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語文 > 題目詳情
下列選項中加粗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可憐體無比 可愛
  可廣問訊 幸運地
B.不相從許 一定
  渠永無緣 見面
C.始還家門 出嫁
  得府君書 剛才
D.可以千年 終、盡
  以煎我懷 預料、想到將來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選項中加粗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可憐體無比 可愛
  可廣問訊 幸運地
B.不相從許 一定
  渠永無緣 見面
C.始還家門 出嫁
  得府君書 剛才
D.可以千年 終、盡
  以煎我懷 預料、想到將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北京名師全程點撥叢書·高一語文 題型:013

選出對下列各句中加粗字從語法角度解釋有誤的一項。

[  ]

A.余自齊安行適臨汝

解釋:名詞“舟”作“行”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用船,坐船。

B.事不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解釋:名詞“目”、“耳”分別作“見”“聞”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用眼睛,用耳朵;親眼,親耳。

C.而此獨以鐘,何哉?

解釋:名詞“名”處于謂語的位置上,用作動詞:命名。

D.雖大風浪不能

解釋:“鳴”是動詞,這里省略了賓語“之”,即“鐘磬”。因此“鳴”為發(fā)聲之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13

選出對下列各句中加粗字從語法角度解釋有誤的一項。

[  ]

A.余自齊安行適臨汝

解釋:名詞“舟”作“行”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用船,坐船。

B.事不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解釋:名詞“目”、“耳”分別作“見”“聞”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用眼睛,用耳朵;親眼,親耳。

C.而此獨以鐘,何哉?

解釋:名詞“名”處于謂語的位置上,用作動詞:命名。

D.雖大風浪不能

解釋:“鳴”是動詞,這里省略了賓語“之”,即“鐘磬”。因此“鳴”為發(fā)聲之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13

閱讀下面選段,回答1~5題。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蹦鹿L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拼音正確的一項是

[  ]

①蹇叔之子師②文王之所風雨也

A.①y)p@
B.①y)b@
C.①y(p@
D.①y(b@

2.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穆公諸蹇叔
訪:咨詢
B.師以襲遠
勞:使……勞累
C.公
辭:告辭
D.中壽,爾墓之木
拱:兩手合抱

3.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

A.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
B.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C.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D.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4.對下面兩句話的意思,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

①無乃不可乎?②晉人御師必于殽

A.①恐怕不可以吧?    ②晉國人肯定在殽山部署自己的軍隊。

B.①不是不可以吧?    ②晉國人肯定在殽山截擊我們秦國的軍隊。

C.①不是不可以吧?    ②晉國人肯定在殽山部署自己的軍隊。

D.①恐怕不可以吧?    ②晉國人肯定在殽山截擊我們秦國的軍隊。

5.下列蹇叔反對出師襲鄭的理由中,涉及到晉國的一項是

[  ]

A.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B.師勞力竭;遠主備之

C.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D.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北京名師全程點撥》叢書高三語文 題型:048

閱讀下面選段,回答1~5題。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拼音正確的一項是

[  ]

①蹇叔之子師②文王之所風雨也

A.①y)p@
B.①y)b@
C.①y(p@
D.①y(b@

2.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穆公諸蹇叔
訪:咨詢
B.師以襲遠
勞:使……勞累
C.公
辭:告辭
D.中壽,爾墓之木
拱:兩手合抱

3.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

A.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
B.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C.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D.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4.對下面兩句話的意思,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

①無乃不可乎?②晉人御師必于殽

A.①恐怕不可以吧?    ②晉國人肯定在殽山部署自己的軍隊。

B.①不是不可以吧?    ②晉國人肯定在殽山截擊我們秦國的軍隊。

C.①不是不可以吧?    ②晉國人肯定在殽山部署自己的軍隊。

D.①恐怕不可以吧?    ②晉國人肯定在殽山截擊我們秦國的軍隊。

5.下列蹇叔反對出師襲鄭的理由中,涉及到晉國的一項是

[  ]

A.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B.師勞力竭;遠主備之

C.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D.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蘇軾《后赤壁賦》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6題。

  是歲十月之,步自雪堂,將歸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霜露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安所得酒乎?”歸而謀婦。婦日:“我有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庇谑菙y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矣。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誤的一組是

[  ]

A.臨g1o

黃泥之b3n

見明月(y3ng

B.薄m)

有酒無y2o

不可復sh0

C.酒(d%u

巨口細l0n

松江之l*

D.酒(xi6

行歌相d1

婦(zh)

