式讓我們有一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區(qū)之間大致是平行的關系,沒有哪一個區(qū)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現(xiàn)。當時較為突出的地域成見是山東與關中的對立,兩地經(jīng)常相互取笑、斗氣。史載唐太宗曾談起山東人如何、關中人又如何,言辭間頗有“同異”,大臣張行成當即跪奏說:“臣聞天子以四海為家,不當以東西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區(qū)域之間有一個明顯的落差關系。嶺南自不必說,因為地多瘴癘。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為僻處一隅,有“蜀道難”之稱。杜甫有聯(lián)著名的詩“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由此可見一斑。
真正能夠讓人想起南方的好處來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兩個地域之和的簡稱!盎茨稀敝搁L江和淮河之間的那個地域,當時留下來一個著名的口碑“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僅此一處而已!敖稀痹谏衔奶岬介_元二十一年時已有“江南西”“江南東”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經(jīng)簡稱為“江西”,照此邏輯,“江南東”該簡稱為“江東”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廣狹兩層含義,廣義地說,它指貞觀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亂以后道(方鎮(zhèn))的數(shù)目增加到幾十個,并且轉(zhuǎn)化為事實上的高層政區(qū),此時仍常用貞觀十道作為一種提綱挈領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狹義,即唐中葉的“江南東道”,此時它已分屬宣歙、浙東、浙西三個觀察使管轄。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對于兩浙已處于邊緣。而浙東(今浙東、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兩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吳和越的區(qū)別,在當時人心目中,吳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雖然有時人們把揚州也視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穩(wěn)定地以今蘇南、浙北為中心。
【小題1】下列對“江南”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因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問世,所以可稱最為奇妙的地名。
B.“江南”以其地理位置和優(yōu)越的自然、人文環(huán)境代表與塞北相對的另一極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嶺南從不屬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屬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簡稱為“江西”,而江南東道則簡稱為“江東”。
【小題2】下列對文意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從“江東”變?yōu)椤敖蟆,再變(yōu)椤敖稀,只是把江南的雅稱還原為古稱。
B.唐人在南北對比中發(fā)現(xiàn)北方各地區(qū)大致平行,南方各區(qū)域有明顯的落差。
C.從杜甫的兩句詩中,可以進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東北和西南的環(huán)境差異。
D.貞觀十道最初是形式上的全國行政區(qū)劃名,到唐后期已變成提綱挈領的地域概念。
【小題3】根據(jù)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正因為唐太宗在山東與關中的對立中明顯地抱有地域成見,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評。
B.揚州地處長江以北,但富庶繁華,當時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視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亂后方鎮(zhèn)的數(shù)目大為增加,因而“江南東道”的管轄范圍較玄宗時已有所縮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吳越之間的區(qū)別,那么當時的兩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1年四川省高三下學期三月月考語文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9分,每小題3分)

何處是江南

在古往今來的各式地名中,最為奇妙的應該數(shù)“江南”了。

這個地名早在先秦就已問世。但到隋代為止,它主要指長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帶。

“江南”的現(xiàn)代意義起源于唐代的貞觀十道。這個地方先是被叫作“江東”。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中國傳統(tǒng)中有以左代東的習慣,這一地名又被雅稱為“江左”。貞觀元年,唐太宗將天下分為十個監(jiān)察區(qū),稱“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長江以南、南嶺以北、西至今貴州、東至海的一大片地區(qū)。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又將江南道從西到東依次分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東道,其中江南東道包括今閩、浙及蘇南、皖南地區(qū)。

唐朝人非常強調(diào)地域差異,可是被舉出來進行對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總是令人想起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殘酷的人文環(huán)境。而江南呢,從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來是因為它處于環(huán)境質(zhì)量的另一個極端,此地從南朝以來便是有名的“佳麗地”。

這種對比方式讓我們有一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區(qū)之間大致是平行的關系,沒有哪一個區(qū)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現(xiàn)。當時較為突出的地域成見是山東與關中的對立,兩地經(jīng)常相互取笑、斗氣。史載唐太宗曾談起山東人如何、關中人又如何,言辭間頗有“同異”,大臣張行成當即跪奏說:“臣聞天子以四海為家,不當以東西為限!碧铺诓琶腿恍盐颉6谀戏,各區(qū)域之間有一個明顯的落差關系。嶺南自不必說,因為地多瘴癘。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為僻處一隅,有“蜀道難”之稱。杜甫有聯(lián)著名的詩“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由此可見一斑。

