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粗詞的活用方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天下

A.烏鵲
B.榆柳蔭
C.足以汝身
D.
C
請在這里輸入關(guān)鍵詞: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加粗詞的活用方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天下
A.烏鵲
B.榆柳蔭
C.足以汝身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句中的加粗詞活用方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余馬于蘭皋兮
A.鷙鳥之不
B.伏清白以直兮
C.心而抑志兮
D.余冠之岌岌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志鴻系列訓練必修一語文粵教版 粵教版 題型:048

閱讀屈原的《涉江》中的一段,完成下題。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1)

選出與例句中加粗詞用法、意義相同的一項( 。

例句:旦余濟江湘

[  ]

A.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

B.

山水之間

C.

浩浩如憑虛御風,不知其所止

D.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

(2)

下列句子詞類活用現(xiàn)象不同的一項是( 。

[  ]

A.

李牧連

B.

糞土當年萬戶侯

C.

駕青虬兮白螭

D.

吾從而

(3)

下列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

A.

詩人用服飾的奇特、高潔,比喻德行的高潔和志向的遠大。采用了“興”的手法。

B.

本段交代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溷濁”而“莫吾知”的楚國現(xiàn)實。

C.

重華即古代的明君舜,該句表現(xiàn)了屈原“賢臣擇主而事”的思想,并反襯出現(xiàn)實中楚懷王的昏庸。

D.

“登昆侖兮食玉英”義同《離騷》中“夕餐秋菊之落英”,承接上文的被奇服,駕青虬,結(jié)重華,游瑤圃等,不僅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崇高的藝術(shù)形象,而且創(chuàng)造了一個美好的理想世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這兩首古典詩歌,完成: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1.對下面詩歌的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東皋”,泛指王績家鄉(xiāng)絳州龍門附近的水邊高地,暗指詩人隱居的地方。

B.徙倚:遷徙依靠。

C.落暉:落日的余光。

D.薄暮:日將落之時。

2.對下面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以“東皋”、“薄暮”、“望”點明詩人野望的地點和時間,野外一片荒涼,時值蒼茫暮色。

B.“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的描繪,著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層層樹林已染上蕭瑟的金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惟見落日的余暉,這是多么寧靜、開闊、美麗的畫面。

C.從全詩看,詩人在暮色時分看見的野外景色,是一幅山家秋晚圖,美麗的景色讓詩人像田園詩人般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因此他十分樂于隱居的生活,整首詩歌彌漫著愉悅的基調(diào)。

D.“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著力刻畫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為整個靜謐的畫面,注進一股跳動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3.對下面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中的幾個動詞“驅(qū)”、“返”、“帶”、“歸”,用得自然而精警。這種動態(tài)式的描寫愈發(fā)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詳寧靜,詩人于一靜一動的描寫之中,把山山樹樹、牛犢獵馬交織成一幅絕妙的藝術(shù)畫卷。

B.這首詩前三聯(lián)寫景,通過寫景來間接抒發(fā)詩人喜歡田園生活的情感,尾聯(lián)進行議論,表達自己彷徨苦悶之情。

C.中間四句的景色描寫手法多樣,不但有光與色的展現(xiàn),而且遠景與近景,靜態(tài)與動態(tài)都搭配得恰到好處。

D.“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是說自己在現(xiàn)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4.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且貳于楚也(從屬二主)    越國以鄙遠(以……為邊邑)

B.晉軍函陵(駐扎)          焉用亡鄭以陪鄰(增加)

C.行李之往來(使者)        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渡河)

D.秦伯說(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擴張)

5.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A.夜縋而出,見秦伯  B.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C.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D.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6.分別比較下列四個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對其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②以亂易整,不武