(2)下列加粗的字解釋有誤的一組是

[  ]

A.今者暮(薄:稀。∷降,木葉盡脫(既:已經)

B.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山坡) 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唱和)

C.歸而謀婦(諸:之于) 以待子不時之(須:通“需”,需要)

D.我有酒(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而江山不可復矣(識:認識)

(3)下列句中與“將歸臨皋”中的“于”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B.箕畚運渤海之尾

C.青,取之于藍而青

D.苛政猛

(4)下列句中與“安所得酒乎”中的“顧”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而樂之,行歌相答

B.三臣于草廬之中

C.大行不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D.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5)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霜露既降,木葉盡脫。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顧安所得酒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下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后赤壁賦》是蘇軾三個月后再游赤壁時所作,前賦著重寫水,后賦著重寫山,前賦著重寫秋景,后賦著重寫冬景。

B.《后赤壁賦》寫的也是月夜游赤壁,但描繪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間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轉為峭拔。

C.前賦談玄說理,議論風生,寓悲憤于曠達之中;后賦則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

D.《后赤壁賦》抒發(fā)了作者堅忍不拔,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壯志豪情。從本段節(jié)選的文字即可看出作者的這種精神風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閱讀蘇軾《后赤壁賦》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6題。

  是歲十月之,步自雪堂,將歸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霜露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安所得酒乎?”歸而謀婦。婦日:“我有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庇谑菙y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矣。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誤的一組是

[  ]

A.臨g1o

黃泥之b3n

見明月(y3ng

B.薄m)

有酒無y2o

不可復sh0

C.酒(d%u

巨口細l0n

松江之l*

D.酒(xi6

行歌相d1

婦(zh)

(2)下列加粗的字解釋有誤的一組是

[  ]

A.今者暮(。合”。∷降,木葉盡脫(既:已經)

B.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山坡) 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唱和)

C.歸而謀婦(諸:之于) 以待子不時之(須:通“需”,需要)

D.我有酒(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而江山不可復矣(識:認識)

(3)下列句中與“將歸臨皋”中的“于”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B.箕畚運渤海之尾

C.青,取之于藍而青

D.苛政猛

(4)下列句中與“安所得酒乎”中的“顧”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而樂之,行歌相答

B.三臣于草廬之中

C.大行不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D.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5)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霜露既降,木葉盡脫。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顧安所得酒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下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后赤壁賦》是蘇軾三個月后再游赤壁時所作,前賦著重寫水,后賦著重寫山,前賦著重寫秋景,后賦著重寫冬景。

B.《后赤壁賦》寫的也是月夜游赤壁,但描繪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間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轉為峭拔。

C.前賦談玄說理,議論風生,寓悲憤于曠達之中;后賦則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

D.《后赤壁賦》抒發(fā)了作者堅忍不拔,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壯志豪情。從本段節(jié)選的文字即可看出作者的這種精神風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甘肅省天水一中2011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也。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蹦晔,司徒辟,詔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乃之荊州依劉表。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侻①,不甚重也。表卒,粲勸表子琮,令歸太祖。太祖辟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太祖置酒漢濱,粲奉觴賀曰:“方今袁紹起河北,仗大眾,志兼天下,然好賢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guī)。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橫行天下;及平江、漢,引其賢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回心,望風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畢力,此三王之舉也。”后遷軍謀祭酒②。魏國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識,問無不對。時舊儀廢弛,興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卿能暗誦乎?”曰:“能!币蚴贡扯b之,不失一字。觀人圍棋,局壞,粲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校,不誤一道。其強記默識如此。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然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

(節(jié)選自《三國志·魏書·王粲傳》)

  注:①通侻:隨便,不拘小節(jié)。侻,同“脫”。②軍謀祭酒:官職名。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以西京擾亂,皆不  就:成功

B.

下車即其甲卒    繕:整治

C.

時人常以為宿構    宿:原有的

D.

著詩賦論議六十篇  垂:接近

(2)

下列各組句子中,表現(xiàn)王粲才華出眾的一組是

①車騎填巷,賓客盈坐

②博物多識,問無不對

③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皆驚

④聞粲在門,倒屣迎之

⑤因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

⑥文武并用,英雄畢力

[  ]

A.

②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⑤⑥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

A.

王粲年紀還不大,就備受當時的名人蔡邕的贊賞推重,而荊州刺史劉表卻認為他雖然一表人材,其實名不副實,不很看重他。

B.