真正能夠讓人想起南方的好處來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兩個地域之和的簡稱!盎茨稀敝搁L江和淮河之間的那個地域,當時留下來一個著名的口碑“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僅此一處而已!敖稀痹谏衔奶岬介_元二十一年時已有“江南西”“江南東”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經(jīng)簡稱為“江西”,照此邏輯,“江南東”該簡稱為“江東”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廣狹兩層含義,廣義地說,它指貞觀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亂以后道(方鎮(zhèn))的數(shù)目增加到幾十個,并且轉(zhuǎn)化為事實上的高層政區(qū),此時仍常用貞觀十道作為一種提綱挈領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狹義,即唐中葉的“江南東道”,此時它已分屬宣歙、浙東、浙西三個觀察使管轄。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對于兩浙已處于邊緣。而浙東(今浙東、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兩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吳和越的區(qū)別,在當時人心目中,吳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雖然有時人們把揚州也視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穩(wěn)定地以今蘇南、浙北為中心。

1.下列對“江南”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因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問世,所以可稱最為奇妙的地名。

B.“江南”以其地理位置和優(yōu)越的自然、人文環(huán)境代表與塞北相對的另一極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嶺南從不屬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屬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簡稱為“江西”,而江南東道則簡稱為“江東”。

2.下列對文意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從“江東”變?yōu)椤敖蟆保僮優(yōu)椤敖稀,只是把江南的雅稱還原為古稱。

B.唐人在南北對比中發(fā)現(xiàn)北方各地區(qū)大致平行,南方各區(qū)域有明顯的落差。

C.從杜甫的兩句詩中,可以進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東北和西南的環(huán)境差異。

D.貞觀十道最初是形式上的全國行政區(qū)劃名,到唐后期已變成提綱挈領的地域概念。

3.根據(jù)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正因為唐太宗在山東與關中的對立中明顯地抱有地域成見,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評。

