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下列各句修辭手法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我在蒙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爆竹聲聯(lián)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云,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 抱了全市鎮(zhèn)。(夸張) B.柳媽的打皺的臉也笑起來,使她蹙縮得像一個核桃。(比喻) C.即使看見人,雖是自己的主人,也總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則呆坐著,直是一個木 偶人。(比喻) D.“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趕緊的問!袄狭!保ㄍ袂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活題巧解巧練·高二語文(下) 題型:013
對下列各句的修辭及其作用,分析有錯誤的一項是
[ ]
A.我現(xiàn)在的心境非?褚,比餓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兇猛無情,你可不要惹我性起。(比喻,形象地表達出羅密歐因朱麗葉之死而痛苦、絕望的心情。)
B.你無情的泥土吞噬了世上最可愛的人兒,我要掰開你的饞吻,索性讓你再吃一個飽。(比喻,表現(xiàn)羅密歐萬分悲痛,決心一死的意志和情緒。)
C.這些死的慘象,就像驚心動魄的鐘聲,警告風燭殘年的我,快要不久于人世了。(比喻,通感,表達出朱麗葉的母親見到女兒和其情人慘死的情況,嚇得要死、悲慟無比的感情。)
D.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最后一次的擁抱吧!嘴唇,!你呼吸的門戶,用一個合法的吻,跟網羅一切的死亡訂立一個永久的契約吧!(排比,擬人,表達出羅密歐對朱麗葉真摯的愛和同死的決心。)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列兩首宋詞,完成1~6題。
八聲甘州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注】:“颙望”即仰望!盃帯蓖霸酢。
(1)對該詞詞句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瀟瀟暮雨”指傍晚的雨勢急驟。
B.“苒苒物華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漸凋殘。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留連于此,不忍離去。
D.“正恁凝愁”正有許多愁緒凝結,如此難以排解。
(2)該詞詞句所作的比較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與《雨霖鈴》中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一句在全詞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紅衰翠減”一句與李清照《如夢令》中“綠肥紅瘦”一句從煉字修辭的角度來看有相同的妙處。
C.“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與姜夔《揚州慢》中的“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同樣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D.“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與辛棄疾《永遇樂》中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描寫的都是山河破敗之景象。
(3)對該詞有關內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該詞上闋寫景,景中寓情,特別是“是處”與“惟有”兩句動靜結合,衰榮相對,又蘊含作者的憂愁。
B.下闋抒情,“想佳人”與“爭知我”兩句對照呼應,刻畫出天各一方的一對戀人的相思之苦。
C.本詞情景交融,景是蕭條破敗之景,與姜夔《揚州慢》中所寫之景幾近相同;情是離別相思之情,與《雨霖鈴》中所抒之情別無二致。
D.本詞中“對”“漸”“望”“嘆”“爭”等字都一字領起,稍作停頓,然后下接幾字或一句。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
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
頭,卻上心頭。
(4)“紅藕香殘玉簟秋”這一句是寫景,作者用的_________手法,透露了秋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作者選擇了“雁回”這一特定情景,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月滿西樓”一個“滿”字,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內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一種相思,兩處閑愁”?(50字以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閱讀下列兩首宋詞,完成1~6題。
八聲甘州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注】:“颙望”即仰望!盃帯蓖霸酢。
(1)對該詞詞句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瀟瀟暮雨”指傍晚的雨勢急驟。
B.“苒苒物華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漸凋殘。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留連于此,不忍離去。
D.“正恁凝愁”正有許多愁緒凝結,如此難以排解。
(2)該詞詞句所作的比較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與《雨霖鈴》中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一句在全詞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紅衰翠減”一句與李清照《如夢令》中“綠肥紅瘦”一句從煉字修辭的角度來看有相同的妙處。
C.“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與姜夔《揚州慢》中的“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同樣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D.“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與辛棄疾《永遇樂》中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描寫的都是山河破敗之景象。
(3)對該詞有關內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該詞上闋寫景,景中寓情,特別是“是處”與“惟有”兩句動靜結合,衰榮相對,又蘊含作者的憂愁。
B.下闋抒情,“想佳人”與“爭知我”兩句對照呼應,刻畫出天各一方的一對戀人的相思之苦。
C.本詞情景交融,景是蕭條破敗之景,與姜夔《揚州慢》中所寫之景幾近相同;情是離別相思之情,與《雨霖鈴》中所抒之情別無二致。
D.本詞中“對”“漸”“望”“嘆”“爭”等字都一字領起,稍作停頓,然后下接幾字或一句。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
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
頭,卻上心頭。
(4)“紅藕香殘玉簟秋”這一句是寫景,作者用的_________手法,透露了秋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作者選擇了“雁回”這一特定情景,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月滿西樓”一個“滿”字,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內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一種相思,兩處閑愁”?(50字以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捍撕拚l知?