③夜縋而出,見秦伯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兩個“以”不同, ③④兩個“而”相同

B.①②兩個“以”相同, ③④兩個“而”不同

C.①②兩個“以”相同, ③④兩個“而”相同

D.①②兩個“以”不同, ③④兩個“而”不同

7.下列句子與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A.焉用亡鄭以陪鄰    B.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C.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D.且焉置土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新疆自治區(qū)會考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題。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神明:人的智慧
B.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騏驥:劣馬
C.駑馬十駕,在不舍——功:成功,成績
D.用心也——躁:浮躁
2.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圣心備
用亡鄭以陪鄰
③蟹六跪二螯
④某所,母立于茲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對本段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段出自荀子的《勸學》。荀子是我國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的思想。
B.本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作者分別從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三個方面進行論證,條理清晰。
C.本段運用了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韻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 D.本段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例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三句從反面論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兩句則是從正面加以論證。
4.請將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這兩首古典詩歌,完成: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1.對下面詩歌的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東皋”,泛指王績家鄉(xiāng)絳州龍門附近的水邊高地,暗指詩人隱居的地方。
B.徙倚:遷徙依靠。
C.落暉:落日的余光。
D.薄暮:日將落之時。
2.對下面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以“東皋”、“薄暮”、“望”點明詩人野望的地點和時間,野外一片荒涼,時值蒼茫暮色。
B.“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的描繪,著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層層樹林已染上蕭瑟的金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惟見落日的余暉,這是多么寧靜、開闊、美麗的畫面。
C.從全詩看,詩人在暮色時分看見的野外景色,是一幅山家秋晚圖,美麗的景色讓詩人像田園詩人般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因此他十分樂于隱居的生活,整首詩歌彌漫著愉悅的基調(diào)。
D.“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敝坍嬕曇八娚揭胺艢w的生動場景,為整個靜謐的畫面,注進一股跳動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3.對下面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中的幾個動詞“驅(qū)”、“返”、“帶”、“歸”,用得自然而精警。這種動態(tài)式的描寫愈發(fā)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詳寧靜,詩人于一靜一動的描寫之中,把山山樹樹、牛犢獵馬交織成一幅絕妙的藝術(shù)畫卷。
B.這首詩前三聯(lián)寫景,通過寫景來間接抒發(fā)詩人喜歡田園生活的情感,尾聯(lián)進行議論,表達自己彷徨苦悶之情。
C.中間四句的景色描寫手法多樣,不但有光與色的展現(xiàn),而且遠景與近景,靜態(tài)與動態(tài)都搭配得恰到好處。
D.“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是說自己在現(xiàn)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4.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且貳于楚也(從屬二主)   越國以鄙遠(以……為邊邑)
B.晉軍函陵(駐扎)        焉用亡鄭以陪鄰(增加)
C.行李之往來(使者)      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渡河)
D.秦伯說(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擴張)
5.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A.夜縋而出,見秦伯  B.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C.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D.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6.分別比較下列四個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對其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②以亂易整,不武
③夜縋而出,見秦伯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兩個“以”不同, ③④兩個“而”相同
B.①②兩個“以”相同, ③④兩個“而”不同
C.①②兩個“以”相同, ③④兩個“而”相同
D.①②兩個“以”不同, ③④兩個“而”不同
7.下列句子與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A.焉用亡鄭以陪鄰    B.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C.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D.且焉置土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高中新教材輔導(高二全一冊) 題型:048

閱讀《涉江》部分段落,回答問題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1.選出與例句加粗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項。

例句:旦余濟江湘

[    ]

A.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

B.在山水之間。

C.浩浩如馮虛御風,不知其所止

D.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2.下列句子詞類活用現(xiàn)象不同的一項是

[  ]

A.李牧連卻之
B.糞土當年萬戶侯
C.駕青虬兮驂白螭
D.吾從而師之

3.下面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詩人用服飾的奇特、高潔,比喻德行的高潔和志向的遠大。采用了“比”的手法。

B.本段交待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溷濁”而“莫吾知”的楚國的現(xiàn)實。

C.“重華”即古代的明君舜,該句表現(xiàn)了屈原“賢臣擇主而侍”的思想,并反襯出現(xiàn)實中楚懷王的昏庸。

D.“登昆侖兮食玉英”義同《離騷》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承接上文的披奇服,駕青虬,結(jié)重華,游瑤圃等,不僅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崇高的藝術(shù)形象,而且創(chuàng)造了一個美好的理想世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學習高手必修三語文人教版 人教版 題型:048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題。