B.揚州地處長江以北,但富庶繁華,當時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視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亂后方鎮(zhèn)的數(shù)目大為增加,因而“江南東道”的管轄范圍較玄宗時已有所縮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吳越之間的區(qū)別,那么當時的兩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題
說到先秦文獻之版本美,就是說它的“文字載體”美。世界上有過各種各樣的文字載體:古巴比倫人用泥版,古埃及人用紙草,古印度人用貝葉,古希臘人用羊羔皮,古俄羅斯人用樺樹皮……他們都是就地取材,利用天然材料,沒有制作過專用的文字載體。古代中國人也曾利用過天然材料,比如龜甲、牛胛骨之類,還利用過陶器、玉器、青銅器等,創(chuàng)造出了“甲骨卜辭”和“金石文本”。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缺點:不易復制,不易儲藏,不易遞運,故很難成“書”,以供跨時空閱讀、使用。
到了兩三千年之前,我國先民們開始用質(zhì)地輕柔的縑帛來寫字,這很美,但是太貴了;于是人們就剖開竹子,削成輕巧細長的竹片來寫書。這竹片非常廉宜,叫做竹簡。竹簡(或木簡)作為專用文字載體,是中國也是世界書籍制度史上的一項重要首創(chuàng)。它廉宜,可以批量復制,可以傳輸,可以儲存,一句話,可以成“書”了。我國周秦兩漢魏晉兩三千年間,使用的就是這種“簡書”。傳世至今的上古經(jīng)典文本,原本都出自“簡書”。
西周末年,文字載體和文字錄入方式實現(xiàn)了一次空前的變革:時人有文,不再使用甲骨契刻了,也不依靠青銅器皿了,而是改用竹簡與縑帛。春秋后期,鄭國有位鄧析,在子產(chǎn)“鑄刑鼎”之后,造出了一部“竹刑”,就是用竹簡錄寫的國家刑典。鄧析與孔子是同時代人,孔子讀《易》,“韋編三絕”,這也說明早在孔子之前,社會上就已經(jīng)有了“竹書”。《論語》中有“子軾負版者”的話,說是孔子向背負版籍的人行注目禮,這“版”(木牘)便是政府登錄土地人口用的,可以畫“土地四至圖”和刻制“家族譜系表”。西晉時期,有個叫不(fǒu)準的人,盜掘了汲縣的戰(zhàn)國魏襄王的墳墓,發(fā)現(xiàn)了一批殉葬品,光是竹簡就裝了十幾大車,還被他當火把燒掉了不少。后經(jīng)人整理,清理出了《古本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等好幾種書,記載了炎黃舜禹時期的許多重要史事。它的發(fā)現(xiàn),確證了上古就有簡書的存在。
《論語》中又有“子張書諸紳”的話,紳是絲織品,在絲織品上錄文記事,看來已成為當時的日常活動了。另外,元魏時的《齊民要術》中說: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范蠡“以丹書帛,置于枕中,以為國寶”。加之考古發(fā)現(xiàn)先秦人手抄的帛書《老子》,這又證明那時節(jié)確有帛書的流布。神仙家把“帛書”尊為“天降圣書”,不無緣故。
簡的出現(xiàn),使書面作品的批量復制成為可能,這才有了專供“傳授知識”的“書”的生產(chǎn),這才為諸子著作的涌現(xiàn)準備了前提,也為私人辦學提供了條件,中國南北朝以前的書,基本上都是“簡書”,其文化學意義怎么估量也不算高。
(摘編自陳洪彝《閑話“簡書”》)
【小題1】下列關于古代文獻“文字載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古人一般就地取用一些天然材料作為文字的載體,而不會去制作專用的,但這些天然材料都不易復制、儲存和遞運,所以很難成“書”。
B.“甲骨卜辭”是將文字刻在龜甲、牛胛骨等甲骨類材料上,而“金石文本”則是將文字燒制或鑄刻在陶、玉、青銅等材質(zhì)的器皿之上。
C.兩三千年之前中國先民找到新的書寫載體,其中“帛”雖然輕柔美好但價格昂貴,相比而言,以竹木加工而成的“簡”輕巧細長且非常廉宜。
D.竹簡(或木簡)擁有之前甲骨、金玉等文字載體所不具備的優(yōu)點,是一種專用文字載體,也是中國甚至世界書籍制度史上的一項重要創(chuàng)造。
【小題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西周末年,人們開始以簡書、帛書替代甲骨與青銅器皿契刻,這一巨大的轉(zhuǎn)變是文字載體和文字錄入方式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變革。
B.西晉盜墓者不(fǒu)準從戰(zhàn)國魏襄王的墓中挖掘并整理出《古本竹書紀年》、《穆天子傳》等書,從而確證了上古就有簡書存在的事實。
C.《論語》和《齊民要術》中在織物上書寫的相關記載,再加上考古發(fā)現(xiàn)的先秦時期《老子》手抄本,可以證明先秦時的確已有帛書流傳。
D.專供“傳授知識”的“書”的生產(chǎn)、諸子著作的涌現(xiàn)以及私人辦學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簡”的出現(xiàn)使得書面作品的批量復制成為可能。
【小題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我國周秦之后至南北朝以前的書,基本上都是“簡書”,其中一些成為傳世至今的經(jīng)典文本,這些“簡書”具有極高的文化學意義。
B.鄧析用竹簡錄寫國家典刑——“竹刑”、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等,都可以說明至遲在春秋后期,社會上就已經(jīng)有了“竹書”。
C.從《論語》“子軾負版者”以及“子張書諸紳”等話中可以看出,在木牘和絲織品上錄文記事,幾乎已經(jīng)成為當時的日;顒恿。
D.《齊民要術》上記載越國大夫范蠡以帛書為國寶,足見當時帛書的珍貴,由此大概可知為何神仙家把“帛書”尊為“天降圣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上海市冠龍高級中學2008屆高三語文摸底考試 題型:048

閱讀下文,完成下題。

秋之歌

 、俦,大約是不分族別也不分國界吧,或者說,是普遍共有的人性人情。在西方詩文中,美國現(xiàn)代詩人弗羅斯特的《我的客人,十一月》,說秋天是“秋雨綿綿的晦日”。至于天空寒冷蕭瑟,樹葉枯黃凋謝,“憂郁的日子終于來到,這一年中最凄涼的季節(jié)”之類的悲嘆詠嘆調(diào),更是不時在西方的詩文中鳴奏。在我們中國悲秋之祖大約就是屈原了;杈斦樨獧,楚國已經(jīng)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而屈原卻屢遭打擊,流放江湘,他的生命也有如肅殺的秋日。他的作品中很少歡愉高昂的音調(diào)。“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是《九歌·湘夫人》的起句,讀者剛一展卷,一股悲風便從兩千多年前迎面而來。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辯》一開篇就長嘆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至于以后曹丕《燕歌行》的“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六朝謝莊《月賦》的“洞庭始波,木葉微脫”等等,都是屈原悲秋異代不同時的變奏。