【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韞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已后書兒、信兒,索與我恓恓惶惶的寄。
蘇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1.下列各句中加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怨歸去得疾 疾:迅速 B.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 倩:使
C.此恨誰知 恨:仇恨 D.都揾做重重疊疊的淚 韞做:揩試
2.下文各句的譯文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卻告了相思回避——因為相思而回避不見
B.索與我恓恓惶惶的寄——要趕緊給我寄書信
C.柳絲長玉驄難系——柳絲雖長,卻難系住(選行人的)馬
D.破題兒又早別離——剛開頭卻又匆匆別離
3.“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彼\用的修辭格是 ( 。
A.反問 比喻 夸張 B.設問 擬人 比喻
C.擬人 夸張 設問 D.擬人 雙關 設問
4.下面對選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捍撕拚l知?”作者運用了高度夸張的手法,形容當時鶯鶯和張珙纏綿欲絕的離別之情。
B.【滾繡球】與【端正好】均采用了因景生情的手法,以凄清的暮秋景象引出鶯鶯的離愁別緒。
C.作者把天地景物乃至車馬飾物統(tǒng)統(tǒng)拿來,賦予豐富的聯(lián)想、夸張,作為表情達意的手段。
D.【滾繡球】是曲詞,它是鶯鶯在赴長亭的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為線索抒情寫意,從不同側面展示主人公復雜的內心世界。
5.下面對范仲淹的《蘇幕遮》鑒賞不當?shù)囊豁検?span style='mso-tab-count:1'> ( 。
A.“碧云天,黃葉地”點明時令,從高、低兩個角度描繪出一幅典型的秋景,表現(xiàn)了秋天的寥廓蒼茫、衰敗零落的特點。
B.“芳草無情”二句由寫眼前之景轉化為寫遠送之人,帶有強烈的夸張成分。同時,這兩句也起到了由寫景到抒情的過渡作用。
C.“黯鄉(xiāng)魂”句意為因思念家鄉(xiāng)而心神悲傷,化用了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的句子,強化了思鄉(xiāng)之情。
D.課文《長亭送別》開篇化用這首詞的前兩句,實際是取這首詞“別恨”的主旨,兩篇作品均借景抒情抒發(fā)了同樣的別情。
6.對《長亭送別》與《蘇幕遮》比較賞析,分析不當?shù)囊豁検?span style='mso-tab-count:1'> ( )
A.詞與選文的前兩句均點明時令季節(jié),高高的天穹里,云彩呈現(xiàn)出湛清的顏色,廣闊的原野上,鋪滿了敗落的黃葉,從而點染出送別的凄涼氛圍。
B.詞的上闋收束兩句由寫景轉到寫人,由眼中所見寫到目力之外,實中含虛,含有夸張想像的成分,“無情”更反襯出人的感情的深濃。
C.詞末二句“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極言愁苦之多,酒未澆去愁苦,反倒使人倍加傷情。選文中“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是作者自問自答。
D.“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句中,霜林之醉猶如惜別的血淚染紅一樣,很難說清何為景,何為情,二者達到了真正的融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韞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已后書兒、信兒,索與我恓恓惶惶的寄。
蘇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1.下列各句中加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怨歸去得疾 疾:迅速 B.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 倩:使
C.此恨誰知 恨:仇恨 D.都揾做重重疊疊的淚 韞做:揩試
2.下文各句的譯文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卻告了相思回避——因為相思而回避不見
B.索與我恓恓惶惶的寄——要趕緊給我寄書信
C.柳絲長玉驄難系——柳絲雖長,卻難系住(選行人的)馬
D.破題兒又早別離——剛開頭卻又匆匆別離
3.“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所運用的修辭格是 ( 。
A.反問 比喻 夸張 B.設問 擬人 比喻
C.擬人 夸張 設問 D.擬人 雙關 設問
4.下面對選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捍撕拚l知?”作者運用了高度夸張的手法,形容當時鶯鶯和張珙纏綿欲絕的離別之情。
B.【滾繡球】與【端正好】均采用了因景生情的手法,以凄清的暮秋景象引出鶯鶯的離愁別緒。
C.作者把天地景物乃至車馬飾物統(tǒng)統(tǒng)拿來,賦予豐富的聯(lián)想、夸張,作為表情達意的手段。
D.【滾繡球】是曲詞,它是鶯鶯在赴長亭的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為線索抒情寫意,從不同側面展示主人公復雜的內心世界。
5.下面對范仲淹的《蘇幕遮》鑒賞不當?shù)囊豁検?span style='mso-tab-count:1'> ( 。
A.“碧云天,黃葉地”點明時令,從高、低兩個角度描繪出一幅典型的秋景,表現(xiàn)了秋天的寥廓蒼茫、衰敗零落的特點。
B.“芳草無情”二句由寫眼前之景轉化為寫遠送之人,帶有強烈的夸張成分。同時,這兩句也起到了由寫景到抒情的過渡作用。
C.“黯鄉(xiāng)魂”句意為因思念家鄉(xiāng)而心神悲傷,化用了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的句子,強化了思鄉(xiāng)之情。
D.課文《長亭送別》開篇化用這首詞的前兩句,實際是取這首詞“別恨”的主旨,兩篇作品均借景抒情抒發(fā)了同樣的別情。
6.對《長亭送別》與《蘇幕遮》比較賞析,分析不當?shù)囊豁検?span style='mso-tab-count:1'> ( )
A.詞與選文的前兩句均點明時令季節(jié),高高的天穹里,云彩呈現(xiàn)出湛清的顏色,廣闊的原野上,鋪滿了敗落的黃葉,從而點染出送別的凄涼氛圍。
B.詞的上闋收束兩句由寫景轉到寫人,由眼中所見寫到目力之外,實中含虛,含有夸張想像的成分,“無情”更反襯出人的感情的深濃。
C.詞末二句“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極言愁苦之多,酒未澆去愁苦,反倒使人倍加傷情。選文中“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是作者自問自答。
D.“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句中,霜林之醉猶如惜別的血淚染紅一樣,很難說清何為景,何為情,二者達到了真正的融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3年浙江省高二第一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共15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2分)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笨鬃釉唬骸扒螅o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笨鬃釉唬骸扒!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1.下列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有事:指用兵。