魯迅不應離我們遠去

  有人說,魯迅正在離我們遠去,周作人正在向我們走來。這或許是事實。但我卻并不以為然。我是31年前讀的魯迅,一年前讀的周作人,中間隔了30年。但魯迅仍然離我們很近,周作人仍然離我們很遠。一個人,在他的青年時代,首先讀的是魯迅還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對他的一生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一個時代,是提倡魯迅還是提倡周作人,我想,對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會有不同的影響。對今日中國青年、今日中國知識分子來說,更需要的還是魯迅,而不是周作人。

  當然,魯迅與周作人是親兄弟,魯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從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與魯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不僅是從文學史的角度的評價,而且是就他們對于中國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意義而言的。魯迅,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名驍將,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靈魂的重鑄者;魯迅所批判的不僅是那一種制度那一個階級那一派文化現(xiàn)象,而且是在幾千年封建文化“醬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籠”扭曲中霉變畸形的民族靈魂。魯迅積其一生之力鑄造中國人的靈魂。他自己也成為我們民族的不朽靈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發(fā)起人,也曾是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淪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傳統(tǒng)的士大夫心態(tài)用沖淡的白話語言去嫻熟地把玩起中國的器物文化來。悠悠五千年,中國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樂衣食居行,隨手拈來就是文化,就是文明。用林語堂的話說就是,西方文明除去抽水馬桶先進外,其他別無所長。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學”的青年哪能玩過周作人呢?玩物喪志,周作人最終幾乎是自愿地出賣自己的靈魂,成為民族的罪人并不是偶然。如此一個周作人如何能和魯迅相比呢?

  但正因為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擺在地攤上大暢其銷,因為它好讀——茶余飯后,躺在沙發(fā)上,借周作人之筆觸,摩挲一些小擺設(shè),品味一些小感觸體,驗一下昨日的民族風情,未必不是一件樂事。何況今日玩風甚盛,有閑者甚眾呢?而魯迅是不能躺著讀的。重讀魯迅,我仍然時時如針芒在背,為自己的靈魂所承受著的拷問。中國知識分子都應經(jīng)受魯迅的拷問——因為魯迅本人已經(jīng)千百遍地拷問自己。傳統(tǒng)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積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難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卻是妨害我們民族進取現(xiàn)代文明的痼疾。一個民族具有庸人氣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國人自卑自負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國在普魯士時代曾經(jīng)是庸人氣息彌漫的民族,連歌德都不例外。但經(jīng)過包括馬克思在內(nèi)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學家的批判,經(jīng)過貝多芬這樣偉大的藝術(shù)家的陶鑄,百年過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魯迅作為偉大思想家文學家的當代意義正在于此,因為雖然60年過去了,由于種種政治歷史主題的變奏,我們的國民性改造任務還遠沒有完成,毒化我們靈魂的阿Q精神卻仍在蔓延滋生。雖然舞臺上的阿Q已經(jīng)被喜劇家們變成形象委瑣的小丑,在青年觀眾的嘲笑聲中退場了;生活中的阿Q卻西裝革履地作為弄潮英雄閃亮登場了,在人們的歆羨的目光中正臂挽著高學歷“小秘”招搖過市。雖然今日中國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據(jù)說已經(jīng)到了可以說“不”的時代,但從器物文明建設(shè)上處處散發(fā)出來的暴發(fā)戶氣息中,從種種時髦的學術(shù)論爭和學術(shù)命題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與自傲文化心理中,我們?nèi)匀豢梢郧逦匦岢霭主義的味道——今日之新國粹主義不正在國學熱國故熱中瘋長么?物質(zhì)貧乏時的阿Q尚是可憐的,物質(zhì)豐富時期的阿Q卻變得有些可憎。如果我們不能在物質(zhì)文明建設(shè)的同時,培育出剛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謙的民族精神,最終,精神的貧乏將使中華民族難以真正崛起。