 、谝荒曛,有春發(fā)夏繁秋肅冬凋的不同,一個人的心理,甚至具體的生干遭際,也往往有春夏秋冬之別。秋天,本來就萬木凋零,于眾生只能引發(fā)相應的感受,尤其是你的生命面對的又正是秋日的肅殺。因此,唐代詩人的悲秋,那就絕非偶然,也無可厚非了。

  ③不過,初唐與盛唐之時,大唐帝國如朝日之初升,那是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王朝。大唐正當春夏,盡管仍然有許多弊病與危機,但整個國家生機蓬勃,包括詩人在內(nèi)的知識分子們大都覺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因而意氣飛揚。他們喜歡歌唱春天,如同一群在原野上歡呼奔跑的孩子;他們熱衷詠唱壯志,像一群在沙場上馳騁的血氣方剛的青年。即使是寫秋天,盛唐時代詩人的筆下,也很少那種蕭索悲涼之氣,而多的是清華高遠的意境。張九齡在《感遇》中,禮贊秋天的“桂華秋皎潔”。而成天與青山為伴與白云為友的孟浩然呢?秋日登上蘭山懷念朋友,“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沒有悲秋之音,只有怡秋之調(diào)!翱丈叫掠旰螅鞖馔韥砬。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的秋日清高悠遠,自可留戀與流連。李白垂驀之年,他似乎不太知道秋天與悲愁的不解之緣。早期的《秋下荊門》一帆高掛,秋風高遠:在中年的《秋登宣城謝跳北樓》中,秋日的風光仍是一派爽朗明麗?磥,即使是極度的坎坷困頓,甚至是幾遭殺身之禍,但如果要李白一天到晚苦臉愁眉,在秋天和他人一樣低吟淺唱悲秋之曲,似乎也難于上青天。

 、苋欢,以“安史之亂”為分水嶺,大唐帝國終于告別了它的全盛時期,如日中天的太陽逐漸西斜,最后成了晚唐李商隱詩中的只是近黃昏的落照。在夏日的驚雷與電閃之后,卻道天涼好個秋,大唐帝國也由春而夏由夏而秋了。也許是由于國勢日衰,江河日下,昔日的青春光彩變成了瘡痍滿目,朝氣蓬勃變成了老大悲傷,詩人們也仿佛一下子從豪氣干云的青年,變成了摒除絲竹的中年和感時傷逝的老年。使人意冷心寒的秋聲,紛紛起于唐代詩人的紙上,而那蕭然暗淡的秋色,只要我們展卷而吟,山仍然會從千年前襲上我們的眉頭與心上。

 、荻鸥褪且粋代表。長安十年困守時期,他就有許多悲秋之歌了,及至支離東北,漂泊西南,輾轉(zhuǎn)江漢與湖泊,更不禁悲從中來,秋聲滿紙:“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薄叭f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黃維梁教授運用加拿大學者佛萊的“基型論”,分析杜甫的《登高》,撰有《春之豫悅和秋之陰沉》一文,他說杜甫的《登高》“其悲苦,其潦倒,其英雄末路日落西山的情形,正吻合了佛萊所說的悲劇的基型”。

 、抻娙藵日f:“一年四季,人的心靈也有四季。”中唐已是夕陽西下,而晚唐呢?悲涼的晚鐘敲來的是蒼茫而蒼老的暮色。盛唐時代的英風勝概早已蕩然無存,詩人們的心態(tài)也早已進入了秋日和冬天。悲秋,是中晚唐詩壇流行的風景。白居易大約是悲秋的代表人物,他的《___A____》一開篇,破空而來的,就是“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的瑟瑟秋聲。除白居易之外,還有“歲老人頭白,秋來樹葉黃。搔首問黃葉,與爾共悲傷”的盧綸,“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的李賀,“守到清秋還寂寞”的李商隱等等。

 、呷欢,眾聲齊奏中也仍有裂帛而鳴的異響,千篇一律中也仍然有別具光輝的異彩,使我們從幾乎無法自拔的哀思怨緒的沼澤,振羽飛向響晴亮麗的天空,這就是劉禹錫的《秋詞》和杜牧的《山行》。