荊州刺史劉表去世之后,王粲勸說劉表之子劉琮歸順曹操,曹操封劉琮為丞相掾,并賜予關內侯的爵位。

C.

王粲將袁紹、劉表兩人與曹操進行對比,稱贊曹操不僅能夠收納賢人豪杰,而且能夠讓他們各盡其才。

D.

王粲博聞強記,碑文過目不忘,擅長撰寫文章,提筆一揮而就,沒有人再能夠給他修改。

(4)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guī)。

譯文:________________

(2)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

譯文:________________

(3)引其賢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回心,望風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畢力,此三王之舉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三點一測叢書 高中語文 人教版課標本 必修3 人教版課標本 題型:048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題。

  裴秀字季彥,河東聞喜人也。祖茂,漢尚書令。父潛,魏尚書令。秀少好學,有風操,八歲能屬文。叔父徽有盛名,賓客甚眾。秀年十馀歲,有詣徽者,出則過秀。然秀母賤,嫡母宣氏不之禮,嘗使進饌于客,見者皆為之起。秀母曰:“微賤如此,當應為小兒故也!毙现,后遂止。時人為之語曰:“后進領袖有裴秀!

  為廷尉正,歷文帝安東將軍及衛(wèi)將軍司馬,軍國之政,多見信納。遷散騎常侍。帝之討諸葛誕也,秀與尚書仆射陳泰、黃門侍郎鐘會以行臺從,豫參謀略。及誕平,轉尚書,進封魯陽鄉(xiāng)侯,增邑千戶。

  初,文帝未定嗣,而屬意舞陽侯攸。武帝懼不得立,問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秀后言于文帝曰:“中撫軍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庇墒鞘雷幽硕āN涞奂燃赐跷,拜尚書令、右光祿大夫,與御史大夫王沈、衛(wèi)將軍賈充俱開府,加給事中。及帝受禪,加左光祿大夫,封鉅鹿郡公,邑三千戶。

  時安遠護軍郝詡與故人書云:“與尚書令裴秀相知,望其為益!庇兴咀嗝庑愎,詔曰:“不能使人之不加諸我,此古人所難。交關人事,詡之罪耳,豈尚書令能防乎!其勿有所問。”

  司隸校尉李憘復上言,騎都尉劉尚為尚書令裴秀占官稻田,求禁止秀。詔又以秀干翼朝政,有勛績于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

  秀儒學洽聞,且留心政事。當禪代之際,總納言之要,其所裁當,禮無違者。又以職在地官,以《禹貢》山川地名從來久遠,多有變易,后世說者或強牽引,漸以暗昧。于是甄擿舊文,疑者則闕,古有名而今無者,皆隨事注列,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秀創(chuàng)制朝儀,廣陳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為故事。

(1)

選出對加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

[  ]

A.

屬意舞陽侯攸       屬意:留意。

B.

中撫軍人望既茂       人望:名望。

C.

與尚書令裴秀相知,望其為 益:幫助。

D.

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   推正:追究。

(2)

比較加粗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正確的一組是

①嘗使進饌客、谛愫笱文帝曰 ③勿有所問、所裁當,禮無違者

[  ]

A.

兩個“于”相同,兩個“其”也相同。

B.

兩個“于”不同,兩個“其”也不同。

C.

兩個“于”相同,兩個“其”不同。

D.

兩個“于”不同,兩個“其”相同。

(3)

能表現(xiàn)裴秀被魏主寵信、倚重的一項是

①見者皆為之起 ②軍國之政,多見信納、塾墒鞘雷幽硕ā、苁雇普凶锒庑憬寡伞、菪銊(chuàng)制朝儀,廣陳刑政,朝廷多遵用之

[  ]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4)

下列敘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

裴秀在小的時候,就有良好的名聲,人們對他非常看重,從而使他出身低賤的母親也受到尊重。

B.

文帝在決定繼承人的時候在舞陽侯和武帝的取舍上猶豫不決,最后在裴秀的建議下,選了武帝為繼承人。

C.

裴秀被人控告有徇私情,貪占公田的行為,但由于他受到武帝的寵信,結果沒被治罪。

D.

裴秀知識淵博,完成了《禹貢地域圖》這部重要的地理著作,他創(chuàng)制的禮儀制度,及刑政方面的主張,全都為朝廷采用而成為定例。

(5)

把下面文言文中出現(xiàn)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

(2)其所裁當,禮無違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