  當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國畢竟處于歌舞升平的時期。在這樣一個“美酒加咖啡”不再具有亡國意味的時代里,玩物并不可怕,尚古也可尊敬,有些人欣賞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而排拒甚至貶低魯迅。尤其作為民族精神體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者的知識分子不能媚俗從眾喪失操守地靠著翻案文章出賣民族的良知嘩眾取寵謀利發(fā)財。在魯迅的偉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遠是一抔黃土。

(1)

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含義。

我是31年前讀的魯迅,一年前讀的周作人。

“讀”的含義是_________

(2)

比較兩個句子的不同,體會表達效果。

A.生活中的阿Q卻出場了。

B.生活中的阿Q卻西裝革履地作為弄潮英雄閃亮登場了,在人們的歆羨的目光中正臂挽著高學歷“小秘”招搖過市。

(3)

第三段說“魯迅作為偉大思想家文學家的當代意義正在于此”,這里的“此”指代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4)

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

本文作者針對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中一些人欣賞、效尤周作人,而排拒甚至貶低魯迅的現(xiàn)狀,展開議論,闡述了作者的主張:我們“更需要的還是魯迅,而不是周作人”。

B.

“魯迅,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名驍將,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靈魂的重鑄者;魯迅所批判的不僅是那一種制度那一個階級那一派文化現(xiàn)象,而且是在幾千年封建文化“醬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籠”扭曲中霉變畸形的民族靈魂。”作者運用排比手法,肯定了魯迅先生在鑄造民族靈魂上的巨大貢獻。

C.

文中列舉德國由一個“庸人氣息彌漫的民族”發(fā)展成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民族之一”,有力地證明了知識分子對改造國民性的重要作用。

D.

“在魯迅的偉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遠是一抔黃土!痹俅伪砻髯髡吲啪苤茏魅恕①濏烎斞傅挠^點態(tài)度。

E.

本文采用對比論證手法:將魯迅、周作人的文風及民族精神的影響作對比,把一般人的觀點與作者的觀點對比,愛憎分明,觀點鮮明,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101網(wǎng)校同步練習 高一語文 蘇教版(新課標·2004年初審) 蘇教版 題型:048

語段閱讀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1)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

A.

于是焉河伯始其面目 旋:掉轉(zhuǎn)

B.

不見水 端:盡頭

C.

秋水至,百川灌河 時:時間

D.

今睹之難窮也 子:指海神若

(2)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中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聞道百,以為莫己

[  ]

A.

徐公不君之美也

B.

使燭之武見秦軍

C.

四方之民歸之,水之歸下也

D.

亡鄭而有益于君

(3)

以下六句話,能夠表示河伯愧疚的一項是( 。

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②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邸奥劦腊伲詾槟喝粽摺,我之謂也、芮曳蛭覈L聞少仲尼之聞、萦谑茄珊硬廊蛔韵病、尥笙蛉舳鴩@

[  ]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②⑥

D.

②③⑤

(4)

下列說法與課文的寓義不一致的一項是( 。

[  ]

A.

宇宙之間的“道”是“難窮”的,而人們的認識是有限的。

B.

驕傲自滿來源于思想上的主觀、片面。

C.

胸懷寬闊、志向遠大的人,前程不可估量。

D.

投身生活,擴大視野,不斷實踐,才能不斷提高自己。

(5)

翻譯。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浙江省溫州市十校聯(lián)合體2011-201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題型:048

閱讀下段文字,完成下題。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1)

對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一世之雄也     固:本來

B.

匏樽以相屬     舉:全,都

C.

正襟坐,而問客曰  危:端正

D.

遺響于悲風     遺響:余音,指簫聲

(2)

下列各組中加粗的詞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

A.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托遺響悲風

B.

今安在哉/侶魚蝦友糜鹿

C.

此非曹孟德詩乎/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

挾飛仙遨游/舉匏樽相屬

(3)

下列各句與例句句式特點相同的一項是

例:而今安在哉?

[  ]

A.

月出于東山之上

B.

固一世之雄也,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4)

下列對選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本段寫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B.

本段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

C.

本段重在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這種悲傷哀怨的情緒和作者的豪放風格相矛盾。

D.

本段句式上整散結(jié)合,押韻自由靈活,極富聲韻之美。

(5)

翻譯語句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________________

2.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