 、嗖簧僭娙硕加忻利惖难盘,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圣”,王維是“_____B___”,白居易是“詩魔”,李賀是“詩鬼”,劉禹錫榮獲“____C____”之名。他的《秋詞》二首確實是勁風拂紙,豪氣凌云,寫秋色,詠秋光,卻一洗自古相傳的常態(tài)與舊調(diào),唱出了“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壯歌,雖然他此時獨居無友,壯志不申。人到中年,我多次從長沙前去常德憑吊,今日的常德已是一座熱鬧繁華的現(xiàn)代都市,劉禹錫的蹤跡已渺不可尋,只有他豪邁清越的詩句呵,依然寫在山上水上白云之上鶴翅之上和我永不老去的心上。

 、峥梢院蛣⒂礤a的《秋詞》媲美的,那就是杜牧了。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李唐王朝行將閉幕之時,社會動蕩不安,危機四伏,出身世家望族的杜牧雖懷抱大略雄才,但壯志難酬。然而,他的詩風卻清峻豪放,峭拔勁健,一掃晚唐詩中的蒼然暮色,敲響的竟是凜然的晨鐘。他寫南方秋景的《山行》堪稱“明麗”:“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從來沒人像杜牧一樣,認為楓葉比二月的春花鮮艷燦爛。長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青楓峽里,有一處名勝“愛晚亭”,就是清代詩人袁枚根據(jù)們山行》一詩取名。每當楓葉流丹的深秋時節(jié),我和一二好友渡湘江而西去觀賞楓的大展,滿山的楓樹在綠過于春青過了夏之后,在秋風與秋霜的助威之下,忽然發(fā)出一聲吶喊,紛紛舉起了火把,把岳麓山燒成了一座火焰山,我們于山下與山中若無其事地高吟低詠杜牧的《山行》。

  ⑩如今,我的生命的驛車早已駛過了蓬勃的春熱鬧的夏,到達了早秋這個驛站。青春在于精神,生命在于創(chuàng)造,劉禹錫和杜牧千年前的高歌猶在耳畔,不要去低吟“悲哉,秋之為氣也”吧,不要去淺唱“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吧,當代詩人郭小川慨當以慷的《秋歌》中的詩句,如同催征的鼓點,敲沸了我不冷的熱血激勵了我不老的肝膽。

“秋天呵,請把簌簌的風聲喝斷,________!

(1)

在上丈A、B、C空格處分別填上恰當?shù)膬?nèi)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選出下列對上文內(nèi)容判斷不正確的兩項

A.

悲秋是共同的人性,不分國界,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尤甚。

B.

唐朝很多詩人的對秋的感受有著強烈的時代烙印。

C.

文中的“秋日”有著雙重含義,不僅指時令的“秋”,而且還指人精神上的“秋”。

D.

李白和杜甫在對待秋天的情感不同是由于他們的創(chuàng)作風格的不同。

E.

劉禹錫和杜牧雖處于人生的秋天,但是卻都在他們的詩作《秋詞》和《山行》中彰顯出明亮、豪邁的精神風貌。

F.

作者到了年齡的秋天,然而他的“秋之歌”卻是高亢激昂,蓬蓬勃勃的。

(3)

選出下列對上文在形式表達上判斷不正確的兩項

A.

文中引用了很多詩句,其目的是為了充分地體現(xiàn)作者的文化積累。

B.

文章以時間順序和對“秋’的情緒貫穿全文,脈絡清晰。

C.

文中表達詩人情感的語言明朗,表情達意直抒胸臆。

D.

文中的“春夏秋冬”喻意生命的各個過程,表達形象貼切,展現(xiàn)了生命每個過程的特征。

E.

從文勢角度看,上文層層推進,結尾處得以升華,形成了明朗、激昂的基調(diào)。

F.

文中所舉的劉禹錫與杜牧的詩和白居易與杜有的詩是形成相互襯托的關系。

(4)

如果在文章結尾處續(xù)了這樣一句詩“我的歌呀,已經(jīng)唱到了盡頭!”,你認為是否恰當?

請簡述理由:________

(5)

請你舉出一個典型的文學現(xiàn)象(可以是一具體作家作品)來印證文章在③、④、⑤段中所闡發(fā)的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描寫一段關于秋天的景象,要求能體現(xiàn)你對人生的感悟。(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