B.陳力就列 就:走向,這里是擔任的意思。
C.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擔心
D.無乃爾是過與 過:過錯,名詞。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是社稷之臣也 曰:“非我也,兵也”。
B.固而近于費 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C.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斧斤以時入山林
D.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3.下列對《季氏將伐顓臾》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nbsp; )
A.本文是一篇對話體議論文,引用論證、類比論證、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以及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強化了論辯力與說服力。
B.本文也是一篇駁論文,先駁后立,破中有立?鬃优c弟子三次對話,第一次批評學生沒盡到職責,第二次闡述反對討伐的理由,第三次提出自己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
C.孔子旗幟鮮明地反對季氏伐顓臾,充分體現(xiàn)了“當仁不讓”的精神;而“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的精辟論斷亦可見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與政治見地。
D.孔子對弟子一般直呼其名,名后加“也”,語調舒緩而親切。而文中三次直呼“求”,語氣急促,傳達出孔子責備的神態(tài)。
4.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6分)
(1)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2)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這句話中,哪個字可以表明孔子對學生的態(tài)度?孔子為什么有這樣的態(tài)度? (3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共15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2分)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笨鬃釉唬骸扒!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11.下列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有事:指用兵。
B.陳力就列 就:走向,這里是擔任的意思。
C.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擔心
D.無乃爾是過與 過:過錯,名詞。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是社稷之臣也 曰:“非我也,兵也”。
B.固而近于費 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C.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斧斤以時入山林
D.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13.下列對《季氏將伐顓臾》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nbsp; )
A.本文是一篇對話體議論文,引用論證、類比論證、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以及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強化了論辯力與說服力。
B.本文也是一篇駁論文,先駁后立,破中有立?鬃优c弟子三次對話,第一次批評學生沒盡到職責,第二次闡述反對討伐的理由,第三次提出自己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
C.孔子旗幟鮮明地反對季氏伐顓臾,充分體現(xiàn)了“當仁不讓”的精神;而“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的精辟論斷亦可見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與政治見地。
D.孔子對弟子一般直呼其名,名后加“也”,語調舒緩而親切。而文中三次直呼“求”,語氣急促,傳達出孔子責備的神態(tài)。
14.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6分)
(1)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2)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1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這句話中,哪個字可以表明孔子對學生的態(tài)度?孔子為什么有這樣的態(tài)度? (3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季氏將有事于顓臾有事:指用兵。 |
B.陳力就列就:走向,這里是擔任的意思。 |
C.不患寡而患不均患:擔心 |
D.無乃爾是過與過:過錯,名詞。 |
A.是社稷之臣也曰:“非我也,兵也”。 |
B.固而近于費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
C.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斧斤以時入山林 |
D.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
A.本文是一篇對話體議論文,引用論證、類比論證、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以及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強化了論辯力與說服力。 |
B.本文也是一篇駁論文,先駁后立,破中有立。孔子與弟子三次對話,第一次批評學生沒盡到職責,第二次闡述反對討伐的理由,第三次提出自己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 |
C.孔子旗幟鮮明地反對季氏伐顓臾,充分體現(xiàn)了“當仁不讓”的精神;而“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的精辟論斷亦可見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與政治見地。 |
D.孔子對弟子一般直呼其名,名后加“也”,語調舒緩而親切。而文中三次直呼“求”,語氣急促,傳達出孔子責備的神態(tài)。 |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